首頁 > 社會印象 > 歷史劇 > 《人民的名義》還是在講“人治大於法治”?

《人民的名義》還是在講“人治大於法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劇中一些情節設置,依然是充滿人治色彩的產物,是權力不受約束的另一種表現。

反腐劇《人民的名義》開播後,掀起了全民觀影熱潮。這部已經成爲2017年現象級的電視劇,爲什麼會收穫這麼多的關注呢?

《人民的名義》還是在講“人治大於法治”?

網絡配圖

反腐,當然是這部劇走紅的最大原因。反腐,既是該劇的標籤,也是該劇走紅的背景,還是該劇創作的素材庫。這可能是該劇和之前的反腐劇最大的不同。

《人民的名義》寫寫停停6年,創作期間,周梅森就經常上中紀委網站,一旦曝出新的貪官,第一時間就列入文件夾裏。對觀衆來說,新聞報道中的反腐案情介紹,顯然難以滿足許多人的好奇心,而新聞消失的地方,正是文學、戲劇大展拳腳之處。

有人看到了一張官場關係網:師生、父子、同學、夫妻……還有人看到了不同場景的裝修風格、傢俱陳設,推斷出不同級別官員的審美品位,甚至有人從中看到了學生幹部的成才路徑,當然,更多的人看到的是表情包。

事實上,現實的反腐,全民的關注,豐富的素材,多視角的觀感,這些都給了《人民的名義》一雙最好的翅膀。可是,這些都掩飾不住該劇某些自帶的尷尬。臉譜化的人物設計、陳舊老套的敘述方式、雜亂拖沓的鏡頭切換、刻意生硬的流行元素……是該劇難以自棄的硬傷。

《人民的名義》還是在講“人治大於法治”? 第2張

網絡配圖

此外,還有諸多不合常理的情節設置,最讓人詬病的是陳海被人謀害,人事不省,其父陳岩石就和老伴談笑風生地迎接沙書記,坐談對飲,一副什麼都沒發生過的樣子,這已經不是不合常理,而是不近人情了。往大了說,這可能是樣板戲在塑造人物時“去親情化”“去家庭化”的陳舊思維。

其實,這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臉譜化的人設往往還有“青天老爺式”的痕跡,動輒就搬出“人治大於法治”的思維。比如,此劇一開始,省檢察院要將外逃的副市長丁義珍拘起來,市委書記李達康卻態度強硬地堅持奪回辦案權,原因是怕嚇跑開發商,進而影響地方經濟發展;作爲正面人物來表現的沙瑞金,以自己的權力命令大風廠工人撕掉了法院的封條。按理說,沙瑞金應讓光明區法院來撕封條,而不應該用手上的權力強撕,要依法行政。

無論是沙瑞金還是李達康,都是本劇塑造的銳意進取型官員。如果說,這些情節是該劇力圖歌頌美化的亮點,那麼,這也可能是該劇最大的遺憾,其透露出的價值觀也許比腐敗本身更值得反思。因爲,在現代社會的語境中,這種“清官通吃”的反腐思路,依然是充滿人治色彩的產物,是權力不受約束的另一種表現。法制的健全,有效的監督機制,法律意識的普及以及公民權利的伸張,纔是剷除腐敗土壤的正途。

《人民的名義》還是在講“人治大於法治”? 第3張

網絡配圖

當然,不論怎麼說,《人民的名義》所帶來的熱度,足以讓反腐話題發酵一陣子,特別是該劇通過情節或劇中人提出的一些直指現實的問題,給觀衆留下了耐人尋味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間。當然,這部劇還沒有播完,也希望其情節的設定和走向,也符合建設法治社會的宏旨。

環球趣事
科學探索
世界之最
娛樂天地
歷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