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的御萌之路:從殺人狂變成萌大叔

雍正的御萌之路:從殺人狂變成萌大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導讀:所謂“康乾盛世”是指在康雍乾三個統治者的統治之下封建時代出現的最後一次的迴光返照。雍正王朝時期真的一片繁榮昌盛嗎?其實,歷史上對於雍正的評價並不如現代人對“四爺”賦予的形象那麼高。並且“康乾盛世”很大一部分是雍正佔了自己父親的光。真正的雍正是什麼樣子的呢?爲什麼他會從一個殺人狂變成了萌大叔的形象呢?

  如果在民間做一個調查,看看清朝的皇帝裏誰的知名度高,估計雍正排不到前三。康熙、乾隆、溥儀,都比雍正更有名。老百姓即便知道雍正,更多也是從各種段子、傳說中得知的,而這些關於雍正的傳聞,多數都是負面的。

  雍正評價不高,主要原因還是他得罪了人。準確地說,是得罪了有話語權的人。

雍正的御萌之路:從殺人狂變成萌大叔

網絡配圖

  雍正從康熙手裏接過的,是一個因連年戰亂,國庫已經空虛的國家。整個國家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而雍正偏偏是個獨裁屬性很強的人,曾在養心殿懸掛他親筆書寫的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爲天下奉一人”。這幅對聯可從正反兩方面理解:正面的是,雍正勤政愛民,治理天下親歷親爲,而不是僅僅被天下人所奉養;反面的是,全天下都得聽我一人的!

  一方面是必須改革的現狀,一方面又是有能力的獨裁者執政,於是一系列舉措襲來:實行火耗歸公,增加朝廷收入;推行官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打破旗人的優越感,重用漢人;大興文字獄,禁止反對聲音。

  而這一系列改革舉措,每一樣都妨礙了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火耗歸公打擊了地方官吏的任意攤派行爲,得罪了貪官污吏;攤丁入畝廢除了人頭稅,得罪了地方上的土豪;重用漢人得罪了滿人;而文字獄則得罪了天下讀書人。

  這些被得罪的人,有一個統一的稱謂:他們都是有話語權的人。於是,雍正被“黑”的歷史從那時就開始了。

  在關於雍正的各種傳說中,篡改遺詔“傳位於四皇子”和被呂四娘報仇割頭,是兩個主要的傳聞。

  民間傳說中,康熙因爲兒子太多(一共24個),兄弟之間爲了皇位爭得你死我活。兩次立二兒子爲太子,都因種種原因給廢掉了。後來康熙決定採用密詔的形式,將傳位詔書寫好後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康熙死後,皇四子胤禛第一時間帶着親信趕到,取下詔書後發現寫的是“傳位十四皇子”。胤禛親信臨時在“十”字上加了一橫一勾,改成了“於”字,詔書就變爲了“傳位於四皇子”,胤禛得以順利繼位。

  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傳說,各種評書、地方戲、歷史小說中都採用過這種說法。但這其實是一個漏洞明顯的謠言,幾句話便可戳破。

  首先,清朝時用的是繁體字,“於”字寫法爲“於”,想把十字描成於字,幾無可能;其次,傳位詔書這麼大的事,除了寫明是第幾子之外,總還要寫清皇子的名字。康熙十四子名爲胤禵,與四子胤禛的名字寫法差別很大,更是不可能靠改字來矇混過關的。最後,清朝是滿族人當政,遺詔通常使用漢、滿、蒙三種文字書寫同一內容。就算能改一種文字,也是不可能同時改三種文字而不被發現的。

  真實的康熙遺詔一式四份,如今分別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以及遼寧檔案館。在遼寧檔案館展出的康熙遺詔中,明確寫着由皇四子胤禛繼位的字樣:“雍親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統,着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而呂四孃的傳說就更有傳奇性。相傳呂四娘爲呂留良之孫女(一說女兒),野史記載呂留良因雍正文字獄被殺,呂四娘爲報仇,以選妃之名混進皇宮,後在雍正召其侍寢時以短劍將雍正斬首(另有傳說是用血滴子斬首)。

  這個傳說的不靠譜之處在於: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呂四娘這個人真的存在過。從上文描述中的兩個括號即可看出,她的身份,斬首工具等均有不同傳說。正史上沒有記載過這個人,她更多是在《童林傳》等評書中出現。

