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最像穿越者的皇帝王莽,爲什麼最後還是失敗了?

歷史上最像穿越者的皇帝王莽,爲什麼最後還是失敗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莽在中國歷史上絕對當得上“奇葩”二字,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民選”皇帝,最早的一個通過和平演變篡奪政權的皇帝。他開創了一個極爲另類的王朝“新”朝。他既是“開國之君”,同時也是“亡國之君”,他被天下人的狂熱輿論推上了皇帝寶座,卻又因天下人的極度憎恨而身死國滅。此前,王莽是一個因循守舊、食古不化的腐儒。他託古改制,言必稱三代,口不離孔孟,試圖實現儒家信徒夢想中的“井田制”,行爲迂腐、荒謬至極,最終遭到慘敗。然而在網絡時代,畫風突變。很多網友從王莽身上看到了現代氣息,如他大搞土地國有化,實行專賣制度,限制奴隸制,還進行了幣制改革。乍一看,王莽的政策甚至類似於近代以來的社會主義。

歷史上最像穿越者的皇帝王莽,爲什麼最後還是失敗了?

然而在筆者看來,王莽的所有政策既不舊,也不算新,不過是秦以來“大政府主義”的濫觴。王莽的所有行爲,都與之前的秦始皇、漢武帝有異曲同工之妙。可以說王莽既不是穿越者,同樣也不是食古不化的教條主義者。他只是一個在前代基礎上,銳意進取的改革家而已。

漢朝的社會危機與王莽的崛起

西漢末年,強盛一時的大漢王朝面臨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當時的社會,貧富差距急劇擴大,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流民四起,暴動叢生。無論是平民還是貴族,對於漢朝的前途都相當悲觀。希望漢朝皇帝禪位給外姓的思潮,猶如一團野火,很快燒遍了整個中國。

歷史上最像穿越者的皇帝王莽,爲什麼最後還是失敗了? 第2張

然而,到底是什麼造成了西漢的政治經濟危機呢?歸根結底,就是因爲地方豪強的過度發展以及中央統治階級的急劇腐化。從漢元帝開始,中央政府就對地方豪強失去了制約。漢元帝從小受到儒教教育,相比其父漢宣帝,他對於地方豪強的控制就相對仁柔的多。商鞅有云:“國弱民強,民強國弱。”在古代社會,“國”與“民”往往是兩股針鋒相對的力量,“國富民強”在事實上是很難實現的。所以,歷朝歷代的封建政府都相當注重“弱民之術”。而漢元帝這個書呆子皇帝,很顯然忽視了這一點,盲目遵從儒家“寬政”的原則,最終釀成大亂。

在政府的寬縱政策下,豪強勢力得到了極快的發展,他們加緊對於小民壓迫,經濟實力得到極大的提升。與之相對,小農階層由於要承受豪強和政府的雙重壓迫,紛紛走向破產。破產的小農要麼淪爲流民,要麼成爲豪強廕庇下的奴婢。在這個背景下,西漢政府手中掌握的戶口急劇減少,從而使得財政收入受到嚴重影響。無論是鎮壓豪強,還是賑濟數量多達百萬的流民,西漢政府都顯得力不從心。當流民們得到不到救助,他們便會選擇造反。在成哀兩朝,人民起義多如牛毛。

歷史上最像穿越者的皇帝王莽,爲什麼最後還是失敗了? 第3張

同時,從漢成帝時期開始,外戚勢力的過分膨脹也造成了社會公害。王氏、傅氏、史氏等外戚家族,利用皇帝寵信,在民間巧取豪奪,引起了豪強與平民極大的不滿。從此以後,漢朝政府人心喪盡,滅亡只是個時間問題。

