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端,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端,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大曆年間,有一位行走在詩壇上的趙州人,《全唐詩》收錄他的詩258首,編爲3卷。他的《聽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入選唐詩三百首。因是宴席中的即興發揮,詩人得到了昇平公主之駙馬郭曖的厚賞,如願得到了駙馬府裏一位姿色絕代且彈得一手好箏的美人“鏡兒”。成就了一段風流才子配佳人的千古佳話。這位春風得意的詩人便是“大曆十才子”李端。

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端,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一)“大曆十才子”是些什麼人?

大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活躍於詩壇的十位詩人,他們的經歷和詩風很相似,人們就把他們歸爲一個羣體。從姚合的《極玄集》和《新唐書》上我們知道,位列大曆十才子的有這樣10個人,他們是: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

十才子大多出身低微,官都做得不大,仕途都不太暢達,但文化素養很高,詩寫得很好,堪稱“才子”。尤其是李端、盧綸、韓翃、錢起、司空曙,更算得上是中唐初期比較傑出的詩人,也都有一些佳作傳世。

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端,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第2張

《唐才子傳·李端》開篇就點明瞭李端是我們趙州人,中唐詩人李嘉祐的侄子。“李端,趙州人,嘉祐之侄也。”《全唐詩》收錄他的詩258首,編爲3卷。他的《聽箏》:“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入選唐詩三百首。因是宴席中的即興發揮,詩人得到了昇平公主之駙馬郭曖的厚賞,如願得到了駙馬府裏一位姿色絕代且彈得一手好箏的美人“鏡兒”。成就了一段風流才子配佳人的千古佳話。

(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裏的李端

李端在“十才子”中年輩較輕,但詩才卓越,是“才子中的才子”。李端(生卒年約爲743~782年)。字正己,從存世不多的資料裏,我們已經無從得知李端究竟在趙州生活過多長時間,又是在哪年從這裏出走的了,作爲喜歡他的家鄉人,便覺得是件很遺憾的事情。令人欣喜的是,我們從元代辛文房所著的《唐才子傳》中發現了李端的蹤影。

辛老前輩說,李端少年時曾居嵩山訪道,成年之後居廬山,曾拜詩僧皎然爲師。唐代宗大曆五年(770年)中進士,官拜祕書省校書郎。德宗時任杭州司馬。他厭惡官場生涯,辭官到蘇州虎丘山下隱居田園,晚年又居衡山,自號“衡嶽幽人”。這個時期李端與盧綸、吉中孚、錢起、司空曙、苗發等人常在一起唱和,號稱“大曆十才子”。在他們這批詩人成名之際,“安史之亂”剛剛過去,社會凋敝,滿目瘡痍。

盛唐時期的高才俊士如王維、李白、杜甫等相繼去世。時代的盛衰變化,使他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失落感,心靈深處異常痛苦。一方面,盛唐時代養成的士大夫積極入世的思想,使他們仍然關注着社會,試圖在拯救社會中實現自己的抱負和理想。另一方面,他們開始寄情江湖僧寺,佛道兩教的影響便日益在詩人心中加深。李端的經歷應該是當時這部分人的縮影。他們的詩歌多借自然山水錶現個人內心感受。如司空曙的《酬李端校書見贈》:“綠槐垂穗乳烏飛,忽憶山中獨未歸。青鏡流年看發變,白雲芳草與心違。乍逢酒客春遊慣,久別林僧夜坐稀。昨日聞君到城闕,莫將簪弁勝荷衣。”詩的意境與盛唐詩明朗高揚而廣闊氣象已大不相同了。

(三)李端工於詩歌,喜作律體,尤其擅長七言詩

李端工於詩歌。喜作律體,亦擅長七言詩行,於大曆才子中罕見。《舊唐書·李虞仲傳》記述了他的一段趣聞,說汾陽王郭子儀的幼子郭曖,是唐代宗女兒昇平公主的駙馬。他喜歡盛集文士,即席賦詩,昇平公主也喜歡詩詞,每次宴客賦詩,公主都“帷而觀之”,誰的詩好,她就賞絹百匹。李端等“大曆十才子”多依附在郭曖的門下,並隨從出遊。

