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宋太宗明德李皇后,她在後宮中是如何晉升的?

宋太宗明德李皇后,她在後宮中是如何晉升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9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明德李皇后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在古代,妻妾分別,所謂“一夫多妻”其實是一個比較籠統的說法, “一夫一妻多妾”更爲具體,一個男子只能有擁有一位正妻,除非正妻去世,才能再娶,是不能擁有多位正妻的,歷史上確有特例,但一夫一妻的大規則幾乎貫穿古代歷史的始終。

歷史上很多帝王一生擁有多位正妻,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爲妻子去後,再娶新妻而產生的。宋太宗趙光義一生先後有三位正妻,分別是尹氏、符氏和李氏,尹氏是刺史之女,嫁給趙光義後不久就去世了,趙光義就又聘娶了符氏爲妻,符氏可不是一般人,她是當朝衛王、太保符彥卿的六女,也是當朝皇后的親妹妹,宋朝建立後,符氏妻以夫榮,先後得以封誥,可就在開寶八年(975年),符氏逝世,差一步就能享受到皇后的尊榮了。

堂堂正妻,丈夫登基卻無名無分

開寶中,太祖爲太宗聘爲妃。既納幣,會太祖崩,至太平興國三年始入宮,年十九。—《宋史后妃傳》

符氏去世後不久,宋太祖就張羅着給弟弟選王妃,選定了開國元勳、先宣徽南院使、樞密副使李處耘之女李氏爲妃,可到了迎親六禮的第四步納幣時,皇帝趙匡胤駕崩,晉王趙光義登基爲帝,改名趙炅,因爲趙匡胤的駕崩,天下舉哀,新登基的趙炅自然不能急着娶妻,於是在太平興國二年(977年)七月,亦有史書記爲太平興國三年(978年),這位遲來的正妻才得入宮,這一年,李氏已經19歲了。

詔詞但云隴西李氏,則未始封德妃也。按本傳及會要等亦不載德妃之號,不知本紀何故云耳,當考。—《續資治通鑑長編雍熙元年》

按說李氏是宋太祖欽點的趙光義正妻,如今總得正位中宮,可宋太宗就是不冊立,有史料記載李氏在冊立爲皇后之前時的位分是德妃,但是在李皇后的冊封詔書中竟然只稱之爲“隴西李氏”,連編寫史書的南宋大史學家李燾都覺得十分奇怪,他也不知道資料中的“德妃”之號是從何而來。如果這樣說,李氏入宮後極有可能是無名無分,連最起碼的封號都沒有,那麼,明明是先帝欽賜的正妻,趙光義爲何如此對她呢?這個原因有可能是多方面的。

其實,在這段中宮空缺的時間裏,後宮還是有管事之人的,她就是孫貴妃,孫貴妃是在太平興國二年七月入宮的,極有可能是與李氏同時入宮的,但是她與李氏的命運決然不同。

宋太宗明德李皇后,她在後宮中是如何晉升的?

就在次年,孫氏先被晉封爲才人,不久又直接晉封爲貴妃,她是宋朝歷史上第一位被記入史冊的貴妃,也是宋太宗唯一一位在生前冊立的貴妃,太宗有此一人可就顧不得其他人了,不僅名分上的正妻李氏毫無封賞,其他妃嬪也只停留在低階位分,即使是皇長子生母生下了七個子女,逝世時竟然只是個夫人,連追封都沒有。可見宋太宗有多寵愛這位孫貴妃了。

可還是很奇怪,既然你趙光義寵愛孫貴妃就立之爲皇后啊,爲何你棄哥哥給你選的繼室李氏於不顧,也不立你喜歡的孫氏呢?其實李氏和孫氏二人處於一種矛盾之中。

趙光義未必不想立孫氏爲皇后,可是李氏的名分是太祖皇帝所定,這點朝野內外皆知,自己提出立孫氏爲皇后一定會遭到許多臣子們的反對,本來宋太宗的即位合法性就有很多人質疑,如今又打破哥哥定下的事情,自然是於統治不利。

