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她是孫堅的夫人,揭祕吳夫人的生平經歷

她是孫堅的夫人,揭祕吳夫人的生平經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吳夫人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孫堅吳夫人出身錢唐次等士族,其被逼嫁給寒門軍閥孫堅。孫堅死後,夫人協助其子孫策、孫權平定江東,主要表現爲“優賢禮士”,阻止孫策大肆誅戮江東儒學名士;孫權繼位之初,夫人“助治軍國”,聯絡南北文武之士張昭、周瑜等,穩定局勢;特別在拒絕歸降曹操、謀求孫氏獨立發展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她是孫堅的夫人,揭祕吳夫人的生平經歷

關鍵詞:吳夫人、輔政、孫策、孫權、江東

仔細考察孫吳歷史的發展進程,各時期都有一些不爲人們關注但具有決定性歷史作用的人物,他們多處於歷史大幕的背後,暗中操縱和擺佈着當時的人事和政局,發揮着潛在的歷史作用。但隨着歷史的推移,由於時間久遠,史籍記載浮於表面,這些素來隱藏在歷史背後的人物便很容易被常人不經意間所忽視。就孫吳早期立國的情況而言,孫權之母吳夫人便是一位關鍵性的歷史人物

孫堅吳夫人,《三國志》卷五○《吳書·妃嬪·吳夫人傳》載其家“本吳人,徙錢唐,早失父母,與弟景居。孫堅聞其才貌,欲娶之。吳氏親戚嫌堅輕狡,將拒焉,堅甚以慚恨。夫人謂親戚曰:‘何愛一女以取禍乎?如有不遇,命也。’於是遂許爲婚,生四男一女。”由這段記載可以推測,錢唐吳氏雖非高門大族,但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婚姻是士族社會非常重視的一個維護門第的方式,對待婚姻的態度可以判斷其人的階級身份與文化品格。孫堅出自寒門,所謂“輕狡”,正是其性格的典型表現[1],其甚者不惜打家劫舍,吳氏家族輕視孫堅,說明其門第較高,吳夫人則怕孫堅禍害其家族,纔不得已答應這門婚事的。吳夫人的這一出身可以使其受到一定的文化教育,她後來注意到“優賢禮士”,與此恐不無關係。另外,吳夫人自少便有膽識,臨危不懼,有主見,有決斷力。她後來較多地參與孫氏立國之決策,正與其修養與性格有關[2]。關於吳夫人的作爲,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吳夫人救護江東名士,減輕孫氏兄弟與江東大族的衝突

孫策渡江,在名義上是作爲袁術的附庸南征的,其依靠的軍隊主要是來自江北的部曲,給人一種入侵者的形象。孫氏又出自寒微,這在門閥意識日漸增強的漢魏之際,顯然是不受儒學士大夫歡迎的。對江東地方豪強的反抗,孫策嚴厲打擊,《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孫權傳》注引《傅子》:“孫策爲人明果獨斷,勇蓋天下,以父堅戰死,少而合其兵將以報仇,轉鬥千里,盡有江南之地,誅其名豪,威行鄰國。”同書卷五一《孫韶傳》注引《會稽典錄》亦載策“平定吳、會,誅其英豪”。根據有關記載和研究,這一做法一直延續到孫權統治的前期,有的江東名門舊族幾被殺絕[3]。作爲不同階級與利益集團間有關統治權的爭奪,孫氏兄弟的這一舉措,雖有不得已處,但其誅戮之具體對象、人數、程度及延續之時間等,則大有商酌之餘地,否則,一味濫殺,必將引起江東士大夫的怨恨和反抗,造成局勢的長期動盪,這對孫氏政權的鞏固是十分不利的。從當時情況看,惟有吳夫人較爲清醒,並利用她特殊的身份,勸導孫策,拯救了一些名士的生命。

關於這方面的例證,如《三國志》卷四六《吳書·孫策傳》注引《吳錄》:

時有烏程鄒他、錢銅及前合浦太守嘉興王晟等,各聚衆萬餘數千。引兵撲討,皆攻破之。策母吳氏曰:“晟與汝父有升堂見妻之分,今其諸子兄弟皆已梟夷,獨餘一老翁,何卒復憚乎?”乃舍之,餘鹹族誅。

她是孫堅的夫人,揭祕吳夫人的生平經歷 第2張

王晟參預針對孫氏的武裝反抗,“諸子兄弟皆已梟夷”,吳夫人力救其性命。

又,《三國志》卷五○《吳書·妃嬪·孫堅吳夫人傳》注引《會稽典錄》:

策功曹魏騰,以迕意見譴,將殺之,士大夫憂恐,計無所出。夫人乃倚大井而謂策曰:“汝新造江南,其事未集,方當優賢禮士,舍過錄功。魏功曹在公盡規,汝今日殺之,則明日人皆叛汝。吾不忍見禍之及,當先投井中耳。”策大驚,遽釋騰。夫人智略權譎,類皆如此。

