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備離公孫瓚投靠陶謙,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劉備離公孫瓚投靠陶謙,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史家多稱其爲先主。這是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興平元年(194年),曹操以爲父報仇爲名再度攻打徐州,徐州牧陶謙不能抵擋,向青州刺史田楷(公孫瓚手下)求救。田楷與劉備一起前往救援,到徐州後陶謙給劉備增丹楊兵四千,劉備於是歸屬陶謙,正式脫離公孫瓚。

真正歷史上,劉備並不像《三國演義》裏那麼風光,靠着“大漢皇叔”的名頭混得風生水起。真實歷史上劉備起步非常艱難,由於不是士族出身,劉備自184年聚合徒衆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而後又於中平五年(188年)參與鎮壓張純叛亂的戰鬥,以前後軍功被封爲安喜縣縣尉。

縣尉(縣裏三把手),放在今天來說就是一個縣的公安局局長,好像官挺大了,但在古代連入仕都不算。公元188年,袁紹任中軍校尉、曹操任典軍校尉(兩千石),而劉備連一個六百石的縣令都沒混上。

後來,大將軍何進派毌丘毅到丹楊募兵,劉備也在途中加入,到下邳時與盜賊力戰立功,任爲下密縣丞(縣裏二把手),不久又辭官。後來又任高唐尉、高唐令等職。不久高唐縣被盜賊攻破,劉備於是往奔公孫瓚,被表爲別部司馬(職位比縣令高、比太守低,一千石)。

早年間,公孫瓚、劉備同在大儒盧植門下求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劉備把公孫瓚當作自己的兄長,所以纔會投靠公孫瓚(瓚年長,先主以兄事之)。初平二年(191年),劉備與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對抗冀州牧袁紹,劉備因爲累次建立功勳而升爲試守平原縣縣令,後領平原國相(兩千石)。在老同學公孫瓚的幫助和自身努力下,劉備終於混到了郡守的位置。

按理說劉備和公孫瓚關係不錯,在公孫瓚手下混的也不錯,他爲何脫離公孫瓚投奔陶謙呢?主要有三個方面因素,讓劉備不得不做出選擇:

劉備離公孫瓚投靠陶謙,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劉備是一個不甘人下的人,陶謙給的條件太優厚。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劉備的評價中有這麼一句話——然折而不撓,終不爲下者。意思是說劉備雖然受盡曲折,但卻始終不甘爲人下。劉備投靠過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但最終成就了一番事業,就是因爲他始終有着一顆“自立門戶”的心。

公元194年劉備隨田楷(田楷是劉備的直屬領導)救援陶謙,當時陶謙給劉備開出了優厚的條件。劉備自己的兵力很少,只有千餘人,還有一些烏丸雜騎,因爲畢竟在公孫瓚麾下,不可能發展太多兵力。陶謙當時被曹操打怕了,亟需有人留在自己身邊共同對付曹操。

於是他先是派給劉備四千丹陽兵,漢末三國時期,丹陽精兵天下聞名!有了這四千人對劉備自身實力是大大的提升。第二,陶謙還表劉備爲豫州刺史,自漢靈帝末年重新設立州牧之後,州牧、刺史已經軍政大權在握的一方諸侯,所以劉備能夠躋身成爲一州之主,這是他無論如何不能拒絕的。

第二,公孫瓚殺了劉虞。公孫瓚之所以能夠成爲漢末一方諸侯,就是因爲在幽州鎮壓叛亂,抵禦烏桓、鮮卑的寇略。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因爲劉虞在北方的威信很高,再次任命他爲幽州牧。

公孫瓚是個狠人,對待烏桓、鮮卑的態度就是一個字,殺!史書記載,公孫瓚一聽見烏桓、鮮卑寇邊,就像聽見仇人來了一樣,上去就是一頓砍。而劉虞作爲皇親宗室,對待少數民族的態度是拉攏、安撫,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兩人由於政見不合,慢慢的就產生了矛盾。

初平四年(193年),劉虞率兵攻打公孫瓚,兵敗被俘,慘遭殺害(劉虞是個好官、好人,但不適合亂世)。劉虞在北方很得人心,他死後,幽州及流亡至此的百姓都痛哭流涕。加上劉虞品德端正,在朝廷很有威望,公孫瓚就這麼殺了劉虞,大失人心,劉備心裏肯定也不認可。

劉備離公孫瓚投靠陶謙,他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第2張

第三,劉備看出公孫瓚必將敗亡。公孫瓚殺了劉虞之後,得到了整個幽州,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劉備作爲一代梟雄,其實此時已經看出公孫瓚不是袁紹的對手,必將敗亡。

本來公孫瓚對袁紹有着很大的優勢,但在界橋之戰、龍湊之戰中接連被袁紹擊敗,殺了劉虞後,公孫瓚和袁紹進入相持階段。但卻是連戰連敗,地盤逐漸被袁紹蠶食,公孫瓚乾脆在易京堅守不出,當起了縮頭烏龜,終於在公元198年被袁紹攻滅。劉備敏銳的嗅覺,讓他提前脫離公孫瓚這艘即將沉沒的大船。

官渡之戰時,劉備看出袁紹將敗,提前連接劉表脫離袁紹,也是一招漂亮的後手。劉備作爲一代梟雄,總是有着敏銳的嗅覺,和把握時機的能力。事實證明,劉備脫離公孫瓚、袁紹都是無比正確的原則。這一方面說明劉備有着不一般的戰略眼光,另一方面也說明劉備始終沒有放棄自己志在天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