爲了拯救危局,漢朝統治階層曾進行過多次改革的嘗試。當時的社會問題,其實很多人都懂,無非就是土地兼併和奴婢問題。所以漢哀帝以及孔光等大臣,開始推行“限田限奴婢”政策。希望將豪強和貴族的土地與奴婢數量,限制到一個較爲合理的程度。然而,漢哀帝當時非常年輕,並不是一個具有強大威望的君主。實行如此棘手的改革,稚嫩的漢哀帝根本沒法推動。“限田限奴婢”之議剛一出臺,傅、丁等外戚勢力因恐懼自己利益受損,立馬跳出來反對。由於得不到強大勢力的支持,漢哀帝的改革一敗塗地,而漢朝的執政合法性又進一步受到了質疑。

在改革失敗後,漢哀帝將希望寄託於迷信,搞了一次“再受命”活動。他將自己的稱號改爲“陳聖劉太平皇帝”,並祈求上蒼,希望將天命再一次給予劉氏。這個鬧劇持續了幾個月,社會局面沒有絲毫好轉,漢哀帝又不得不取消了自己“太平皇帝”的稱號。

歷史上最像穿越者的皇帝王莽,爲什麼最後還是失敗了? 第4張

“再受命”活動的失敗,給全天下人傳達了一個信息,那就是漢朝真的失去天命了,劉氏已經不能解決社會危機。所以在全天下士人的心目中,劉氏到了必須挪位置的時候了。而這個時候,社會聲望極高的王莽頂了上去。他在全天下士人的支持下,取代漢朝,建立了新朝。

王莽雖然出身於貴族,但是他勤奮好學,孝敬母親,禮賢下士,並且爲流民做了非常多的好事。在天下士人眼裏,王莽就是“內聖外王”的代表,是成爲堯舜那樣聖王的“潛力股”。王莽得到貴族(包括劉氏)、豪強、士人、平民的一致支持,他的“新政”自然也就暢通無阻。王莽的“託古改制”,涉及國計民生的各個方面,魄力極大,連錢穆大師也不由讚歎:“莽建設之魄力,制度之盛如此,毋怪漢廷儒生誠心擁戴矣。”

舊瓶裝着不那麼新的酒

王莽在改革中,有很明顯的返古傾向。王莽本身就是個經學學者,對於古代的典章制度十分迷戀,他事事學習古代的周公,頗有改“漢政”爲“周政”的趨向。然而,從王莽實際政策的核心來看,與儒家倡導的“周政”似乎毫不沾邊,甚至還背道而馳。我們來看王莽所行之政,比如建立官商制度,制定嚴刑峻法,對外發動大規模的戰爭……這些往往是儒家極力反對之事,然而“崇儒崇古”的王莽卻極力推行。

從實質上來看,王莽的“新政”似乎並不是“周政”,而更類似於“秦政”。王莽之所以託古,只不過爲名聲不好聽的“秦政”,披上一層美麗的面紗。清末康有爲的“託古改制”也與王莽新政一樣,不過是借古代聖王之名,讓自己的改革更加名正言順。如果說“託古”是一箇舊瓶,“改制”其實也不是新酒;因爲它的實質是“秦政”,所以是“不那麼新”的酒。

“秦政”從實質上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強調政府對於國家的絕對控制,是一種強大的專制主義,也可以說是古典的極權主義。爲了維繫政權穩定,“弱民”政策是必要的,這也是商鞅、韓非等法家思想家所一再強調的。“弱民”政策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利用政治甚至暴力手段,從人民手上撈錢。讓他們既不會變成富人,也不會餓死。而弱民的手段有哪些呢?