由這一記載,可見吳夫人救助士大夫是頗爲用心的,又由“類皆如此”一語,可見這類事例較多,非止一二例。

當然,由於孫策果於殺戮,吳夫人也有受挫的事例。同書《孫策傳》注引《江表傳》載當時有一位道士于吉,“吳、會人多事之”,一次孫策“於郡城門樓上,集會諸將賓客”,吉“趨度門下”,“諸將賓客三分之二下樓迎拜之,掌賓者禁呵不能止”,策令收之,“諸事之者,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救之”,儘管最終吳夫人救助於吉未成,但由諸將賓客關鍵時刻“悉使婦女入見策母,請救之”,可見吳夫人確多有此舉。吳夫人如此,主要在於保存一些儒學名士,以協調與江東大族的關係,她明確要求孫策“當優賢禮士”,改變一味殺戮的殘暴政策。這是頗有見識的看法,後來孫權在張昭等人輔助下,優遇士人,正是推行的這一政策。應該說,孫吳政權“江東化”的最早倡導者是吳夫人。

二、孫權臨政之初,吳夫人“助治軍國,甚有補益”

建安五年(200),孫策受到許貢部曲的刺殺身亡,事起倉促,原本便尚未穩固的江東局勢,更是增添了難以預料的變數,新生的孫氏政權甚至有傾覆的危險。《三國志·吳書·孫權傳》:“是時惟有會稽、吳郡、丹楊、豫章、廬陵,然深險之地未盡從,而天下英豪布在州郡,賓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爲意,未有君臣之固。張昭、周瑜等謂權可與共成大業,故委心而服事焉。”同書卷五二《張昭傳》注引《吳書》:“是時天下分裂,擅命者衆。孫策蒞事日淺,恩澤未洽,一旦傾隕,士民狼狽,頗有同異。及昭輔權,綏撫百姓,諸侯賓旅寄寓之士,得用自安。”這裏記述孫權初登位,情勢頗爲緊張:江東大族之“英豪布在州郡”,而流寓人士則“以安危去就爲意”,“頗有同異”,“未有君臣之固”。在這一關鍵時刻,孫權得以穩定局勢,主要依賴張昭、周瑜等人安撫流寓人士,“綏撫百姓”。而張昭諸人之所以盡心竭力輔佐孫權,則有賴於吳夫人的協調。

孫權輔助班子的組建,與吳夫人關係甚大。《三國志·吳書·妃嬪·吳夫人傳》稱“及權少年統業,夫人助治軍國,甚有補益。”具體說來,其關鍵在於“優賢禮士”,組建孫權輔助班子,穩定人心。當時,孫氏政權主要依靠流寓人士的支持,吳夫人工作重點也在於爭取其代表人物身上。張昭,彭城人,《三國志》卷五二本傳載其漢末流徙江東,“孫策創業,命昭爲長史,撫軍中郎將,升堂拜母,如比肩之舊,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可見,孫策委昭以重任,便得到吳夫人的讚許。策死前,“以弟權託昭,昭率羣僚立而輔之”,顯然也得到吳夫人的首肯。建安七年,吳夫人死,“引見張昭,屬以後事”[4]。這一安排對孫權早期統治地位的確立和逐漸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張紘,據《三國志》卷五三本傳,廣陵江都人,孫策渡江前曾與其母吳夫人居江都,並就南渡戰略徵求過張紘的意見。《三國志·吳書·孫策傳》注引《吳歷》載“孫策在江都,張紘有母喪。策數詣紘,諮以世務”,策欲渡江,紘表示“方今世亂多難,若功成事立,當與同好俱南濟也”,策曰:“一與君同符合契,有永固之分,今便行矣,以老母弱弟委付於君,策無復回顧之憂。”說明吳夫人早在江都便受到張紘照顧,非常熟悉。南渡後,紘與張昭同爲孫策主要謀士,得到吳夫人的認可。策死,夫人又以紘扶助孫權。《張紘傳》注引《吳書》:“權初承統,春秋方富,太夫人以方外多難,深懷憂勞,數有優令辭謝,付屬以輔助之義。”

不僅對文臣如此,對武將之代表人物也如此。周瑜,據《三國志》卷五四本傳,廬江舒人,孫策早年客居廬江,與瑜“有無通共”。策死前,急召瑜與張昭共同輔助孫權:“初瑜見友于策,太妃又使權以兄奉之。是時權位爲將軍,諸將賓客爲禮尚簡,而瑜獨先盡敬,便執臣節。”注引《江表傳》也載吳夫人對權說:“公瑾(瑜字)與伯符(策字)同年,小一月耳,我視之如子也,汝其兄事之。”這實際上是將孫權託付給周瑜。又,《三國志》卷五五《吳書·董襲傳》:“董襲字元代,會稽餘姚人,長八尺,武力過人。……策薨,權年少,初統事,太妃憂之,引見張昭及襲等,問江東可保安否,襲對曰:‘江東地勢,有山川之固,而討逆明府,恩德在民。討虜承基,大小用命,張昭秉衆事,襲等爲爪牙,此地利人和之時也,萬無所憂。’衆皆壯其言。”吳夫人“問江東可保安否”,實際上是看諸人對孫權的態度。在得到文武大臣明確的支持表態後,吳夫人構建起了孫權的輔佐班子。正是在他們的協同努力下,僑、土人士逐漸地聚攏起來,穩定了江東的局勢,孫權的地位也隨之確立起來了。

