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漢靈帝劉宏:女人如衣服 太監如父母

漢靈帝劉宏:女人如衣服 太監如父母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靈帝劉宏時期是整個東漢,宦官過的最舒坦的一段時間,他們在除掉太后和國丈之後,皇帝見着他們都需要敬禮,漢靈帝甚至稱呼十常侍之一的張讓爲父、趙忠爲母。然而正因爲太監的這種專政,加劇了本就脆弱的矛盾,東漢最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爆發了,正因爲這次起義,徹底斷送了近兩百年的東漢江山。公元157年,東漢最後一個像樣的皇帝漢靈帝劉宏出生在河北深州,他的父親是河間王劉萇(讀 chang),劉萇和漢桓帝劉志的爺爺都是漢章帝的第六個兒子劉開,漢桓帝劉志繼位後,劉萇成爲新的河間王,可惜生下劉宏不久,劉萇就去世了。

漢靈帝劉宏:女人如衣服 太監如父母

網絡配圖

公元167年,漢桓帝劉志走完了人生的最後一天,劉志的第三個老婆竇妙開始垂簾聽政。漢桓帝雖然死了,但是他除了三個女兒,一個兒子也沒有留下,東漢歷史已經看了大半,我們知道:遇到這種情況,太后只要再選一個王子繼承皇位就行,而太后選擇皇位繼承人,肯定不會選成年人,至少從娃娃抓起。

漢桓帝的父親叫劉冀,當年就是河間王,後來過繼給漢和帝的大兒子劉勝(漢和帝就倆兒子。小兒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皇帝漢殤帝劉隆,滿月稱帝,一週歲沒到就死了),然後劉冀成爲了平原王,而劉宏的父親劉萇就成了河間王,所以漢桓帝和漢靈帝屬於同一個家族,漢桓帝死的時候,劉宏才10歲。

血緣關係那麼近,年齡也合適,父親又去世了,各種條件都符合,於是太后竇妙就和她的老爹竇武商議決定,建寧元年(公元168年)正月,劉宏正式成爲東漢第十二個皇帝,漢靈帝。

漢靈帝時期發生的政變

竇妙雖然成爲了垂簾聽政的太后,但是皇宮中最大的勢力不是竇妙和竇武的外戚集團,而是以清一色太監爲核心的宦官集團。對於這羣生理有殘疾的老男人,所有讀書人都看不順眼,關鍵是這幫人還掌握了國家最多的權利。

因爲這羣宦官每次出現,隨之而來的就是政變,比如漢順帝劉保的皇位就是依靠幾個太監拼命奪過來的,而漢桓帝劉志也是依靠太監,才能殺死跋扈將軍樑冀,親政的。所以雖然在老百姓中間,太監的名聲不是很好,皇帝卻都非常信任這羣說話尖聲細氣的男人。

太監上臺後,問題出現了,這幫人雖然也可以收養義子,但是對於身體被咔嚓一下的他們來說,最重要的還是錢,對於這種金光閃閃的東西,太監們完全沒有抵抗力,於是賣官還有貪污,盛行,老百姓的日子更難過了。

漢桓帝時期,發生的第一次大規模遊行事件,就是專門針對宦官的,參加的都是太學生(太學,是東漢時期的最高學府,類似於今天的北大清華),還有一批中下級當官的,他們更靠近百姓,認爲太監是造成這一切,最大的毒瘤,所以一致要求皇帝降低對太監們的高規格待遇。但是,漢桓帝不這麼認爲,這幫宦官雖然平時要求多了點,可能是還貪了點,但是正因爲這羣宦官,漢桓帝才學會了如何治理國家,才能放心的去想玩什麼,玩什麼,對於漢桓帝來說,整個皇宮,最親近的人,就是這幫從小就服侍自己的太監。

漢靈帝劉宏:女人如衣服 太監如父母 第2張

網絡配圖

所以對於這些太學生的遊行示威,漢桓帝很生氣,後果很嚴重,參加遊行的這批人不僅被押入大牢,白白捱了一頓板子,還被要求永世不得錄用。就這樣第一次反對宦官的行動失敗了,事後開總結大會的時候,大家一致認爲,光遊行,太文藝了,皇帝已經被太監們控制,所以求皇帝這條路行不通。

文的不行,來武的,漢靈帝時期,更大規模的一場針對太監當權的政變行動,開始了。

當然,對於剷除宦官勢力,最熱心的,是和宦官一樣,希望掌握更多權力的,外戚集團。池子裏,就這麼多水,給太監的多了,留給外戚的當然就少了。竇妙上臺後,作爲她的老爸,竇武獲得了最大的權力提升,升職加薪是肯定的了,可是在辦事的時候,每個地方都有太監的身影,這哪受得了,於是竇武就去找參加第一次遊行的那些太學生和官吏,準備推翻宦官的統治。

商量來商量去,最後的辦法就是直接收集宦官們貪污的證據,然後一鍋端了這批死太監(現在想想,還是太文藝了)。

竇武是個讀書人,三國演義裏有篇寫漢獻帝委託曹國舅,發動政變,想殺死曹操,讓漢獻帝親政的,於是曹國舅四處找人,找到人怎麼辦呢,拿出一份文件,在上面簽字,就是誰、誰、誰願意參加刺殺曹操的行動,如果泄露,天誅地滅,云云。

