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後宮人物 > 靖康之變謝太后被俘之後是什麼境遇?一首詩寫得溫情無比

靖康之變謝太后被俘之後是什麼境遇?一首詩寫得溫情無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時間長河不停的流淌,歷史在不停的發展,讓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看看謝太后的故事。

南宋的滅亡時間,史學界仍然存在一定的爭議。不少人認爲,崖山海戰失敗後,陸秀夫抱着幼帝殉國,纔是南宋的最後時刻。但大多數人還是認爲,按照通常的史家觀點,1276年南宋臨安府被元軍佔領,就應該是南宋的終點。當年,南宋居民人心惶惶,陰雲籠罩,心中的驚懼到了無以復加的極點。

這種擔憂並非沒有道理的,北宋滅亡時的靖康之變,雖然時隔百年,依然記憶猶新。而且,蒙古人比金國人更加兇悍野蠻,動輒屠城,臨安府的血光之災看起來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事實卻很意外。

靖康之變謝太后被俘之後是什麼境遇?一首詩寫得溫情無比

忽必烈攻下臨安之後,並沒有進行屠殺泄憤,而是最大程度安撫了百姓。同時,爲了穩定人心,他還儘可能地保留宋朝行政機構和官員。站在後世人的立場上,我們不應太多苛責。這也說明,蒙古貴族的思想發生了根本轉變,他們不再認爲自己是劫掠者,而是實實在在的統治者。

即便是對於南宋的宗室,蒙古貴族們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善意。當時名義上的皇帝是宋恭帝,實際的統治者是66歲的謝太后。白髮蒼蒼的謝太后帶着自己的兒媳全太后以及宋恭帝開城投降,他們得到了忽必烈的善待。當時,有一首《湖州歌》是這麼寫的:

三殿加餐強自寬,內家日日問平安。

大元皇后來相探,特賜絲縎二百單。

靖康之變謝太后被俘之後是什麼境遇?一首詩寫得溫情無比 第2張

這首詩的作者是汪元量,非常有才華,他的職業雖然是宮廷琴師,卻精通詩詞。在他的前半生,一直居住在南宋宮廷之中,後半生隨着朝代更迭,又搬進了元大都。在晚年他請求南歸,當了一名道士,寫下了很多回憶風雲變幻的詩歌,被後世認爲像杜甫一樣記載了歷史。

《湖州歌》是由許多首詩歌形成的組詩,是汪元量的代表作。這一首,寫的就是反映了謝太后、全太后被俘生活的詩歌。她們受到了很好的優待,一日三餐衣食無憂,還能得到加餐。物質上豐富,還能得到日日問安的精神慰藉。這些事情當然不是由忽必烈來完成,而是元朝皇后的作爲。她來探望兩位前朝太后時,還帶着絲絹作爲禮物。

說實在的,亡國的君臣面臨的局面相當尷尬。在封建歷史上,這樣的失敗者下場是最悽慘的。然而,南宋宗室所遭遇的算是最好的境遇了。除了忽必烈的開明外,察必皇后的善良賢德,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靖康之變謝太后被俘之後是什麼境遇?一首詩寫得溫情無比 第3張

察必皇后就是詩中的大元皇后,她出自美女雲集的弘吉剌部,顏值很高,歷來就受到忽必烈的寵愛。不僅如此,她雖然成長在信奉強者爲尊的草原,卻有一顆仁慈善良之心。她甚至還規勸忽必烈,兩位太后年事已高,在大都並不習慣,還是應該放她們到南方居住。

這個說法被忽必烈拒絕了,而且忽必烈還告訴察必皇后,兩位太后的身份特殊,如果離開元大都,很容易被人要挾利用,藉機生事。這不僅對元朝統治不利,對兩位太后也沒有好處。將她們留在京城,看起來是監禁,其實是最好的保護。

這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察必皇后眼見說服不了忽必烈,就更用心善待兩位太后。她關心老人們的生活,噓寒問暖,甚至以晚輩自居。詩中的場景,其實是汪元量的所見所聞。作爲勝利的一方,並沒有惺惺作態的必要,察必皇后能夠做到這樣,足見她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