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探祕清朝初期的“五大臣”:與國休慼與共

探祕清朝初期的“五大臣”:與國休慼與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清朝是皇太極改掉的名字,努爾哈赤建立的是後金政權,努爾哈赤所建立的後金政權是少不了這五個人的幫助的,他們就是清朝初期地位顯赫的五大臣。

  天命九年(1624年)秋,後金朝廷最後一位開國元勳、64歲的何和禮病卒於瀋陽的官署之中,風燭殘年的努爾哈赤聞訊後悲傷不已,他向蒼天哭訴道:“朕所與並肩友好諸大臣,何不遺一人,以送朕之終耶?”努爾哈赤白手起家、統一女真,可以說,他是一名身經百戰的職業軍人,勇武果敢,與戰友之間袍澤情深。

探祕清朝初期的“五大臣”:與國休慼與共

網絡配圖

  “一無所有時得到的鐵”

  據《朝鮮宣宗實錄》的記載,公元1583年努爾哈赤起兵時部屬不過30人,從各種史料中我們大約可以確定的人如下:舒爾哈齊、雅爾哈齊、穆爾哈齊、阿敦、勞漢、額亦都、完布祿及子安費揚古、巴遜、巴海、常書、揚書、噶哈善哈斯虎。他們中有努爾哈赤的同族兄弟,有最早結盟的盟友,還有一直陪伴在努爾哈赤身邊的古楚們。

  影視劇中努爾哈赤與古楚們

  古楚,即滿語gucu之音譯,意爲“同伴、朋友”。但在部落時期的女真社會中gucu一詞並不單純是指志同道合的人,它指代的是一種特殊的階級羣體,凌駕於諸申(juxen,意爲依附民)、阿哈(aha,意爲奴隸)之上,類似於蒙古社會的“那可兒(伴當)”。我們可以參考前蘇聯學者符拉基米爾佐夫的觀點來理解古楚羣體的性質:“蒙古史的各種資料經常提到伴當,即主要以戰士的資格爲氏族和部落首領服役的自由人。古代蒙古的伴當在許多特點上,一方面類似古代日耳曼首領們的親兵,另一方面也類似古代羅斯諸侯們的衛士。”古楚的來源主要有三種,即“慕義歸附”者、因功簡拔的“家人(booi niyalma)”和戰敗歸降者。

  努爾哈赤記掛古楚們的生活,《滿文老檔》中曾有記載:“某賢良僚友漸致於富,某賢良僚友雖出大力而家境貧寒。孰娶妻不睦,苦於無力更娶。孰喪偶而苦於無力再娶”,這正是他對古楚們“毋視爲編氓,望待之如骨肉手足”的真實記錄。建國稱汗後的努爾哈赤曾把古楚們比作“一無所有時得到的鐵”,認爲他們對自己而言是比金子還要寶貴的財富。古楚隊伍的存在與壯大,促進了努爾哈赤汗權的確立與鞏固,而古楚們則在汗的“恩養”下獲取自己追求的財富與地位,其中的一些佼佼者還憑藉卓越的軍功躋身決策層,成爲努爾哈赤倚靠之股肱之臣,如後金開國之初的“五大臣”。

探祕清朝初期的“五大臣”:與國休慼與共 第2張

網絡配圖

  後金開國的“五大臣”

  所謂“五大臣”是指在後金建國之初,地位僅次於諸貝勒、與汗同聽國政的五位佐命元勳,他們是弘毅公額亦都、直義公費英東、溫順公何和禮、達爾罕轄扈爾漢、敏莊公安費揚古。其中額亦都和費英東的靈位,至今還作爲“meiren adafi guculefi banjiha amban”(並肩爲友而生之大臣),安奉於故宮太廟努爾哈赤神主的兩側,彰顯着有清一代絕無僅有的配享太祖的殊榮。

  瀋陽故宮太廟努爾哈赤神主與配享太廟的額亦都、費英東靈位額亦都:大清第一勇士

  鈕祜祿·額亦都早在努爾哈赤起兵前三年便已經追隨在他身邊,史書稱他“歸太祖最早,巍然元從,戰閥亦最多”。公元1587年,額亦都領兵攻巴爾達城,他利用夜色掩護率先登城,守城兵士驚起,箭如雨下,他身中五十餘創卻堅持拼殺不肯退卻,最終攻下堅城。凱旋之際,努爾哈赤親自爲他設宴慰勞,不但將此役所俘獲的人口全部賜給了他,還賜予其“巴圖魯(baturu,意爲勇士、英雄)”之號,這大約算得上是清代有記載的第一個巴圖魯賜號。

探祕清朝初期的“五大臣”:與國休慼與共 第3張

網絡配圖

  後金國政初定之際,額亦都更是位列五大臣之一,被授予一等大臣、左翼總兵官之職,成爲八旗軍隊歷史上第一任左翼四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總指揮官,堪稱努爾哈赤“左膀”之將。除卻這些推恩、賞賚,努爾哈赤還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額亦都,併爲兒子皇太極迎娶了額亦都的女兒爲妻,即太宗元妃鈕祜祿氏。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額亦都從軍克遼陽,不久病死,終年六十歲。在他病重之際,努爾哈赤“車駕臨視,垂泣與訣”,死後又三次“親臨痛哭”。清崇德元年(1636年),額亦都被追封爲弘毅公,後世帝王讚譽他“忠勇忘身,有始有卒,開拓疆土,厥積懋焉”。

  所謂虎父無犬子,額亦都的後人們在清初的政壇上也多有建樹。他的兒子中有七人因功得爵,其中五子阿達海、七子漠海、十三子超哈爾均戰死沙場;十六子遏必隆不但是康熙初年輔政大臣之一,還育有孝昭仁皇后和溫僖貴妃,真正是“聖眷優渥”之臣。即便是在清中葉平回部、徵緬甸、大小金川等戰事中,額亦都的子孫中還有11人蔘戰並各樹勳功,這種與國休慼與共的家世實在令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