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歷史上的張茂則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歷史上的張茂則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張茂則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北宋歷史劇《清平樂》熱播,劇中的宋仁宗、劉太后、晏殊、范仲淹、韓琦等歷史名人悉數登場,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然而,在這些名人的背後,有一個小人物卻不得不提,此人就是宋仁宗的近侍張茂則。

歷史上的張茂則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在《清平樂》中,張茂則不僅是宋仁宗身邊的當紅宦官,而且還是一個頭腦清醒,並且有七情六慾的宦官,甚至非常傾慕曹皇后。

和《清平樂》不同的是,歷史上的張茂則曾幫助曹皇后平定宮亂,卻被宋仁宗冤枉,差點自殺。但他爲了保住曹皇后的清白,最終不敢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

據《宋史·宦者二》中記載:

張茂則,字平甫,開封人。初補小黃門,五遷至西頭供奉官,幹當內東門。禁庭夜有盜,茂則首登屋以入,既獲賊,遷領御藥院。

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張茂則幾次得到升遷。宮中有盜賊,張茂則第一個衝進房內捉賊,可見他爲人果敢,身手敏捷。

張茂則什麼時候入宮的,史書並無記載,但在《宋史》中記載了宋哲宗登基不久,張茂則去世後,“年七十九歲”,宋哲宗登基是公元1085年,如此算來,張茂則應該出生於公元1006年之後,而宋仁宗趙禎出生在公元1010年,因此張茂則和宋仁宗年齡相近,應該服侍宋仁宗時間較久。但是不是從小跟着宋仁宗的,則無從考證。

歷史上的張茂則頭腦清醒,頗有謀臣之風。有一次,宋仁宗生病,半夜突然召張茂則,張茂則進入宋仁宗房間後,其他宦官趕緊關門。張茂則連忙制止說:

歷史上的張茂則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2張

“事無可慮,何至使中外生疑耶?”(出自《宋史》)

意思是:皇帝生了小病,若是把門關了,外面人恐怕認爲皇帝病重,於朝局不利。

宋朝,宦官是可以外放的,張茂則曾擔任過果州團練使等職,後來又被召回皇宮,慶曆八年(1048年)正月十八,發生了一件大事,影響張茂則的一生。

這年的元宵節,宋仁宗本來打算在宮中張燈結綵,被曹皇后以“奢靡”爲由勸阻。三天後(正月十八)的夜裏,宋仁宗和曹皇后正在房內休息,幾個侍衛突然持刀殺進皇后所在的中宮。曹皇后聽聞後,急忙出門大呼時任都知的張茂則來殺賊,因爲賊人已經開始在殿內殺人,被殺的宮女喊聲震天,曹皇后擔心宋仁宗有危險,便從外面把宋仁宗反鎖在房內。

《宋史·曹皇后傳》曰:

帝欲出,後閉閤擁持。

不一會,張茂則帶人前來保護,曹皇后把殺賊的事情交給張茂則後,她擔心賊人會趁亂放火,於是趕緊命令宮女宦官准備打水滅火。

當時宮女都被嚇得不輕,場面混亂,爲了逃命,不聽曹皇后調遣。曹皇后拿起剪刀,剪掉宮女和宦官們的頭髮,對大家說:“天黑不能辨認,明天你們憑頭髮來請功!”宮女太監們一聽,都拼盡全力滅火救人。

後度賊必縱火,陰遣人挈水踵其後,果舉炬焚簾,水隨滅之。

歷史上的張茂則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3張

在曹皇后和張茂則的合力下,叛亂被平定。不得不說,從這件事的處理上來看,曹皇后鎮定從容,調度有方,張茂則第一時間趕來,平息叛亂,這二人是平息此事的大功臣。然而,事後,宋仁宗卻不這麼認爲。

宋仁宗認爲這起叛亂平息得太過順利,懷疑是曹皇后故意安排的,意欲顯示她的處事能力,並且認爲張茂則是曹皇后的同謀。宋仁宗甚至嚷嚷着要廢掉曹皇后,不過,由於曹皇后深得人心,大臣們極力維護,宋仁宗也找不出曹皇后主謀此事的證據,最後,曹皇后繼續執掌中宮,張茂則則被嘉獎,嘉獎張茂則的詔書上寫道:

宮禁不驚,帑藏如故,惟忠與力,予固嘉之。

讓人沒想到的是,宋仁宗對這件事耿耿於懷,8年後,即嘉佑元年(1056年)正月,宋仁宗生了一場大病,病重語言錯亂地高呼:“皇后和張茂則一起謀逆!”《續資治通鑑長篇》記載:

上自禁中大呼而出,曰:“皇后與張茂則謀大逆。”語極紛錯。

這句話嚇壞了衆人,當時張茂則離得不遠,聽聞後,覺得蒙受天大的冤屈,便要自殺。

時任宰相的文彥博聽聞後,趕緊制止張茂則,怒斥張茂則:

“天子有疾,譫語爾,汝何遽如是!汝若死,使中宮何所自容耶?”

歷史上的張茂則是什麼樣的?他最後的結局如何? 第4張

文彥博不愧是一代名臣,他這句話是在告訴張茂則:皇帝生病了說胡話,你怎麼能當真呢?若你自殺了,等於承認了此事,你讓曹皇后怎麼自處?難道讓皇后也自殺?

張茂則聽了文彥博一頓呵斥,內心不寒而慄,他自認爲一生忠誠,卻被宋仁宗如此冤枉。終張茂則一生,爲了保住皇后的清白,再不敢自殺。但這件事對他影響巨大,他後半生爲此事戰戰兢兢,內心備受煎熬。

《宋史》曾評價張茂則:

茂則性儉素,食不重味,衣裘累十數年不易。

身爲宦官,張茂則生活簡樸,曾數十年不換新衣。可見,這位爲宋朝的宦官值得後世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