反過來,趙光義立李氏雖然名正言順,大臣也不會阻撓,可是自己的喜好又過不去,自己不想立一位自己不喜歡的人做皇后,而且這個繼室還是哥哥給他選的,他有一些天然的芥蒂也屬正常,畢竟誰喜歡包辦婚姻呢?李氏是名分上的正妻,除了皇后之位,給她任何的位分都是不合適的,爲了既不違反哥哥的決定,也不違反自己的內心,他乾脆不給李氏任何位分,讓孫貴妃統率六宮,這些後宮之事,前朝大臣到底也不好干預,於是這種心頭之愛和法統之正的複雜對立局面也就誕生了。

太平興國七年(982年),宋太宗拿出了“金匱之盟”,終於確立了自己即位的正統性,而且此時,太祖唯二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已經離世,弟弟趙廷美已經被貶西京洛陽,自己的地位終於穩固了,按理來說總可以冊立皇后了。

可是,即便沒了別人對自己繼承合法性的質疑,還是隻能冊立李氏爲皇后,趙光義的皇位是哥哥給的,那就更要聽哥哥的話了,不然,好不容易纔確立的合法性又要遭到質疑。

可是上天似乎幫趙光義做了選擇,就在金匱之盟出世的次年,孫貴妃逝世,如此,孫氏和李氏的糾結局面被打破,延宕了數年立後之事,終於到了最後一步。

賢德中宮,事到臨頭爲何鋌而走險

雍熙元年十二月,詔立爲皇后。後性恭謹莊肅,撫育諸子及嬪御甚厚。嘗生皇子,不育。—《宋史后妃傳》

孫貴妃去世一年後,李氏終於被冊立爲皇后,這一年,李皇后25歲,不得不說,宋太祖的眼光是不錯的,李皇后雖然是庶出,但是爲人恭謹持重,對待皇子和妃嬪都十分親厚,是一位賢德的中宮皇后,的確有母儀天下的氣度。

就在李皇后正位中宮後的某年,李皇后誕育了一位皇子,這就是宋太宗最小的兒子趙元億,此子乃是趙光義一生唯一的嫡子,身份貴重,而且此時趙光義並未冊立太子,按照嫡長子繼承製理應由他繼承大統,不過此子不幸早夭,連名字都沒來得及取,趙元億這個名字還是趙恆登基後給弟弟賜的名字。

宋太宗明德李皇后,她在後宮中是如何晉升的? 第2張

李皇后正位中宮後,太宗朝大事不斷,皇長子趙元佐瘋了,皇次子趙元僖去世了,直到至道元年(995年),皇三子終於登臨太子之位,改名趙恆。此時,宋太宗因爲箭傷經常復發,身體越來越虛弱,一個重要人物也終於按捺不住了。

太宗之即位也,繼恩有力焉,太宗以爲忠,自是寵遇莫比。繼恩喜結黨,邀名譽,乘間或敢言事,薦外朝臣,故士大夫之輕薄好進者輒與往來,每以多寶僧舍爲期。—《續資治通鑑長編至道三年》

此人就是大宦官王繼恩,其人爲太宗登基助益良多,宋太祖駕崩時,正是他違逆宋皇后宣趙德芳之宮之旨,前去宣趙光義入宮,所以深得趙光義器重,他本人也藉着太宗的寵信結黨營私,宋太宗對他十分信任,甚至委派他出徵領兵,在朝中頗有威勢,許多人都來巴結他。

古代常雲“一朝天子一朝臣”,王繼恩在太宗朝煊赫一時,卻也對未來之事頗爲擔憂。他與人商議,得出了一個結論,要想再得一朝恩寵,就要“立諸王之不當立者”,說白了,就是選諸位皇子中最不應該也最沒希望當皇帝的人。當年宋皇后想立趙德芳,王繼恩偏偏去尋趙光義,因此獲得了非常寵信,他王繼恩對這種事門兒清。那麼誰纔是太宗諸子中最不當立之人呢?

