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靖難之役叔侄相互爭奪 朱允炆是怎麼輸的

靖難之役叔侄相互爭奪 朱允炆是怎麼輸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朱允炆失敗,接下來跟着本站小編一起欣賞。

引言

1398年,71歲的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朱允炆繼位。1399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爲由,發動“靖難之役”,叔侄相爭,同性相殘。

4年後(1402年),燕軍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火燒皇宮,扮作和尚模樣,神不知鬼不覺地消失了,此後不知所蹤,而朱棣坐上了原本與自己無緣的龍椅。本是叔侄,何故自相殘殺,建文帝又爲什麼會失敗?要回答這兩個問題,還得從明初朱元璋分封諸位藩王開始說起。

靖難之役叔侄相互爭奪 朱允炆是怎麼輸的

“靖難之役”背景

明太祖朱元璋爲了確保大明江山的長治久安,爲了確保朱家子孫一世、二世,乃至千千萬萬世的皇室的穩固,明太祖朱元璋做了兩件大事,也就是這兩件事,爲“靖難之役”的導火索。

1、分封九子在東北至西北的邊境,封爲藩王,把抵禦外敵的責任交給給位藩王。諸王九子各擁精兵數萬,並且擁有徵調各路軍兵的大權。

2、明太祖朱元璋對他的兒子們一萬個放心,而曾與他“創業之初”時血戰沙場的文臣武將,諸如李善長、胡惟庸、爲明朝立下無數戰功的大將軍藍玉、傅友德等人卻遭到朱元璋的猜忌,最終痛下殺手,誅除殆盡。

靖難之役叔侄相互爭奪 朱允炆是怎麼輸的 第2張

基於以上背景,朱允炆即位後,便開始着手削藩。朱棣被逼無奈,發動了“靖難之役”,叔侄相爭的最終結局就是朱棣攻入南京後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蹤。

而後朱棣開始“大清洗”,方孝孺被誅十族、虐殺建文帝忠臣及其家屬一萬多人。

爲什麼建文帝朱允炆敗給朱棣呢?

一、建文帝性格仁柔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輕時就智勇過人,長時間在北方征戰,有豐富的領兵打仗的經驗。

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次子,從小在書生的身邊長大,性格仁柔,天性太過於仁厚。

他仁柔的性格在削藩的過程中就犯下了第一個錯誤:

1398年,建文帝即位之初,已開始察覺朱棣的一些舉動不尋常。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依禮入覲新皇帝侄子建文帝,但朱棣見到建文帝卻不跪拜,於是就有朝臣彈劾朱棣“不敬”之罪。但建文帝顧及到血肉親情,下不了決心,放燕王朱棣北歸,在自己的地盤,錯過了殲滅朱棣的最好機會

靖難之役叔侄相互爭奪 朱允炆是怎麼輸的 第3張

二、輔佐謀臣不懂兵事

朱允炆繼位後,他身邊的心腹謀臣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

齊泰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應天鄉試解元,次年成進士,後被提撥爲兵部左侍郎,兼輔佐皇太孫。建文帝即位後,命他與黃子澄同參國政,齊泰是向建文帝朱允炆建議削藩的主要大臣之一。

黃子澄於洪武十八年(1385年)考取了會元第一名,歷任編修、太常寺卿,後被選爲東宮伴讀。建文帝即位後,與齊泰共同建議削藩。

這兩個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文士書生,不懂兵事。

三、建文帝犯了致命的失誤:換帥李景隆

朱棣起兵後,建文帝派長興侯耿炳文率師北伐,抵擋住了燕軍的進攻。在兩軍交戰之際,建文帝竟然聽從黃子澄的建議,任命曹國公李文忠(明太祖朱元璋的親外甥)的之子李景隆代替耿炳文爲大將軍。

這李景隆是什麼人?

李景隆未習兵法,本是紈絝子弟,無謀略卻很驕橫,好大喜功,專用小人。建文帝任命這樣一位紈絝子弟爲大將軍,加速了北伐燕軍的失敗。

靖難之役叔侄相互爭奪 朱允炆是怎麼輸的 第4張

四、建文帝無突出的將才

建文帝當時的手下: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都是書生,在整個靖難的過程中,建文帝這方沒有什麼突出的大將之才。這恐怕要“歸功於”皇祖朱元璋了,因爲在朱元璋在位時,爲了給皇太孫鋪平道路,那些有勇有謀的名將早已被誅除乾淨,剩下的都是三四入流的將領。

結語

朱棣能靖難成功,不僅僅因爲他採取了正確的戰略與策略,同時,建文帝的性格、犯下換帥的失誤也是重要的原因。另外,明太祖朱元璋誅除文成武將也要負上一部分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