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達信:泰國吞武裏王朝建立者,中國潮州人後裔

達信:泰國吞武裏王朝建立者,中國潮州人後裔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1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達信(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泰國吞武裏王朝國王,又稱吞武裏大帝、達信大帝、鄭信、鄭昭、鄭昭王、披耶達,中國潮州人後裔。泰國王室最早由中國清朝的鄭信(泰名:達信)創立。鄭信,中國潮州人後裔,他打敗了緬甸的入侵,統一了泰國各部,奠定了現代泰國的基本版圖,被泰國人尊稱爲“吞武裏大帝”,是泰國曆史上五位最大的“大帝”之一,後人尊爲泰皇五大帝之首。泰國每年12月28日即爲“鄭皇節”。

達信父親鄭鏞是潮州人,屬於華裔。原籍中國廣東潮州府澄海縣華富村(今汕頭市澄海區上華鎮)。在位15年,收復北部的清邁和南部馬來半島一帶的領土,統一了在國家淪亡期間四分五裂的泰國,恢復了阿瑜陀耶時代的疆域,並在1774年至1775年間再次指揮軍民擊退了緬軍大規模的入侵。因從緬甸統治下復國有功,被譽爲泰國曆史上第4位大帝,18世紀泰國的華裔民族英雄。

1763年,緬甸軍入侵暹羅,達信率部防衛暹都。1767年4月,緬軍攻陷暹都,大城王朝滅亡。達信以東南沿海地區爲基地,組織抗緬軍,光復大城,並遷都吞武裏。當年12月28日被擁立爲王,史稱吞武裏王朝。隨後消滅各地割據勢力,1770年統一了暹羅全國,又多次對柬埔寨進行軍事擴張。他也派使臣到北京,入貢於清朝。

1782年4月7日,在一次宮廷政變中,達信被殺。從柬埔寨前線率大軍回京的卻克里將軍掌握政權,建立曼谷王朝。泰國政府規定每年12月28日爲鄭王節。 澄海縣人民政府於1985年在上華鎮華富村的烏鴉地修建了達信衣冠冢。

達信:泰國吞武裏王朝建立者,中國潮州人後裔

少年時代

自幼被當朝大臣拍耶節悉收爲義子,取泰名信。信幼年入寺院受教育,懂泰語、巴利文、漢語和越語。21歲剃度爲僧,還俗後由義父扶持入宮廷服務,任御前侍衛。後獲封爵爲披耶,晉升達城軍政長官,故泰國史書稱之爲達信或披耶達。

十三歲完成了全部課程,由義父拍耶節悉大臣爲之舉行“剃頂髻”(男孩留一發髻於頭頂,將髮髻剃去後,即表示已成年;同中國古代“束髮”的意義相似)。剃頂髻儀式完成後,就落髮爲沙彌,並前往大城城外地去的三殿寺(WATSAMVIHAN)繼續研習佛典與巴利經文。還俗之後,義父就將鄭信送入內廷充當國王侍衛。毋隆葛國王對鄭信愛護有加,除令其再研習泰文與巴利文之外,還學習中文、印度文和緬文。

鄭信二十一歲時,義父拍耶節悉大臣再爲他舉行落髮爲比丘儀式,拜葛沙瓦寺通理高僧爲師;出家爲僧,共計三夏,然後還俗,仍任內廷官職。年輕的鄭信,不但接受教育的機會特多,而且勤勉好學,所以後來登上王位後,能夠自己編寫劇本、詩、歌等文學作品。此外,他還精通律志和兵法,騎術高明,能操多種武器,在泰國曆史上,是一位文武雙全的英雄人物。因此,他的功業,尤其是晚年遭遇事蹟,一直成爲世界學者研究的主題。

出任官職

鄭信在毋隆葛王時代曾先後出任以下官職:

1、任巡撫官,代表國王到泰北各城巡察,判決有關案件,爲民伸冤除害,建立了良好的聲譽。

2、出任達城副官,協助城主處理有關法律事件;自此時開始,不再是內廷官員。

3、原來的達城城主去世後,即出任城主之職;任職期間,全心全力從事發展工作,使達城成爲當年一個繁榮的城市。

毋隆葛王駕崩後,億卡塔王繼位,招鄭信回京師,賜任甘烹碧城城主(甘烹碧爲當年一重要國城)。唯尚未上任,忽報緬甸大軍入侵,圍攻大城;億卡塔王於是令鄭信留京師,協助禦敵。

建立基地

大城的曼普鑾王朝到了億卡王時代,國勢漸衰,國防無力,內廷外朝,爭權奪勢,經濟蕭條,民生困苦,緬軍因此乘虛而入,遣派精兵,包圍大城,暫留京師的鄭信,多次領兵與敵軍交戰,但是士無鬥氣,軍備、武器不能接應。鄭信見大勢已去,敵軍破城,已難避免,一味頑抗,不爲俘虜,亦死於敵手,光復國土,將渺遠無期。於是,決定率領五百士兵,於公元1766年1月3日,突圍而出,向東海岸地區前進,途經納空那育、巴真、北柳、春武裏,然後到達羅勇城,並據之爲基地。

