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隋煬帝在後世的評價怎麼樣?隋朝的覆滅跟他有何關係?

隋煬帝在後世的評價怎麼樣?隋朝的覆滅跟他有何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隋煬帝楊廣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暴君之一。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整理了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隋煬帝楊廣(公元569-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代皇帝,公元604年至618年在位,年號“大業”,統治中國14年。

楊廣是一個亡國之君,他在位期間,連續大興工役,掘長塹、置關防、營建東都、廣築離宮、開鑿大運河、大造龍舟、巡遊江都,役使男女數百萬。

後世對他“勞民傷財”“虐用民力”進行批判, 然而自近代以來不少人爲楊廣翻案,使隋煬帝成爲中國古代最有爭議的帝王之一。

隋煬帝在後世的評價怎麼樣?隋朝的覆滅跟他有何關係?

“煬”是唐朝給楊廣的諡號,後世批判隋煬帝,大多批判他“矯情飾行、陰謀奪嫡、弒父屠兄、驕奢淫逸、勞民傷財、虐用民力、好大喜功、濫用權威”。

在各種各樣的文學、戲曲中更是把隋煬帝的形象誇大歪曲,致力於把隋煬帝塑造成一個商紂式的“逆天虐民”及“色中餓鬼”的形象,使之高度契合“煬”的諡號。

然而, 唐修隋史,修史者主觀上的政治傾向性已經根深蒂固。

已故美國隋唐史專家芮沃壽教授認爲,“儒家修史者對隋煬帝道義上的評價的確是苛刻的”。

而在民間傳說、戲劇和故事中,隋煬帝的形象更被“作者和觀衆隨心所欲的狂想大大地歪曲了”。

隋朝的建立結束了自魏晉以來數百年分裂的局面,建立了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隋煬帝的父親隋文帝即位伊始,就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

他放棄北魏西周軍事化的政治體系,實施文治,採取了若干政治措施,把關隴本位的政權,與山東社會文化體系融合。

雖然軍事上關隴貴族是征服者,但在典章文物方面,隋文帝選擇了保有漢威傳統文化體制,廢六官,依漢魏舊制。

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隋文帝把隋朝經營得無比富庶和強大。

“自漢以來,丁口之蕃息,倉廩府庫之盛,莫如隋”,“中外倉庫,莫不積盈”,到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隋煬帝從其父親隋文帝手中接過的是一個政治上大一統,經濟上富足的大隋王朝。

也就在這雄厚的基礎上,隋煬帝楊廣開始想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功業。

一:營建東都,廣築離宮

仁壽四年(604年), 隋煬帝臨幸洛陽後,發佈了營建東都的詔令,詳細述說了營建東都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營建東都的首要原因,是剛剛平定的漢王楊諒的反叛。

由於京師長安“關河懸遠,兵不赴急”,“漢王悖逆,毒被山東”。

山東地大物博,人口衆多,曾長期受東魏、北齊統治,入隋後存在着許多不安定因素,廣大的山東地區仍存在很強的離心力。

不僅如此,江南形勢複雜更超山東,滅陳後,亡國的江南人士對被人心懷恐懼,離心力更強。

雖然江南地區的全面反叛被鎮壓,但根本上沒有剷除江南豪族勢力,江南地區的變亂時有發生,成爲隋王朝的隱患。

煬帝詔令中“況復南服遐遠”之句,說的就是京師長安對江南有鞭長莫及之感。

面對着國內不穩定的政治形勢,隋煬帝決定建都洛陽,是爲了中央更好地控制南北,鞏固國家的大一統。

二:開鑿大運河,巡幸江都

隋煬帝在後世的評價怎麼樣?隋朝的覆滅跟他有何關係? 第2張

雖然煬帝因在建城、建宮時窮奢極侈而受到嚴厲的指責,但他開鑿運河的工程是最受儒家史學家痛恨和批判的目標。

大業元年(605年)三月,隋煬帝幾乎在命令營建東京的同時,又“發河南諸郡百餘萬,開通濟渠,自西苑引谷、洛水達於河,自板渚引河通於淮”,開始了更大規模的開鑿大運河的工程。