歷史上最像穿越者的皇帝王莽,爲什麼最後還是失敗了? 第5張

首先,政府會從經濟上掠奪人民,例如收取重稅,讓人民服更多的徭役;將本來公有的山川河澤國有化,向想要在其中樵採漁獵的人民收稅;用貨幣手段掠奪人民,讓市場中充斥劣幣,從而搜刮人民……當然,經濟掠奪手段還有很多,現在就不一一列舉,

其次,政府制定嚴刑峻法來防止人民反抗。人民受到政府的盤剝,自然會想到反抗,或者做作奸犯科之事。這個時候,嚴刑峻法就可以起到嚇阻人民的作用。

最後,政府會利用各種大事件來維繫人心,例如對外發動戰爭。發動戰爭可以轉移國內視線,同時名正言順地從民間徵集人力和財富。到了秦二世時代,秦朝朝廷將“秦政”的暴虐發揮的淋漓極致,甚至出現“稅民深者爲明吏,殺人衆者爲忠臣”的可怕局面。而這種局面最終演變成覆滅大秦帝國的烈火。

秦朝速亡的結局如同一座警鐘,時刻警醒着後來的統治者。對於後世統治者來說,“秦政”是一道誘人的美味,因爲它意味着更強的政治權威,以及更多財政收入。然而這道美味又如同河豚一樣,雖然鮮美異常,但是也蘊藏着隨時置人於死地的毒液。因爲推行秦政很容易遭致人民的反抗,從而知道朝廷的滅亡。爲此,漢朝統治者發明了相對溫和“漢政”,將“秦政”隱藏於儒學之後,也就是“王霸道雜治之”。

漢武帝雖然獨尊儒術,不過也僅限於口頭。他所作的一切和秦始皇並無區別,都是極端的專制主義。正如司馬光所說:“孝武窮奢極欲,繁刑重斂,內奢宮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遊無度,使百姓疲敝,起爲盜賊,其所以異於秦始皇無幾矣!”董仲舒看出了漢武帝對儒學的陽奉陰違,於是失望地說:“意者有失於古之道歟?”

漢武帝的時代,承接燦爛的文景之治。通過相對自由的經濟環境,很多人都富了起來,成了所謂豪強。這些豪強在地方呼風喚雨,雖然沒有任何官銜和爵位,但是地位和財富卻擬於封君,在司馬遷口裏,他們叫做素封,是漢朝統治的巨大威脅。

這樣情況,其實和秦始皇的時代有些類似。秦始皇滅六國後,舊六國貴族盤踞於各個地方,在地方上仍有極大的話語權,普通的流官根本不是他們對手。所以,秦始皇便使用了相當強硬的政治手段,削弱這些舊貴族從而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絕對控制。對於漢武帝而言,地方上這些“素封”豪強,其威脅性絕對不小於“舊貴族之於秦始皇”,而爲了對付他們,自然要運用更類似於秦始皇的手段,也就是弱民之法。例如“鹽鐵官營”、“壟斷鑄幣權”、“算緡告緡”、“均屬之法”,這些政策都不過是實現弱民的手段而已。雖然漢武帝的政策也導致了嚴重的問題,但是卻有效地控制了豪強勢力,讓漢朝的衰亡大大後延。

漢武帝對於豪強的成功,無疑對王莽有很深的啓迪,所以也就使用了與漢武帝同樣的政策。只不過王莽改革中,受當時環境的影響,儒學的成分更濃而已。

王莽失敗源於“幹而不實”

王莽新政的佈局極大,但是每一條都是針對着現有問題。

首先,是“王田私屬制”,這項制度是王莽新政的核心,即是廢除土地買賣,並控制豪強們所擁有的田地與奴婢數量,其目的在於限制豪強在財富方面的擴張。

然後是“五均六筦”政策。朝廷在洛陽、長安、成都等五個城市設置五均官,進行賒貸服務,其實是政府對城市工商業的統制管理。而“六筦”指的是,鹽、鐵、酒專賣,政府壟斷鑄錢,在名山大澤產品收稅。其實說白了,“五均六筦“就是實現國家對各類資源的絕對壟斷,其中很多制度都是直接源於漢武帝的政策。