趙光義共九子,晚年時還有七個兒子在世,此七子均爲庶子,在嫡庶上找不到差別,但這之中還真有一位最不應該當皇帝的人,那就是皇長子趙元佐,趙元佐因爲痛心叔父趙廷美之死,變得瘋瘋癲癲,在火燒宮苑後被宋太宗貶爲庶人,幽禁南宮,無論從哪個方面考慮,他都符合王繼恩想立之人的標準,於是王繼恩就開始勾連外臣,謀立趙元佐。

初,太宗不豫,宣政使王繼恩忌上英明,與參知政事李昌齡、知制誥胡旦謀立楚王元佐,頗間上。—《續資治通鑑長編至道三年》

王繼恩在朝中的主要支持者是參知政事李昌齡和知制誥胡旦,按說這二人已經算是高官了,但王繼恩在宮廷多年,他深知,光靠他與李、胡等人是難以成事的,畢竟當時的宰相可是被太宗盛讚爲“大事不糊塗”的呂端,他必須要找一位能夠壓制呂端的強援,此人除了李皇后還能有誰呢?

李皇后是中宮皇后,其兄李繼隆又是一代名將,掌握兵權,把李皇后拉進自己的陣營,自然是大有裨益,李皇后此時也不知是怎麼了,竟然真的聽了王繼恩的話,答應幫助王繼恩冊立趙元佐。

宋太宗明德李皇后,她在後宮中是如何晉升的? 第3張

其實聯繫後來趙恆登基後,有人主張請剛剛被尊爲太后的李氏臨朝聽政就可以做出猜測,李皇后大概也有自己的政治野心。趙元佐瘋瘋癲癲,處理政事必定不得周全,李氏再聯合王繼恩、李昌齡等人臨朝攝政,她的兄長又是軍中大將,如此有利的局勢,對李氏掌權再合適不過了。所以,李皇后與王繼恩是一拍即合。

及太宗崩,繼恩白後至中書召端議所立。端前知其謀,即紿繼恩,使入書閣檢太宗先賜墨詔,遂鎖之,亟入宮。後謂曰:「宮車宴駕,立嗣以長,順也,今將奈何?」端曰:「先帝立太子正爲今日,豈容更有異議!」後默然。—《續資治通鑑長編至道三年》

可李皇后這個人真是有野心而無才,呂端三言兩語就把李皇后弄得無言以對,呂端何許人也,他震懾住李皇后,隨即聯合朝臣擁戴太子趙恆登基,一場政變消弭於無形,王繼恩等人盡皆貶黜。

以德報怨,安享天年的最後歲月

太宗崩,真宗即位。至道三年四月,尊後爲皇太后,居西宮嘉慶殿。—《宋史后妃傳》

處置了王繼恩等人,趙恆並沒有追究嫡母的責任,依舊依禮尊封其爲皇太后,從這也可看出,李氏正位中宮待諸王甚厚並非虛言,她這個嫡母還是盡職盡責的,況且從史書上來看,李氏確實也沒有什麼過分的舉措,只是問了呂端一句話,她也並非是此案的主謀,趙恆也就不計較了。

宋太宗明德李皇后,她在後宮中是如何晉升的? 第4張

不過,這畢竟在趙恆心中留下了一個坎兒,不久,他就下令將在前線帶兵的太后長兄李繼隆調回京城任職,說是升職,其實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就是解除了他的兵權。

李太后的最後幾年過得還是不錯的,宋真宗對他也是十分孝順,李太后的生母和嫡母去世後,真宗也都是以禮追封,還特意爲她營建了新的宮殿居住。景德元年(1004年),45歲的李太后崩逝,諡號爲明德皇后。

總結

明德李皇后是宋太宗在生前唯一冊立的皇后,她雖然登位坎坷,但相比尹氏和符氏兩位正妻,她已經要幸運很多了,或許她也曾不甘只做茫茫歷史中劃過天際的流星,想要用自己的光普照大地,奈何大勢所趨、才能所限,她也只能順應潮流,在宮中頤養天年,賞花爲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