大業四年(608年)又開挖北至涿郡(今北京市)的永濟渠,大業六年(610年), 從京口(今江蘇鎮江)引長江水直達餘杭(今浙江杭州)入錢塘江,形成了貫穿南北、溝通五大水系的南北大運河。

開鑿運河和營造東都一樣役使了百萬人民,使役夫相繼死亡。

運河開成後隋煬帝又大造龍舟遊江都,耗費了大量錢財,說是“勞民傷財”一點也不爲過。

雖然人們通常把開鑿運河與隋煬帝聯繫起來,但實際上這一網絡是他的父親隋文帝開始建造的。

甚至更早的時候,北魏孝文帝已經提出了修大運河的設想:“魏孝文帝告李衝:‘欲自鄴通渠於洛,從洛入河,從河入汴,從汴入清,以至於淮’”。

北魏孝文帝稱之爲“此乃軍國之大計”,連錢穆先生也如此評價楊廣開運河:“則北魏孝文亦已先有此意,至隋煬而實現。此乃爲貫通中國南、北兩方新形勢之偉大工程也。”

可見,大運河的修建是爲了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軍事上的需要,並非隋煬帝爲了一己私慾而心血來潮所做的驚天工程。

但大運河和營建東都同時進行,顯然急了些,人力和國力都不堪重負。

三:三徵高麗,帝國崩潰

高麗即立國於朝鮮半島及遼東近三至四百年的之久高句麗王國,因其王朝貢於中國,被南北朝及隋唐歷代王朝封爲高麗王。

按照中國傳統的華夷體制,藩國必須向宗主國朝貢,否則就是失禮,就要興師問罪。

然自隋朝建立以來,高麗王從未入隋朝見,北巡榆林之時隋煬帝曾警告高麗使者:“爾還日,語高麗王知,宜早來朝,勿自疑懼,如若不朝,必將啓民巡行彼土。”

但高麗王置之不理,在隋煬帝二巡揚州(610年)時,在江都宮接見四方朝貢使者,卻唯獨未見高句麗使者的到來。

高句麗的不朝激起了煬帝君臣的 極大不滿,此時“朝野皆以遼東爲意”。

大業八年(612年),隋煬帝正式下詔討伐高麗,但由於隋煬帝的驕傲自大、軍事戰術不當、人民厭戰等原因,第一次大徵高麗失敗。

隋煬帝的慘敗致使他威信大降,不僅損兵折將,還引起天下騷動。

隋煬帝在後世的評價怎麼樣?隋朝的覆滅跟他有何關係? 第3張

常年連興大役、徵調民力,民衆“苦於上欲無厭,下不堪命,飢寒交迫,救死萑蒲”,兵徭役徵使農民難以忍受, 一場反隋農民大起義揭開了序幕,這是隋煬帝徵遼最嚴重的後果。

然而,隋煬帝爲了完成其“大業”,不顧天下起義軍競起的嚴重局勢,爲了挽回面子,在大業九年(613年)下詔徵天下兵集涿郡,修繕兵器,準備二徵高麗。

“徵天下兵,募民爲驍果,集於涿郡”,這一次徵遼原有軍隊兵員已不敷需要,而募集平民,進一步激化了國內社會矛盾。

然而,這一次徵高麗,卻是以貴族楊玄感的造反而失敗。

在隋文帝親征高麗之時,“會楊玄感作亂,反書至,帝大懼,即日六軍並還。”

爲了應付楊玄感的反叛,隋煬帝不得不馬上停止正在進行中的對高句麗的全面進攻,令各路軍回返平叛。

於是,隋朝百萬大軍又一次無功而返,隋煬帝第二次親征又遭到失敗。

楊玄感的起兵,標誌着隋朝統治集團內部出現大分裂,分化出反對隋煬帝的集團,從而使反對煬帝暴政的鬥爭掀起新的高潮。

在這樣的國內局勢下,民心厭戰,大業十年(614年)隋煬帝的第三次徵高麗仍是無功而返,而此時國內的局勢已經是隋煬帝無法控制的了。

因爲隋煬帝的絕對權威出現動搖,國際形勢不容樂觀, 以大隋王朝爲中心的東亞國際秩序華夷朝貢體制行將崩潰。

隋王朝也由極盛轉爲敗亡,徵高麗之役成爲隋朝歷史的轉折點,也是隋煬帝一生榮辱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