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舉兵伐吳時,諸葛亮並沒有阻止,說明了什麼?

劉備舉兵伐吳時,諸葛亮並沒有阻止,說明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夷陵之戰是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戰役,是漢昭烈帝劉備發起的討伐東吳的戰爭。今天本站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蜀漢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劉備在稱帝后不久,即親自統帥大軍伐吳。

劉備舉兵伐吳時,諸葛亮並沒有阻止,說明了什麼?

一年後,章武二年(公元222年)七月,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大都督陸遜擊敗。

這一戰是蜀漢徹底由盛而衰的最關鍵一戰。

因爲這一戰劉備打敗了,所以,戰前勸阻他不要出兵的人,就顯得極富眼光。

但偏偏其中沒有諸葛亮。

當時,諸葛亮是蜀漢政權中的丞相,名義上的二把手,又是公認的謀略出衆、戰略眼光出衆的頂級謀臣。

無論是從官職、地位,或者從《隆中對》中“外結好孫權,北伐曹魏”戰略規劃的提出人的身份上來講,他都應該出面阻止劉備東征。

可他偏偏讓喜歡蜀漢的人們失望了,和《三國演義》中描述的,諸葛亮竭力勸阻劉備不同,正史中的他,沒有任何勸阻的行爲。

僅僅只是在得知劉備兵敗後,說了一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也就是放了一次馬後炮,戰前的他爲何不去勸阻劉備東征?是害怕得罪劉備嗎?

下面,就我個人的看法,對此事做些闡述,供讀者們參考。

一:諸葛亮的立場問題,他是荊州勢力的代言人

劉備登基後,馬上就想東征伐吳,因爲有現成的藉口,即關羽之死。

當時,出面勸阻劉備不要出兵的臣子有很多,其中,有兩位在史書中是重點描述的,分別是趙雲和秦宓。

《資治通鑑》中記載:

漢主恥關羽之沒,將擊孫權。翊軍將軍趙雲曰:“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先滅魏,則權自服。今操身雖斃,子丕篡盜,當因衆心,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應置魏,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卒解,非策之上也。”羣臣諫者甚衆,漢主皆不聽。廣漢處士秦宓陳天時必無利,坐下獄幽閉,然後貸出。

拋開趙雲和秦宓勸阻的理由是否正確不談,先看看這兩人代表的勢力。

劉備舉兵伐吳時,諸葛亮並沒有阻止,說明了什麼? 第2張

趙雲在蜀漢陣營中,是元老派勢力的代表,特別是在關羽、張飛都死了後,他在元老派中的資歷高居第一。

秦宓是廣漢郡綿竹人,正兒八經的蜀中土著,可以看做是蜀中豪門世家的代表。

他們兩人出面勸阻劉備,大概能證明,蜀漢政權體系中的兩大勢力集團不願意劉備伐吳。

趙雲不管是代表元老勢力,還是代表他個人,勸阻劉備都是很正常的。

最早跟着劉備混的人,都是爲復興漢室而打拼,爲理想打拼,所以,他們心中的執念,或許只有北伐。

也因此,趙雲的勸諫不管是否合乎劉備的心意,都是爲國不爲私,劉備只能安撫,最多是不聽。

蜀中豪門世家的勸阻就不太單純,他們是從骨子裏,不願意看着劉備東征西討,不願意劉備發展壯大。

因爲,劉備不管是出兵打誰,消耗的人力、物力,都需要從他們身上出,仗打得越大,他們要出的錢糧就越多。

劉備對他們的態度也嚴厲得多,他把秦宓給抓起來了。

再來說諸葛亮,元老勢力和蜀中勢力不願意劉備伐吳,但有一個勢力是贊同劉備伐吳的,就是荊州勢力。

在史書的記載中,是沒有荊州人站出來反對劉備伐吳的。

關羽被殺,荊州丟失,不止是劉備勢力集團喪失了大片領土,也讓這些荊州人沒了後路,老家都丟了,他們會怎麼想?

所以,劉備陣營中的荊州勢力,絕對希望劉備能打回去。

諸葛亮雖然不是荊州人,可他的根基也是在荊州,在龐統死後,他本就是當然的荊州勢力的最大代言人。

以這個立場論,諸葛亮不適合勸阻劉備東征,不管他認爲劉備出兵的決定是對還是錯,他都不能公開站出來勸阻。

否則,荊州勢力會怎麼看他?老家丟失,諸葛亮都不支持他們去奪回來,他以後還如何領導這些荊州人?

