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風雲: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三國風雲: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一個弱者、次強者、強者的三方對決中,如果次強者者水平較高,則弱者最好是挑起次強者和強者之間的爭鬥,而自己就袖手旁觀坐收漁翁之利;如果次強者水平也較低,那麼弱者爲了爭取更大的生存機會,就應當先幫助次強者一起對付強者——否則,次強者難以對強者構成足夠的挑戰,那麼弱者也將難以自保。這些思想,是弱者在夾縫中的生存之道。

三國風雲: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網絡配圖

諸葛亮顯然深諳上述道理。所以在他在《隆中對》中對劉備說:“今(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爲之用,此可以爲援而不可圖也。……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簡單地說,諸葛亮提出了“跨阻荊益、東和孫權、北圖中原”的宏偉戰略。當時曹操爲強者,孫權爲次弱者,劉備爲最弱者。如果孫劉不進行聯合,那麼曹操就可以分別滅之。於是諸葛亮才舌戰羣儒,力勸東吳孫權與劉備聯盟。而孫權也意識到若不與劉備聯盟,則必爲曹操所滅,於是聯盟就形成了。

但是,對於一個弱者劉備而言,若能夠與次強者孫權聯盟對抗強者曹操,那麼將曹操滅掉是否就是最佳的呢?恐怕不是。可以想象,當劉備與孫權一起滅掉曹操,那麼接下來的歷史很可能就是孫權滅掉劉備。所以,弱者總是有動力去維持一個穩定的三角結構:與次強者聯盟,但是卻並不願真正消滅強者。

三國風雲: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第2張

網絡配圖

上述這個道理可以解釋三國時代一段看來不可思議的歷史 。著名的火燒赤壁一戰,孫劉聯軍大敗曹操。曹操北逃。而諸葛亮早已在曹操歸逃的路上佈下三重防範:前有趙雲,中有張飛,後有關羽。然而諸葛亮的軍令要求趙雲和張飛的主要任務是放火騷擾,真正的捉曹任務降落在了關羽頭上。後來在華容道上,關羽念舊情而放走了曹操。這裏就有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諸葛亮明明知道關羽重義氣,必然放走曹操,爲何還要將捉曹的重任交給關羽?從我們前面對弱者的博弈分析可以得到的結論是:諸葛亮並不想殺掉曹操。原因很簡單,殺掉曹操,北方必亂,東吳必定北圖中原。當東吳平定中原之日,劉備的末日也就降臨了。所以,諸葛亮要放走曹操。

也許讀者會問,既然要放走曹操,爲什麼還要設置三重攔截呢?設置攔截固然是爲了給曹操一個教訓,但更重要的也許是爲了維持孫劉聯盟。因爲,如果孫權知道諸葛亮放走曹操,那麼孫劉聯盟就會徹底瓦解。所以,諸葛亮必須既要放走曹操,又不能讓孫權看出是有意放走曹操。歷史中的對局,就是如此的生動!

三國風雲:諸葛亮刻意安排在華容道放走曹操? 第3張

網絡配圖

如今,我們從博弈論角度再看《隆中對》,不得不深佩諸葛亮的深謀遠慮。如果“東聯孫吳、北抗曹魏”的戰略能夠得到始終如一的貫徹,也許歷史就不是現在那樣記載的。可惜,從荊州殘破開始,東聯孫吳的戰略就開始被拋棄。簡單地回顧這段故事,罪責從關羽開始。諸葛亮在離開荊州的時候囑咐關羽切記“東聯孫吳、北抗曹魏”。後來關羽未能徹底貫徹這一戰略(當然,這可能本身也與荊州的產權糾紛有關,因爲荊州是劉備向東吳“借”來的),敗走麥城爲東吳所殺。劉備怨恨在心,調兵遣將要爲關羽報仇,其間張飛也被部屬所害,更令劉備傷心,不顧諸葛亮再三勸阻,立誓討伐東吳。從此,“東聯孫吳”的戰略被徹底破壞了。後來的歷史大家都很熟悉,蜀、吳兩個弱者皆被魏所滅。

三國曆史上幾顆閃亮的明星就此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