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琅邪郡臨沂縣人。西晉末年重臣,玄學清談領袖,曹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平北將軍王乂之子、司徒王戎堂弟。今天本站小編給大家準備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看看吧。

王衍出身琅琊王氏。外表清明俊秀,風姿安詳文雅,篤好老莊學說,頗有時名。步入仕途後,歷任黃門侍郎、中領軍、尚書令、尚書僕射等職。光熙元年(307年),升任司空。次年,又任司徒。王衍位高權重,卻不思爲國,爲保全自己,還讓弟弟王澄、族弟王敦分任荊州、青州刺史,遭時人鄙夷。王彌進攻洛陽時,王衍率軍抵抗。其後轉任太尉兼尚書令,又兼領太傅軍司。

永嘉五年(311年),東海王司馬越去世,王衍奉其靈柩返回東海,途中爲羯人石勒所俘獲。王衍在與石勒交談時,仍推脫責任,並勸其稱帝,石勒大怒,將其與西晉舊臣一同活埋,時年五十六歲。王衍工書法,尤擅行書,《宣和書譜》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個人作品

王衍善行書,《宣和書譜》稱其“作行草尤妙,初非經意,而灑然痛快見於筆下,亦何事雙鉤、虛掌、八法、迴腕哉?其自得於規矩之外,蓋真是風塵物表脫去流俗者,不可以常理規之也。”有其作品《尊夫人帖》。

《全晉文》有《謝表》、《答山簡書》。

軼事典故

口中雌黃

王衍在談論玄理時,經常手持白玉柄的塵尾,手和玉柄的顏色一樣白皙。凡是他覺得道理有什麼不妥當的地方,就馬上更改,世人稱他是“口中雌黃”。

情之所鍾

王衍的幼子不幸夭折後,名士山簡去安慰他。王衍十分悲痛,幾乎無法控制。山簡就說:“孩子不過是懷抱中的東西,哪至於悲痛到這種地步!”王衍說:“聖人可以忘掉感情,最下等的人則對感情沒有體會。然而最珍重感情的,正在我們這樣的人身上。”山簡很佩服他的言論,也轉而爲之悲痛。

乃在牛背

  王衍曾託族人辦事,但好久沒有迴音。有一次聚會宴飲,就問那個人說:“近來託您辦的事,爲什麼沒有消息?”沒想到那個人很惱怒,舉起酒器就砸他的臉。王衍沉默不語,清洗完畢,領着當時還年少的王導一起乘牛車離去。他在車中用鏡子自照,對王導說:“你看我的眼光還是在牛背上呢!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第2張

阿堵物

王衍的妻子郭氏,是惠帝皇后賈南風的親戚,憑藉賈后的權勢,他剛愎貪婪,性情暴戾,搜刮財物貪得無厭,喜歡干涉別人的事情。王衍耳聞目睹妻子的種種惡行,但沒有辦法禁止她。當時,他的同鄉人、幽州刺史李陽,是名震京師的大俠士,郭氏素來很忌憚他。王衍因此對郭氏說:“不只是我說你不能這樣做,李陽也說過這樣做不好。”郭氏因此行爲稍稍收斂。王衍素來鄙夷郭氏的貪重錢財,所以口中從來不提錢這個字。郭氏想試試他究竟會不會說,就讓奴婢用錢繞牀一圈,讓他不能走出來。王衍早晨起來看到錢後,就對奴婢說:“把這些東西(阿堵物)都拿走!”

賭射殺牛

彭城王司馬權有一頭快牛,對它非常愛惜。王衍和他賭射,贏得了這頭牛。司馬權說:“你如果要自己騎乘就算了,如果想殺掉吃牛肉的話,我願意用二十頭肥牛代替它。既有肉吃,又能存下我喜愛的東西。”王衍卻把牛殺掉吃了。

珠玉在瓦

王衍俊秀而有很好的名望,一心企求玄虛悠遠,從來不談利字。他的族弟王敦在晉末南渡之後,經常稱讚他說:“夷甫處在人羣之中,猶如明珠美玉落在瓦片石塊之間。”顧愷之在王衍的畫像上作讚詞,也稱讚他人品如青山聳峙,千仞壁立。由此可見他被人所推崇的程度。

風塵外物

王戎曾說:“王衍的風度儀態高雅清澈,好象晶瑩的玉樹,自然是塵世之外的人物。”

王衍留下了哪些作品?有哪些與他相關的軼事典故? 第3張

神鋒太俊

王澄評論王衍說:“哥哥外貌好像很正直,可是鋒芒太露了。”王衍回答說:“確實比不上你那樣豁達大度。儀表溫和。”王導也曾評論王衍:“陡峭地肅靜地聳立在那裏,像千丈石壁一樣屹立着。”

以楷方衍

衆名士對比評論人物時,拿裴氏家族中的八位和王氏家族中的八位對比,其中把裴楷與王衍相比。

身今少惡

還在西晉時,有一班人傾慕道家學說,其中有人登門向王衍請教疑難,正碰王衍前一天已經談論了很久,有點疲乏,不想再和客人應對,便對客人說:“我現在有點不舒服,裴逸民(裴頠)也在我附近住,您可以去問他。”

琳琅珠玉

有人去拜訪王衍時,遇到王戎、王敦、王導在座;到另一個房間去,又見到王詡、王澄。他回家後,告訴別人說:“今天走這一趟,滿眼都是珠寶美玉。”

白眼兒遂作

王衍與裴邈因爲志趣愛好不同而發生分歧。裴邈總想攻擊他而抓不到把柄,便故意去找王衍,肆意辱罵,想讓王衍應答,然後誹謗他。但王衍聲色不動,緩緩地說:“白眼兒終於發作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