雍正的御萌之路:從殺人狂變成萌大叔 第2張

網絡配圖

  雖然歷史上很可能並沒有這個人,但她的經歷與那個時代的很多人暗合。不少人都因爲文字獄等原因而年幼喪父、中年喪夫。每一個因文字獄而冤死的文人,都有一幫同樣文采很好的親朋好友,他們會積極地將雍正的負面形象傳播出去。於是乎,呂四孃的故事在不斷增刪、修正中,越來越有傳奇性。從短劍斬首發展到血滴子斬首,即是傳奇性增加的一種體現。

  這個斬首皇帝的故事,近幾十年更是被影視界視爲珍寶,不斷被改編爲各種電影、電視劇。下圖即爲一部分反映呂四孃的影視劇,從中也可看出,雍正在民間真是遭人恨……

  河南作家二月河從1984年動筆開始撰寫《康熙大帝》,直到1996年寫完《乾隆皇帝》,完成了他的“帝王系列”三部曲。

  真正讓二月河這部小說成爲全國關注的熱點的,是幾年之後胡玫導演執導的電視劇《雍正王朝》。本劇根據二月河的小說改編,名字從“皇帝”換爲“王朝”,顯示了主創人員的野心:不侷限於描寫雍正一人,而是以他來帶出雍正登基前後二三十年的歷史。

  劇中,雍正被塑造成了一個勤政愛民、克己奉公,苦了他一個造福大清朝的形象,這與以往影視劇中對他的描寫有了巨大的區別。很大一部分國人都是從這部劇中知道“哦,原來雍正幹過這麼多好事啊”。

  《雍正王朝》最後一集中的一個細節,將這種勤政愛民的形象表露無遺。雍正埋頭於公事,一整天都沒吃東西,晚上還將一位叫曾靜的犯人叫到身旁。這個人曾寫書批判雍正,因宣揚反清復明,散佈雍正弒父篡位謠言而被抓。雍正並沒有加害於他,反而讓他講講那本書中的內容。服侍雍正的丫鬟勸他吃點東西,他就讓人給他盛了半碗飯,泡上點湯,以此充飢。剩下的飯菜都賞給了曾靜。在這之後不久,雍正即因積勞成疾去世,“半碗湯泡飯”爲這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形象畫上了點睛的一筆。

  當然,《雍正王朝》也因有過於美化雍正之嫌,被一些專家質疑。秦暉先生就曾撰寫《<雍正王朝>是歷史正劇嗎?》一文,對劇中的情節做了批駁。

  比如上文提到的只吃半碗湯泡飯,把剩餘的賞給“政治犯”曾靜一事,秦暉就很不以爲然:“曾靜一案,雍正的處理即使從封建法制看也是怪戾的,他殘忍地將只有思想異端的呂、嚴、沈三族株連慘殺,卻留下”現行犯“曾靜爲他宣講《大義覺迷錄》,電視劇居然把這描繪成仁慈之舉!”

  對於劇中雍正因積勞成疾病逝的處理,秦暉也提出了不同看法:“雍正的猝死雖史無確證,但海內外清史界多認爲是妄求長生迷信丹藥中毒而亡。電視劇卻描繪雍正長期抱病操勞,爲治國而‘活活累死’。爲塑造這個高大全的道德偶像,真是不遺餘力了。”

  可見,電視劇《雍正王朝》雖然依託於歷史事實,但也不乏美化雍正的地方。而雍正以往的殘暴形象,則隨着唐國強略顯高大全的演繹而徹底扭轉。本劇還有一個意外屬性,即爲十年之後的清宮穿越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時間進入到21世紀,互聯網的興起讓文學的載體發生了質的變化。人人都能在BBS上連載小說,人人都能開博客寫散文,文學的門檻大大降低。全國文學青年都往幾個主流刊物上投稿的歷史一去不復返了。