因此,站在荊州勢力的立場上,諸葛亮不能去勸阻劉備。

他也只能持這麼個立場,荊州勢力的支持,纔是諸葛亮在劉備陣營中,能獲得權力的基礎。

二:諸葛亮家族到處下注引發的後遺症

諸葛亮家族在三國時期是著名的,政治上分散投注的家族,在魏、蜀、吳三國中,都有他們家族的人。

而在東吳的,是諸葛亮的親兄長諸葛瑾。

劉備舉兵伐吳時,諸葛亮並沒有阻止,說明了什麼? 第3張

孫權也很有意思,吳、蜀間的外交事宜,他大多都交給了諸葛瑾來辦,要說沒有藉助他跟諸葛亮關係的意思,估計誰也不會信。

劉備準備伐吳,東吳收到消息後,孫權就是讓諸葛瑾出面寫信給劉備,勸劉備不要出兵。

而且,當時的諸葛瑾是孫權委任的南郡太守,駐紮在公安。

如果劉備伐吳,一路順利的話,打到了荊州地界,就必須要跟諸葛瑾死磕。

可諸葛瑾的親弟弟諸葛亮是蜀漢丞相啊。

也因此,在東吳政權內部,得知劉備出兵後,就有諸葛瑾可能跟蜀漢政權勾結的傳言,是孫權信任諸葛瑾,把這事給抗下來了。

《三國志·諸葛瑾傳》中記載:

時或言瑾別遣親人與備相聞,權曰:“孤與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負孤,猶孤之不負子瑜也。”

東吳有諸葛瑾因諸葛亮跟劉備勾結的傳言,在蜀漢,難道就沒有諸葛亮因諸葛瑾跟孫權勾結的傳聞?

即使沒有,諸葛亮也或許要考慮避嫌。

三:諸葛亮或許也贊成劉備東征伐吳

除了前面說的兩條理由外,諸葛亮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導致他沒有出面勸阻劉備,就是諸葛亮也贊同伐吳,他不出聲,相當於默認。

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提出要“外結好孫權”,有一個前提,是劉備佔據着荊州,駐紮在荊州的軍隊能直面東吳腹地,所以要消除東吳的警惕心。

可當荊州不在手上時,不說《隆中對》中提出的兩路北伐的戰略不能實現,東吳對蜀漢的威脅也大大的變強。

何況,沒了荊州,僅憑益州一州之地,未來要北伐的話,困難程度也加大了。

在諸葛亮心裏,未必就不贊同劉備伐吳,在開戰之前,誰又能料到一定會失敗?

如果打贏了,能順利拿回荊州,對蜀漢政權來說,絕對是一大利好。

劉備並非不能打,“漢中之戰”時連曹操親率的大軍都能擊敗,何況東吳?諸葛亮或許想着,劉備即使不勝,也不至於大敗。

而且,以當時蜀漢政權的情況看,主動出擊也是必須的,荊州丟失後,只剩下一州之地,如何跟魏、吳抗衡?

無非是打曹魏還是打東吳的選擇。

劉備舉兵伐吳時,諸葛亮並沒有阻止,說明了什麼? 第4張

趁着曹魏的曹丕登基時間不長,正在梳理內部時,先打弱一些的東吳,未必就不是一種好的戰略選擇。

至於先打曹魏,曹魏更強不說,誰又能保證,蜀漢在北伐時,東吳不會藉機進攻蜀漢?

孫權既然能派兵偷襲荊州,也就能派兵偷襲益州。

所以,諸葛亮沒準真就贊同劉備伐吳,他不出面勸阻,是留着以後跟東吳交涉的餘地。

他好歹是蜀漢的丞相,跟劉備一個唱白臉,一個唱紅臉,不論勝敗,沒有明面上贊同劉備出兵的諸葛亮都能出面儘量消除東吳的敵意。

要是兩人都對東吳表現出強烈的敵意,交涉時就不好辦了。

這或許是劉備跟諸葛亮之間的政治默契。諸葛亮即不勸阻,也不贊同,未來,不管出現什麼情況,他都能方便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