一堆廢話,爲什麼還要籤呢,既然要一起幹大事,首先需要確保的就是一條心,誰要是告密或者臨時說,不幹了,有了這份文件,要死大家一起死,這~真TM的人才啊。

竇武他們的辦法是這樣的,首先收集證據,然後依靠尚書令和太傅,直接把犯事的太監都抓起來,該怎麼懲罰就怎麼懲罰,事後再和漢靈帝一說,木已成舟,這事就成了。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要對付比自己強大的敵人,最重要的就是快,參與的人要少,要在對方還沒察覺到的時候,迅雷不及掩耳,直接把敵人給辦了,等到敵人的同夥反應過來,大勢已去,誰也挽回不了了。

但是竇武們的行動太慢了,又要歃血爲盟、又要商量具體步驟,還要收集證據,等事情都商量的差不多了,還要將結果彙報給竇武,這時候,出叉子了,文件中途被一個太監得到了,這個太監叫朱瑀(讀 yu),當時的官職是長樂五官史。

宦官不愧是東漢最神祕的部門,講究效率,連夜,所有的太監,歃血爲盟,第二天他們就率先發動政變,直接把幾個領頭的,比如大將軍竇武、尚書令尹勳、太傅陳蕃都抓了起來,最後滅族,沒殺掉的,都流放到交州(現在的越南),太后竇妙也被廢了,打入冷宮。這事發生在漢靈帝繼位的第一個年頭,公元168年的9月。

十常侍都有誰

十常侍是東漢末年被提到次數最多的一羣人,這裏有個誤區,其實十常侍有十二個太監,分別是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慄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等十二個太監,他們的職位都是中常侍。說到中常侍這個官,非常有意思,這是西漢纔出現的官位,剛開始叫常侍郎,漢武帝時期的東方朔就是常侍郎,東方朔大家都知道,給漢武帝取樂的,但是到了東漢,中常侍只針對太監,而且職權也越來越大,比較著名的大太監,鄭衆、蔡倫曾經都擔任過中常侍。到了漢安帝、鄧太后時期,中常侍已經是一個可以權傾朝野的頂級官位,是每個太監們的終極夢想,中常侍的數量,也在太監們屢次立功之後,人數不斷增加,漢明帝時期只有四個人,到了漢靈帝,就已經有十二個了。

漢靈帝劉宏:女人如衣服 太監如父母 第3張

網絡配圖

宦官是一個羣體,就算官職再大,實力再牛,也需要老大,在十二個中常侍裏,公認的老大哥只有兩個,分別是張讓和趙忠,這兩人牛到什麼程度呢,皇帝都自稱爲是他倆的孩子,漢靈帝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

其實,這幫人身世都很可憐(廢話,誰沒事給自己來一刀哇),太監們吃虧就吃虧在沒有文化上,無法爲自己申辯,公元168年的那次取代太監們的行動雖然失敗了,但是在民間、甚至在歷史書上,一直都認爲國家搞個這個樣子,都是太監們害的,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是誰寫的?民間的那些神話小說都是誰寫的?當然是讀書人啊,那麼,讀書人的世界觀、價值觀是誰給的呢,這裏有個故事,漢靈帝很愛玩,曾經非常迷戀駕駛驢車,然後整個社會的風向認爲,能駕駛驢車,是一種非常體面和高檔次的享受,吸引了所有人爭相模仿。

當然,太監們本身也不爭氣,一旦有了權勢之後,就希望有更多的錢,別的不會,欺負欺負老百姓還是有這個本事的,這樣太監的名聲就更臭了,到了清朝,甚至明文規定,太監不能參與朝政,這是祖訓!

張角的黃巾起義

在太監、官吏、朝廷的三重壓迫下,老百姓的日子沒法過了,辛辛苦苦一整年,剛收上來的糧食,都交給大老爺,還嫌少,飯都吃不上,還欠朝廷一屁股債。其實,老百姓沒有那麼多的高尚情懷,誰能讓自己過上好日子就行,但是現在飯都吃不上了,他們就不願意了。

老百姓不願意的結果就是搶劫官府糧倉,餓啊,但是跟官府對抗,那就是造反,好不容易吃了幾頓飽飯,朝廷的軍隊就來了,平亂麼。一羣老百姓哪是正規軍隊的對手,沒辦法,家是回不去了,那就真造反了,剛開始只是一個村一個村,但是時間久了,終於爆發了東漢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

關於黃巾起義的詳細信息,中國歷史名人會專門在《張角》這一章裏寫,這裏簡單介紹一下,黃巾起義的導火線是因爲天災,連日干旱,老百姓的莊稼沒收成,朝廷不僅沒有賑災,該交的賦稅一分錢也不能少,這是把老百姓往絕路上逼啊,路邊到處是餓死的百姓,這個時候,鉅鹿人張角號稱天公將軍,揭竿而起。

至於爲什麼會被稱爲黃巾起義,主要是因爲張角的軍隊喜歡頭扎黃巾,打仗的時候,完全不怕死。因爲吃不飽飯的人太多了,大家對當官的一肚子的怨氣,而張角提出的口號,就是消滅所有官吏,所以一下子黃巾軍發展成了幾十萬軍隊。

這是東漢歷史上持續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起義,正因爲他的爆發,每個地方太守都可以合法的組織軍隊,成爲軍閥,手裏有兵了,就開始有想法了,對中央政府、對皇帝,也沒那麼聽話了,最後導致了東漢末年的大混戰,三國演義中我們的主角,劉關張,仨兄弟,不就是在黃巾起義中,打出名氣,最後依靠三英戰呂布,一舉成名的麼。

漢靈帝是怎麼死的

公元189年5月13日,漢靈帝劉宏在不斷的起義風波中死了,劉宏留給下一代皇帝的是一片支離破碎的江山,劉宏的大兒子劉辯成爲東漢少帝。對於漢靈帝,歷史上說最多的是關於他的貪玩和好色,其實漢靈帝還是一位文學愛好者,擅長辭賦。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