一天,郭曖升了官,府中大宴賓客,令十子作詩助興,曰:“詩先成者賞。”昇平公主依舊坐在帷幕後面當評委。酒至微醺,李端詩成。他寫道:“青春都尉最風流,二十功成便拜侯。金距鬥雞過上苑,玉鞭騎馬出長楸。薰香荀令偏憐少,傅粉何郎不解愁。日暮吹簫楊柳陌,路人遙指鳳凰樓。”這個郭曖,二十封侯,儼然官二代,背靠的是老子的大樹,李端說他功成封侯,不過是酒席間給他戴個高帽罷了。駙馬公主焉有不知?但聽罷仍是喜上眉梢,當即以絹百匹賞之。

大曆十才子之一李端,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第3張

這下,李端的朋友錢起不服氣了:“李校書誠有才,此篇宿構也。願賦一韻正之,請以起姓爲韻。”李端笑了笑,略加思忖,立獻一章:“方塘似鏡草芊芊,初月如鉤未上弦。新開金埒看調馬,舊賜銅山許鑄錢。楊柳入樓吹玉笛,芙蓉出水妒花鈿。今朝都尉如相顧,原脫長裾學少年。”錢起這才服氣了。因受時代的侷限,李端的詩篇裏,經常流露出消極遁世思想。詩作多爲送別酬唱之句。但也有一些思想和藝術上較好的作品,如《巫山高》:“巫山十二峯,皆在碧虛中。回合雲藏日,霏微雨帶風。猿聲寒過水,樹色暮連空。愁向高唐望,清秋見楚宮。”此詩工於寫景,深得白居易讚賞,認爲是題詠巫山最好的四首詩之一。

(四)《聽箏》這首詩中女子可以讓周郎回頭是哪一個典故

李端入選《唐詩三百首》的名篇《聽箏》, “鳴箏金粟柱,素手玉房前。”詩的前兩句寫彈箏的女子纖手撥箏,正處於彈奏狀態。所繪出的畫面是絕妙的,讀者從中瞥見了閃光的琴柱、白嫩的巧手、素雅的琴房,但卻沒有聽到琴聲。也許是精湛的工藝、綽約的風姿、高潔的環境使詩人過於全神貫注了。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出人意料的是,後兩句並不沿襲通常的寫法,而是描寫女子爲了引起知音者的注意,故意錯撥箏弦。相傳三國時代的周瑜,別人奏曲有誤,他就回頭一看,此詩顯然受到了這個故事的啓發。“時時”說明這並非偶爾失手,也並非技藝低下,因爲這失誤明顯地屬於有意爲之。後兩句則寫出女子爲了引起周郎的注意,故意撥出錯的音,使得周郎轉頭看她,周郎看她時女子並沒有驚慌,眼中充滿愛意,這首詩的精彩之處就是詩句內容轉變不生硬,很自然的過渡,全詩內容生動有趣,寫出了女子的可愛也突出了周郎對琴的喜愛。

此處的“周郎”喻指聽者,“欲得”就意味着當時坐在一旁的“周郎”沒有看她。爲什麼不看她呢大概聽者已經完全陶醉在那美妙的箏聲中了。本來這應該是演奏者最期盼的效果,最欣慰的時刻,然而,這情景卻不是這位女子此時最渴望的效果,因爲她心中另有所思,思不在聽者賞音,而在於一“顧”,怎麼辦呢?她靈機一動,故意不時地錯撥一兩個音,於是充滿戲劇性的場景出現了:那不諧和的旋律,突然驚動了沉醉在音樂境界中的“周郎”,他下意識地眉頭一皺,朝她一看,只見她非但沒有絲毫“誤拂”的遺憾和歉意,兩眼反而閃爍出得意的眼神——原來是誤非真誤。爲了所愛慕的人顧盼自己,便故意將弦撥錯,彈箏女的可愛形象躍然紙上。它不僅說明彈者是高手,聽者是知音,而且傳神地表現出兩者的心理神態,其意趣韻味無窮。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