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李世民爲什麼不等李淵去世了再做皇帝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本站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玄武門事變之前,李淵幹了兩件事,直接把李世民逼到牆角,如果不動手,李世民將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千萬不要小看了李淵,他能幹到這個位置,不是個簡單人物。

對於李世民想奪嫡這事兒,他也是心知肚明的。

但是,那畢竟是親生兒子,又打下李唐半壁江山,功勞巨大,殺肯定是殺不得滴。

因此,李淵一直在試圖調和這兄弟二人的矛盾。

當經歷了太子黨的楊文幹謀反事件、秦王中毒事件後,李淵卻發現李世民兄弟二人的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此刻,他面臨兩個選擇:

支持李建成,殺掉李世民,永絕後患。

支持李世民,廢黜太子李建成。

支持李建成,撤銷李世民所有能產生威脅的權力、官職。

很明顯,李淵不忍心也不願意殺掉兒子,他選擇第三個選擇,不殺李世民,但必須把李世民的權力收回來。

只要李世民沒了權力,就不具備威脅,他們兄弟二人也不至於刀兵相見。

所以李淵的計劃就是剪除李世民的羽翼,收回他的兵權,李淵爲此做了兩件事。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第2張

第一件:剪除李世民的智囊團隊。

問題是,李世民又沒犯錯,不管是免官還是撤職,總得有個正當的理由吧,李淵爲此頭疼不已。

關鍵時刻,李元吉送來神助攻!

只聽李元吉說道:

請父皇爲天下安危考慮,誅殺秦王李世民!

此話一出,李淵心裏大驚,這小子竟然要殺親哥哥,看來他們兄弟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要動刀的地步了。

殺自己親兒子這種事,李淵是萬萬下不去手的。

所以當即對李元吉說道:

秦王平定天下,功勞巨大,你說的那些罪行,都沒有證據,怎麼能無故殺掉?

元吉因密請加害太宗,高祖曰:“是有定四海之功,罪跡未見,一旦欲殺,何以爲辭?”——《舊唐書》

這其實是李元吉的心機,他知道李淵不可能殺了李世民,因此故意說這話,好給自己留下討價還價的餘地。

所以緊接着又拱了幾把火,歷數李世民各種罪行,但李淵依只是沉默不語,反正你說破大天,也不能殺。

但很明顯,李淵對於李世民的種種舉動,奪嫡之心還是明白的,沉默本身也是一種擔憂。

李元吉顯然是看懂了這一點,也看懂了李淵的表情。

於是話鋒一轉,當即說道:

既然秦王不能殺,那麼請父皇下令驅逐秦王府中的奸黨,去其羽翼,以消除秦王的奪嫡之心。

好傢伙,不得不說,李元吉這話說得正是時候,正中李淵下懷啊!

於是李淵問道:奸黨爲誰?

李元吉:行臺考功郎中房玄齡、秦王府屬臣杜如晦!

就這樣,李淵找到了合適的窗口,剪除秦王府智囊團隊。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第3張

此刻的秦王府裏,李世民的謀士們,根據這段時間以來,太子一黨的各種手段和舉動,他們已經嗅到了危險。

房玄齡在和長孫無忌商議時,已經一致認爲秦王危在旦夕,應當儘早採取斷然措施。

就在兩人準備將想法告訴李世民之際,突然接到聖旨:

即日起,房玄齡、杜如晦禁止再接近秦王府半步,違令者立斬不赦!

好了,現在李世民智囊團隊中最優秀的兩名謀士光榮地退出秦王府。

又譖杜如晦、房玄齡,逐令歸第。——《舊唐書》

第二件事:拿走李世民的兵權。

說來也巧,李淵還沒想出以什麼理由收了李世民的兵權時,突厥人竟然送來助攻。

就在秦王府首席智囊被調離後,沒過多久,邊關傳來急報:突厥數萬騎兵圍攻烏城!

看着這份邊關急報,李淵立刻就有了想法,加上太子李建成又推薦李元吉爲帥。

所以幾天後,朝堂上發佈了李淵的聖旨:

令李元吉代秦王掛帥出征,秦王府將軍尉遲恭、程咬金、秦叔寶、段志玄等人,以及秦王府精銳戰士一併隨軍出征,聽從主帥李元吉號令。

會突厥鬱射設屯軍河南,入圍烏城。建成乃薦元吉代太宗督軍北討,仍令秦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並與同行。又追秦府兵帳,簡閱驍勇,將奪太宗兵以益其府。——《舊唐書》

這份聖旨發出後,李淵總算把第二件事也做完了。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第4張

這兩件事對李世民產生了致命的影響!

首先,李世民的智囊團隊中,最厲害的兩名謀士被調離,並禁止再接近秦王府。

房玄齡和杜如晦可是唐初赫赫有名的人物,所謂“房謀杜斷”,就是在說這倆人。

房玄齡多謀略,杜如晦善斷,兩人合力則會釋放巨大能量,現在已經被禁止接近秦王府了。

其次,按照以往的慣例,向來打仗的時候,都是李世民爲主帥,指揮全軍作戰。

現在這主帥的位置,作戰指揮權也被收走,移交給了李元吉,相當於變相地削了李世民的兵權。

於是,秦王府受到的影響是這樣的:

李世民的智囊團隊被驅散,府上的精兵強將被抽調一空,兵權也拱手讓人,這讓李世民瞬間就陷入了一種絕對的孤立狀態

秦王府一時間門羅可雀,相當冷清,除了長孫無忌、高士廉這倆屬於李世民親戚外,再沒有任何人造訪。

那些原本跟李世民關係還不錯的大臣們,顯然是看懂了李淵發出的信號。

有些乾脆臨陣倒戈,有些選擇裝睡,反正從此以後,大家都對秦王躲着走。

李世民被老爹拔了牙齒,降低了威脅,但李建成和李元吉哥倆不準備放過他。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第5張

他們決定幹掉李世民!