達信:泰國吞武裏王朝建立者,中國潮州人後裔 第2張

再說,自從緬軍包圍大城國都以來,一些未被緬軍征服的城鎮,皆擁兵自重,宣佈獨立,造成了割據的局面。緬軍圍城共十四個月,終於在1767年4月間攻破大城;四百多年古都,燒燬殆盡,曾經繁榮一時的都城,頓成廢墟。

大城淪陷後,鄭王分析當時局勢,認爲要光復國土,當以擴大基地爲先,於是率領精兵,攻打尖城(即今之尖竹汶府),兵臨城下,下令軍士,吃過晚飯,將鍋爐碗鉢等炊具,全部搗毀,明日早飯,到城內燒煮;乃破金沉舟之志。時爲1767年6月。

重建家園

鄭信以尖城爲復國基地,在1767年的雨季期間,製造軍艦,召集泰、中壯男,入伍爲兵。鄭信分析當年割據局勢,認爲有志統一國家,南面稱王者,必須先驅逐外寇。於是雨季才過,鄭信鄭王即率領士兵五千,戰艦百艘,自尖城出發,是年11月間,軍至湄南河河口,先收復吞武裏城,然後逆流而上,直搗大城緬軍紮營重地—三菩提樹營;緬軍不能對抗,大敗而歸。緬軍佔領大城,前後共七個月。

鄭信完成驅逐外寇,光復國土大業時,年僅34歲。鄭信看到大城被緬軍破壞的蕭條場面,不勝悲傷,要重新修建,談何容易?且緬軍對大城地理形勢瞭若指掌;大城遠離海口,對外通商貿易並不方便。而吞武裏城面積雖小,卻有“威猜巴碩堡”爲屏障,都城條件,符合當時形勢,且接近海口,對外貿易,比較有利;如遇強敵入侵,不能對抗,可退回尖城。於是,鄭信遂下決定定都吞武裏的計劃。

達信:泰國吞武裏王朝建立者,中國潮州人後裔 第3張

在重建國家的過程中,鄭王定了以下重要措施:

一是召集臣民。召集在戰亂中散居各地的臣民,匯合吞府,共商建都大計;食糧缺乏時,向外來商船購買米糧,解決民生問題。

二是完成統一。鄭信認爲割據局勢對國家不利,一旦地軍入侵,各自擁兵自重,必定不能拒敵;於是北征南討,歷時三年,終於完成國家統一大業。三是加強國防。由於大城淪陷,生民塗炭的慘痛經驗,且當年的緬甸國勢尚強,軍隊比泰國壯大;爲了拒敵,鄭王一朝,先後還得同緬軍交戰多達十次。因此,加強國防,是鄭信重建家園中的一個重要策劃。四是開拓國土。完成國家統一後,1771年間,鄭信親自率兵佔領了柬埔寨,任效忠鄭信的柬國大臣主治國事;柬埔寨遂成爲泰國藩屬一直至1778年。

此外,1774年間,又先後征服了喃奔、帕、難、蘭那、老撾等城。因此,鄭信一朝的國土,北邊擁有老撾境內的萬象、鑾巴茫;南邊統領甲蘭單、單卡奴、沛武裏;東邊擁有老撾、高棉湄公河地區,窺望越南邊境;西邊國土遠達緬甸的毛達瑪、塔威馬力、禾腦悉。

五是維護佛教。鄭信在位十五年間,雖然一面拒敵,一面拓疆,終年用兵;但對繼承文化藝術,尤其是維護佛教的事,仍不遺餘力;如令諭自各地蒐集大藏經文,建造佛寺和重新組織僧迦律制等措施。

達信:泰國吞武裏王朝建立者,中國潮州人後裔 第4張

功績不朽

1772年,國內故都阿瑜陀耶城發生了聲勢浩大的反對封建主鬥爭,王朝中以昭披耶卻克里爲首的上層人物指責他理政失當而給予治罪,1782年被迫遜位,昭披耶卻克里自立爲王,並遷都至湄南河東岸的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延續至今。 [5] 同年佛曆4月6日,趁機用檀香木將他打死,時年48歲。爲紀念其功績,在今吞武裏府大羅鬥圈的廣場中心至今聳立着達信大帝的騎馬銅像。 [6] 泰國政府於1954年4月17日,正式爲鄭信銅像舉行落成朝祭大典,並有兩日連宵文娛活動,曼谷王朝第九世王普密蓬陛下親臨主持銅像揭幕與朝祭儀式。同年的12月28日,爲鄭信登基紀念日,泰王陛下復親臨主持獻花圈朝祭儀式。

自此以後,泰國政府就定於每年的12月28日舉行鄭信朝祭大典,並循例在銅像地區,舉行兩天兩夜的文娛活動。由於中、泰兩民族對鄭信的功業都頌揚不已,所以每年的文娛場面,都非常壯大;銅像附近的公路,也得封鎖兩天。鄭信在中、泰民族心中的形象,可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