  與門檻降低同步的,是小說種類的豐富。像穿越小說這種以前極少聽聞的小說類型,都成爲了原創網絡小說的大類。既然是面向大衆的小說,總要穿越到一個大家熟悉的年代去。

  那麼問題來了,往哪兒穿呢?首先,多年“辮子戲”轟炸下來,老百姓對清朝以前的事都不太熟了,因此年代太遠的不好,穿越小說漸漸都集中到清朝穿越這一個門類來,還有了個特有的名字——清穿;其次,老百姓不愛看虐心的情節,鴉片戰爭以後的屈辱史還是少碰爲好,因此清朝中晚期不是穿越的理想時期;再次,乾隆帝在之前的多年戲說改編風潮中已經被“玩壞”了,提起乾隆,先想起跟趙雅芝卿卿我我的鄭少秋(《戲說乾隆》),再想起跟小燕子容嬤嬤吹鬍子瞪眼的張鐵林(《還珠格格》),然後就想不起什麼來了。而穿越小說有一個前提,即要在基本真實的歷史框架內講故事。因此戲說過於厲害的乾隆朝又不方便穿越了;最後,穿越小說最大的受衆羣體是女生,內容還是以談談情、說說愛爲主比較好,不要太打打殺殺的。因此,連年征戰的康熙朝也不是太理想的穿越地點。

雍正的御萌之路:從殺人狂變成萌大叔 第3張

網絡配圖

  再來看看雍正朝:有《雍正王朝》電視劇珠玉在前,歷史框架清晰;有“九王奪嫡”這樣的精彩戲碼,容易編織出戲劇衝突;除四爺外,八爺、十三爺、十四爺這幾個皇子個個性格突出,隆科多、年羹堯、張廷玉等文臣武將及其親屬都很有看點,關係錯綜複雜;史書上對雍正在情愛方面的記載沒有多少,這給了穿越小說很大的發揮空間。

  綜合幾個因素,雍正朝成爲穿越小說的合適穿越地點,因此一大批穿越回雍正朝的小說誕生了。在2010年左右,這批小說衍生出了一批雍正穿越劇,甚至成了一股文化現象,史稱“四爺很忙”。

  某個頻道,四爺正在和若曦曖昧,切頻道,四爺正在和憐兒纏綿,切頻道,四爺喜歡晴川,切頻道,四爺娶了甄嬛……總結起來,就是四爺很忙。

  以上是2011-2012年間流傳於網絡的一句玩笑,因爲那段時間,幾部以雍正皇帝爲主角的穿越劇、歷史劇扎堆播出,好幾個雍正輪番出現在電視上,輪番與各種姑娘談情說愛。此時的雍正早已不是那個勵精圖治、嘔心瀝血的勤苦帝王形象,不再是屢遭暗殺、殘暴乖戾的暴君形象,甚至不再有半碗湯泡飯那種細節。對廣大觀衆來說,站在若曦、晴川、甄嬛們面前那個穿龍袍的男人,不過是古裝版的霸道總裁罷了。

  進入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接地氣”是所有傳播物的第一要務。電視劇如此,很多高門檻的地方亦如此,比如故宮。如今見多識廣的網友,不斷津津樂道於臺北故宮的紀念品如何接地氣,如何讓普通人看得懂,這也逼迫着北京的故宮要自我求變,更接地氣。於是,雍正爺又有了用武之處。

  2014年,一組名爲《雍正:感覺自己“萌萌噠”》的圖片在網上走紅。圖片以《雍正行樂圖》爲基礎,其中的雍正帝或是松下撫琴,或是穿着武士服與猛虎搏鬥,或是臨河垂釣,再配合輕鬆活潑的文字說明,讓網友又一次顛覆了對雍正的印象。

  這組圖是故宮在接地氣方面進行的一個嘗試,引發了很好的效果。“行樂圖”是古代有錢人僱畫師給自己畫的遊玩畫像,介於今天的“自拍照”和“到此一遊風景照”之間。而在人們印象中一貫不苟言笑的雍正,也在這些“自拍照”裏泄露了自戀的一面。用今天的話說,雍正很喜歡cosplay,在各種畫作中把自己的臉畫進去,並且很陶醉於自己這種惡趣味中。

  雍正的這組萌大叔畫像的走紅,也可看作當下社會的一種倒影:雍正有很多面,“萌”或許是其中很微不足道的一面,甚至是被人爲做出來的一面,之前的兩百多年也很少有人提到。然而在當下,他的這一面就被拿出來並放大了。至於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那個工作狂胤禛?呵呵,大家沒興趣了。

  公元1735年10月8日,雍正皇帝駕崩了。他也許永遠都不會想到自己的故事會被人提取成素材,炮製出一場又一場矯情爛俗的戲碼。而事實上,我們對雍正的印象,本來就不應該存在於那些“想象”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