再就是幣制改革。王莽一共頒佈了四次幣值改革。王莽廢除五銖錢,發行了刀幣、泉、布等數量繁雜的貨幣,貨幣之間的換算相當複雜。

最後就是強硬的對外政策,王莽幾乎向四周所有的國家挑釁,並且還徵集了幾十萬士兵,準備攻打匈奴。

從實質來看,王莽的所有政策都是在廣開財路,甚至是對外發動戰爭。其根本的目的是加強中央權力,削弱地方豪強的勢力。而王莽通過種種政策,也的確獲得了令人瞠目結舌的財富。《王莽列傳》記載:“時省中黃金萬斤者爲一匱,尚有六十匱,黃門、鉤盾、臧府、中尚方處處各有數匱。長樂御府、中御府及都內、平準帑藏錢、帛、珠玉財物甚衆。”在王莽臨近滅亡時,手中仍握有六十萬斤黃金,這還不算其他倉庫所藏的財物。如果真算起來,王莽可能手中握有一百二十萬斤黃金。據學者估算,大概相當於當時國民財富的6.7%,這是一個相當龐大的數字。擁有了這筆巨大的財富,王莽纔有能力組織起,有史以來最強大軍隊去圍攻昆陽。

王莽的新政的確實現了“國強”的目的,但是“弱民”卻遠遠沒實現。通過漢武帝之後數十年的積累,豪強所積累的財富已經不是之前可比的。王莽對於豪強的打擊,並沒有削除他們的反抗能力。況且,豪強們還可以將國家對自己的打擊,輕而易舉地轉嫁到小農身上。王莽的新政本來是爲了打擊豪強、惠及小農,但是到了這個時候反而成了虐民之政,而平民也會將仇恨傾注在朝廷身上。

此外,王莽在制度設計方面也極不嚴謹,留下了很多漏洞,其中最爲明顯的就是幣制改革,以王莽居攝二年的貨幣改革爲例。王莽曾發行了一種大錢五十的貨幣,其重量相當於五銖錢的2.4倍,但是規定的面值卻是五銖錢的五十倍,也就是說僅用2.4個五銖錢,就可以獲得50個五銖錢的幣值,這使得僞造貨幣相當有利可圖。人民也不是傻子,紛紛融掉自己手中持有的貨幣,盜鑄王莽發行的大面值貨幣,以期獲得鉅額利潤。在這種情況下,大面值貨幣充斥於市面,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貧富差距拉開到令人髮指的地步。豪強的錢多,獲得的銅也多,他們通過盜鑄貨幣,財富成幾何倍增長;窮人手中的資源少,財富的增值便不明顯。而市面上的商品價格,早就高得離譜,貧民也紛紛破產。王莽曾用嚴刑峻法來對付僞造假幣者,但是僞造者實在太多,即使抓了十萬人也禁止不了。除了貨幣改革以外,王莽幾乎所有的新政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漏洞,然後都被豪強鑽了空子,最終導致王莽新政的全盤失敗。可以說,王莽的一切努力全都失敗了,這在改革史上,是十分少見的。最終,綠林赤眉起義爆發,長安被攻破,王莽被憤怒的羣衆剁成肉醬。

王莽之所以失敗,印證了那句老話:“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王莽是個知識分子,他們雖然對於社會的問題洞若觀火,但是卻缺乏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其癥結在於,他們對於社會的看法源於書本,不瞭解社會的實際情況,最終讓自己的實際施政脫離實際。書生當國,並不是說他們啥都不幹,相反他們魄力極大,敢於下猛藥,比如王安石、康有爲就是這樣(甚至毛澤東)。但是他們卻難以做到實事求是,最終使得事情向相反的地方發展。王莽運用漢武帝的老辦法,來解決豪強問題。絲毫不顧及豪強的發展,已經超越了他的想象,漢武帝的老辦法,已經不可能奏效。況且漢朝已經病入膏肓,是個危機四伏、無可救藥的爛攤子。進入歷史週期,甚至是人口大滅殺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問題,非人力所能挽救。王莽要做的,就是延緩這個悲劇的到來,或者說讓這次必然的“硬着陸”更加平緩一點。但是王莽卻下了猛藥,讓一個垂死的肌體來了個突然死亡,最終釀成不可收拾的局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