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李廣將軍悲情一生 並非只是因爲戰功!

揭祕李廣將軍悲情一生 並非只是因爲戰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千古英名在,何必意封侯。第一次瞭解飛將軍是在王昌齡《出塞》中“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詩句中。懷着與生俱來的獵奇心理翻開了當時能找到的所有關於李將軍的書。漸漸地各種英雄事蹟串出了將軍一生的脈絡。隴西,一個日後誕生了隋唐王朝的“關隴集團”的發源地,飛將軍就出生在這裏。

揭祕李廣將軍悲情一生 並非只是因爲戰功!

網絡配圖

自文帝登基以來,帝國最危急的時刻到了。匈奴騎兵的前鋒部隊,甚至已突進到了漢朝行宮甘泉宮附近,距離首都長安,只有短短四十公里!朝野震動,風聲鶴唳,民心惶惶!值此亂世之際,兩個年僅十五六歲的娃娃兵李廣李蔡兄弟入得了文帝的法眼,從此開始了將軍“苦戰竟不侯,富年頗惆悵”的一生。

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束縛了將軍的手腳,他卻拿上林苑的小動物們練出了日後縱橫疆場讓敵人聞風傷膽的神箭。漫長的等待卻沒能換來一次爆發,李將軍等死了文帝,現在又等死了景帝,終於迎來了雄心壯志的武帝。我們現在知道了,這是一個堪與亞歷山大、拿破崙、凱撒相比肩的冒險者和野心家,他的終極目標,是要讓當時他已知世界的所有蠻夷番邦統統都臣服在他的腳下,匍匐、戰慄、頂禮膜拜。爲後來的“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奠定了基礎的一代雄主。

揭祕李廣將軍悲情一生 並非只是因爲戰功! 第2張

網絡配圖

終於,劉徹要對匈奴動手了!漢庭要出了這口忍了六十年的惡氣。所以,李廣與程不識名爲衛尉,實則武帝的近身軍事參謀,因爲這個世界沒有人比他們更瞭解匈奴。漢武帝的如此態度,對李廣意味着一種信任,也意味着即將到來的重用,可嘆李廣從軍二十餘載,現在終於要熬出頭了。現在只要等一個機會,武帝就會對匈奴宣戰,這是遲早的,李廣在靜觀其變。這一等又是六年,等來了“馬邑之圍”的三十萬大軍的塞外遊行。還要等,終於等來了衛青霍去病時代的到來。李廣鬱悶哪,霍去病只是個十八歲的無名少年,而他老人家可是個年近花甲的叱詫宿將,最後的結果卻是如此,這可真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了。

最終,畫面全部淡去,李廣閉上眼睛,陷入黑暗。血,已爲國家流光,淚,已爲自己流乾,終於,老將軍隨風而歿。

個人認爲李廣的失意,根源還在於其落後時勢的軍事戰略思想,自馬邑之謀後,漢朝和匈奴由邊境衝突轉爲正式戰爭狀態,戰爭形式也由小規模小範圍遭遇戰,轉化爲了大規模大縱深運動戰。李廣對此雖有所意識,但由於過分相信自己的驍勇與威名,而並沒有及時適應這種新戰略思想的變化去補齊自己的短板。只有戰術意識,沒有戰略眼光,缺乏協同作戰能力,這些直接導致了李廣每次遠征總在錯誤的時間出現在錯誤的地點,處處被動,屢陷重圍,錯而不改,一錯再錯。與之相對,年輕的衛青卻在這方面比前輩李廣顯得更爲老練持重,執行戰略一絲不苟,可謂深得漢武之意。

揭祕李廣將軍悲情一生 並非只是因爲戰功! 第3張

網絡配圖

再一個,武帝的用人思想其實也有些問題。李廣是個偏才,他的優勢在於其臨敵應變的作戰風格,以及激勵士氣、震懾敵人的無形品牌作用。這些對防禦匈奴來去如風的小規模入侵殺掠是非常有效的,不要小看它,這其實非常重要,對抗匈奴是場持久戰,衛霍攻的再好沒用,自己同時被打成爛篩子豈非得不償失?漢武好大喜功,重攻不重守,以至帝國國力耗虛且得不到有力保障與補充,這絕對是個偏頗的決策,他應該把衛霍的攻與李廣的守放在同樣的戰略高度,同樣的去重視、重賞與重用。可惜武帝始終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而讓李廣的無雙才氣始終也沒能大放光芒,至死還在怪罪天命,真是一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