就在李世民謀劃反擊之策時,突然收到祕報:太子與齊王合謀將要謀害秦王!

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計策是這樣的:

在李元吉出征那天,由李建成擺下送行宴會,給李元吉送行,並邀請李世民參加。

宴會中設下伏兵,到時候趁李世民不備,事先埋伏的兵士一擁而上,將其亂刀砍死。

至於李世民的那些舊部,像尉遲恭這種油鹽不進的,找個理由直接拖出去坑殺掉。

事後再上報李淵說,李世民是得了急性病,救治無效,當場死亡,以此騙過李淵。

建成謂元吉曰:“既得秦王精兵,統數萬之衆,吾與秦王至昆明池,於彼宴別,令壯士拉之於幕下,因雲暴卒,主上諒無不信。——《舊唐書》

這就是著名的“昆明池密謀”,沒想到這個機密被李世民給知道了,於是先發制人。

他向李淵舉報李建成和李元吉穢亂後宮,李淵當即表示第二天找他們哥倆問清楚。

這就給李世民部署玄武門之變迎來了寶貴的時間。

第二天,李世民就帶着人埋伏在進宮的必經之路——玄武門,將這哥倆送進了地府。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第6張

對此,我們可以做個基本的分析:

有人說,李世民有篡改史書的嫌疑,昆明池毒殺秦王之事很難說。

就算把這事放一邊,就說李淵幹完那兩件事之後,李世民其實已經是被拔了牙的老虎。

那麼我們大膽一點推測,假如李世民依然不動手,該上班的繼續上班,會發生什麼?

老虎嘛,光拔了牙是不行的,因爲老虎發動攻擊的時候,主要是用前面一雙虎爪。

哪怕是你家的貓咪,也得把指甲剪了,不然自己身上又會多幾道血痕對不對?

所以,剪除李世民的智囊團,抽調其精兵猛將只是第一步。

要想徹底解除威脅,還要把虎爪剁了,纔算完。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第7張

這個虎爪到底是什麼呢?

要知道,李世民當時還是天策上將、太尉、中書令。

天策上將可以自置官署,任命官職,即便沒了智囊團,他照樣可以通過天策府招納人才隊伍。

太尉是武官之首,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中書令是首席宰相,文官之首。

這便是李世民的虎爪,是擁有實權的官職。

那麼,一旦李世民選擇沉默,李淵和李建成接下來的行動很可能就是免去他掌握的實權了。

比如明升暗降,像太尉、中書令這類握有實權的官職,到時候讓他當個更高級的太師、太傅之類的虛職,同時免去他的太尉職還是可以做的。

如果是這樣,那李世民就算完蛋了!

即使是李淵不想殺他,那李建成也不大可能放過他。

李淵到底做了什麼 李世民爲何不等他去世就直接上位了 第8張

站在李建成的角度,他會這麼想:

李世民征戰四方,爲李唐打下半壁江山,可謂勞苦功高,戰功赫赫。

因此,他擁有無可比擬的威望和軍事能力,在軍中有很多舊部,在朝廷有不少支持者。

即便你拔了虎牙,剁了虎爪,他也照樣能威脅你。

如果李世民振臂一呼,軍中會不會有衆多的將士響應,朝廷裏會不會有很多大臣支持。

這對於李建成來說,就是一個威脅,是必須要除掉的!

所以,對於李世民來說,他根本等不到李淵去世那天。

退一萬步來說,即使李淵在世時,能保他性命,那李淵去世後,沒有任何權力的李世民,就是粘板上的肉。

到時候李建成也不會放過他,既如此,那玄武門事變是一個必然選擇!

最後,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已經是太子,爲何不等李淵去世了再做皇帝?

有兩個細節:

1、玄武門事變時,尉遲恭控制了皇宮以及李淵後,在尉遲恭的威懾下,李淵當即表示,李世民做得對。

還要將李世民立爲太子,當場把所有兵權交給李世民,還表示要把所有國事交給李世民處理。

2、李世民成爲太子後,大肆任命了很多官職,朝廷核心要害部門全部換成了李世民的心腹。

比如,房玄齡成了中書令,長孫無忌做了吏部尚書,杜如晦成了兵部尚書等等很多。

同時,李世民以太子的名義發佈各種朝廷政策。

可知兩點:

李淵識時務。

李世民架空了李淵。

因此,李淵一方面痛失兩子,心力交瘁,無法安心做皇帝。

另一方面,李淵識時務,這點很重要,而且他這個皇帝已經變成擺設。

既然識時務,自己的皇帝位置也成了擺設,當不當皇帝已經沒意思了。

所以,乾脆把皇位傳給李世民,退休養老豈不是最好的選擇。

並不是李世民硬要逼着李淵退位,而是這種情況下,李淵這個皇帝已經沒必要當下去了。

李淵識時務,這是他退位的重要因素。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