三、吳夫人在有關是否納質曹操問題決策中的作用

孫權統事之初,局勢複雜,可謂內憂外患。所謂內憂,即如何團結南北人士,聚攏人心,這在吳夫人的協調下,大體解決了。而外患,則主要是曹操統一北方之後,對江東加強了攻勢,逼迫孫權納質,這關乎孫氏江東政權的未來走向。對此,孫氏集團內部存在分歧,何去何從,最終要由吳夫人定奪。《三國志·吳書·周瑜傳》注引《江表傳》:

曹公新破袁紹,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書責權質任子。權召羣臣會議,張昭、秦鬆等猶豫不能決,權意不欲遣質,乃獨將瑜詣母前定議,瑜曰:“……質一入,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便見制於人也。極不過一侯印,僕從十餘人,車數乘,馬數匹,豈與南面稱孤同哉!……將軍韜勇抗威,以侍天命,何送質之有!”權母曰:“公瑾議是也。……”遂不送質。

曹操當時“挾天子以令諸侯”,具有輿論上的優勢,這對儒學士大夫有很大的影響,故張昭等人主張“質任子”[5],而孫權、周瑜等則“不欲遣質”,但如何決策呢?最終還是要靠吳夫人協調後“定議”。吳夫人在分析利弊後決定“不送質”,並由她說服張昭等人。吳夫人的這一決定對孫吳來說,是一個關鍵性的戰略選擇。如果孫權納質,成爲曹操的附庸,便失去了獨立發展的機遇;如果吳夫人不出面協調,孫氏集團中文、武臣屬便有可能分裂,演化成內部爭鬥,無謂地消耗有生力量。但由於吳夫人特殊的地位與有效工作,作出了正確的決策,避免了潛在的矛盾,使弱小的孫吳政權獲得了發展的良機。

由上考述,吳夫人在孫吳立國江東之初,無論在孫策南下戰略的確定,對江北謀士的交結,還是對江東本土名士的保護和堅持江東獨立發展策略的“定議”等方面,她都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她是孫吳政權草創時期的一位至關重要的人物。田餘慶先生曾指出在孫策死後,“張昭、周瑜共挽危局的這個階段,太妃吳夫人起了重要作用”,並指出“她在籌思軍國大事時首先是以確保江東爲慮的”,正由於她的協調,南北人士“共撐危局,江東始得改觀”。驗之史實,這一看法是完全可信的。

[1]關於孫堅之階級出身及其“輕狡”的特性,方詩銘先生在《三國人物散論》之三七“‘輕狡’之徒孫堅”條中已有詳實的考論,請參看。該書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2]吳夫人的素養與性格對孫策、孫權兄弟的影響很大,孫堅長期在外征戰,教育子女主要靠吳夫人。漢魏之際,孫氏兄弟是很傑出的,曹操曾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孫權傳》注引《吳歷》)可見當時人對孫氏兄弟的評價。

[3]吳夫人的素養與性格對孫策、孫權兄弟的影響很大,孫堅長期在外征戰,教育子女主要靠吳夫人。漢魏之際,孫氏兄弟是很傑出的,曹操曾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三國志》卷四七《吳書·孫權傳》注引《吳歷》)可見當時人對孫氏兄弟的評價。

[4]《三國志》卷五○《吳書·妃嬪·孫堅吳夫人傳》。後來張昭在孫權稱帝后一再產生衝突,昭一再說:“臣雖知言不用,每竭愚忠者,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牀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又有“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屬陛下,而以陛下屬老臣”云云(見《三國志》卷五二《吳書·張昭傳》)。確可見吳夫人對張昭的信重及其使用過程中的作用。

[5]張昭是孫吳流寓人士中儒學士大夫的傑出代表,深受儒學節操觀念的影響,他主張納質,是出於對漢廷的忠義,倒未必是屈服於曹操的威嚇,更不是對孫權的背叛。正由於這一原因,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張昭等文臣又主張降附曹操,引起孫權的極大不滿。

[6]見前揭《孫吳建國的道路》一文的有關論述。對孫堅吳夫人在孫策、孫權兄弟建國過程中的作用,文獻記載十分零散,史家少有注意者,最早系統發微論述者爲田餘慶先生(見上揭田先生文),本文所考多受田先生啓發。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