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天可汗李世民是怎樣一步一步開創的貞觀之治?

天可汗李世民是怎樣一步一步開創的貞觀之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可汗李世民是怎樣一步一步開創的貞觀之治?他積極聽取羣臣的意見,虛心納諫,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使得社會出現了國泰民安的局面,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隋末,天下大亂。任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的李淵,負責鎮壓今山西地區的農民起義和防備突厥,李淵的次子李世民隨父在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當時農民起義風起雲涌,力量日益壯大。李淵、李世民父子看到隋朝將亡,乃於大業十三年(617年)在晉陽起兵,接着南攻霍邑(今山西霍縣),西渡黃河,攻取長安(今陝西西安)。

攻克長安後,李淵立隋煬帝孫代王楊侑爲帝,改元義寧,是爲恭帝。恭帝進封李淵爲唐王,以李建成爲唐王世子;李世民爲京兆尹,改封秦國公;封李元吉爲齊國公。義寧二年(618年)李世民徙封趙國公。三月,隋煬帝被殺。五月,李淵即位,國號唐,建元武德,是爲唐高祖。李淵以李世民爲尚書令。

天可汗李世民是怎樣一步一步開創的貞觀之治?

不久,又立李建成爲皇太子,封李世民爲秦王,李元吉爲齊王。在唐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李世民軍功甚多。他首先打敗了據有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的薛舉,迫使舉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勢力南攻河東的劉武周、宋金剛;武德四年(621年)又打敗竇建德,消滅夏政權;同時迫使盤踞洛陽的王世充出降,鄭隨之滅亡,爲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李世民在統一全國的過程中功業超過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爲次子,不能繼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終不肯爲人下,於是以李世民爲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爲另一方,展開了爭皇位繼承權的鬥爭。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淵退位,自己稱帝,是爲唐太宗。次年(627年)改元貞觀。

唐太宗即位後,居安思危,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實行輕徭薄賦、疏緩刑罰的政策,並且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終於促成了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的昇平景象,史稱貞觀之治。

貞觀四年(630年)3月,唐將李靖、李績大敗突厥,俘其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唐朝的版圖擴大到了今天的貝加爾湖以北,原屬突厥的部落有的北附薛延陀,有的西奔西域,其餘投降唐朝的尚有十多萬人。

如何處理這十多萬突厥降衆,唐太宗召集朝臣商議。大多數朝臣認爲:北方的遊牧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中原地區的嚴重邊患,今天有幸將其滅亡,應該將他們全部遷到黃河以南的內地居住,打亂他們原來的部落組織和結構,分散雜居在各個州縣,引導他們耕種紡織。

這樣,就可以使原來桀驁不馴的遊牧民族變成易於制服的內地居民,使塞北之地永遠空虛。亦有人提出,少數民族弱則請服,強則叛亂,向來如此。應該將他們驅趕到莽莽草原之上,不可留居內地,以絕心腹之患。只有中書令溫彥博力排衆議,主張將突厥降衆遷居到水草豐美的河套地區居住,保全他們的原有部落,順從他們的生活習俗,這樣既可以充實空虛之地,又可以加強北邊的邊防力量。最後,還針鋒相對地指出:“天子對萬事萬物,應該像天覆地載一樣,無有遺漏。

天可汗李世民是怎樣一步一步開創的貞觀之治? 第2張

今天突厥在窮困潦倒之時歸降於我,能將他們拒之於外而不予接受嗎?”唐太宗很贊成溫彥博的建議,並補充說:“自古以來都是貴中華而賤夷狄,只有我對他們都是愛之如一的!”於是,他便在河套地區設立了定襄和雲中兩個都督府,統領突厥降衆。

對於願意歸附的各級酋長,都拜爲將軍、中郎將,佈列朝廷,五品以上的少數民族官員就有一百多人,幾乎佔到了全部朝臣的一半左右,相繼遷入長安居住的有將近萬家。唐太宗的這個政策,很快便得到了周邊很多民族的擁護和愛戴,他們紛紛將唐太宗尊爲“天可汗”(意思爲“像天一樣偉大的領袖”),敬若神明。

李世民的宗室,幾代都有少數民族的血統,李世民的祖母獨孤氏爲鮮卑人,皇后的祖先爲北魏拓跋氏,後來的唐高宗李治就是長孫皇后所生。由於這一緣故,加上李世民的偉大胸襟,唐初並不過分歧視少數民族。

平定突厥之後,太宗繼續平定西域,先後多次用兵。貞觀八年(634年),吐谷渾寇邊,太宗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擊,次年吐谷渾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後爲國人所殺,太宗另立吐谷渾國王。貞觀十三年(639年),太宗以高昌王曲文泰西域朝貢,遂命侯君集、薛萬徹等率兵伐高昌。

次年,高昌王病死,其子智盛繼位,投降唐朝。太宗於是在高昌首府交河城置安西都護府,西域各國皆到長安朝貢。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唐太宗在吐蕃(西藏藏族的祖先)贊普(即君長)松贊干布的多次請求下,答應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給他,並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公主入藏。松贊干布聞訊大喜,親自從首都邏些(今西藏拉薩)來到河源(今青海鄂陵湖西),以子婿之禮接見李道宗。他看到中國的華麗服裝和壯觀的儀仗,十分羨慕。從此,吐蕃和唐朝結爲甥舅關係,相互學習,友好相處。

唐太宗最初立長子李承乾爲太子,後來又愛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產生了奪嗣之懼,企圖發動政變刺殺李泰,沒有成功,被廢爲庶人。唐太宗爲防止身後發生兄弟仇殺的悲劇,貶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晉王李治爲太子,即以後的唐高宗。

貞觀十九年(645年)2月,唐太宗以高麗執政泉蓋蘇文弒主虐民爲由,親率六軍,從洛陽北進,率兵攻打高麗。但東渡遼水以後,由於遭到高麗的頑強抵抗,唐軍在安巿城(今遼寧海城南營城子)久攻不克,加之氣候轉冷,草枯水凍,糧草不繼,兵馬難以久留,只得下詔班師。

太宗在位期間,除政治、軍事方面有卓越成就外,在社會、文教方面都有更張。在社會方面,太宗鑑於士族仍然壟斷高官之途,爲了平抑門第,爲國家提供更多人才,太宗一方面命高士廉選《士族志》,以“立功、立德、立言”爲標準,重新評估士族,無功德者一律除名;另一方面,承襲隋代的科舉制度,以延攬人才。

爲了提供優良教育的環境,太宗建立了以國子監爲首的京師學。包括在高祖時建立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太宗時建立的律學和書學,增建校舍,足以容納二千名學生學習。又設弘文館,專門供皇族及高級官員子弟入讀,一時文教之風大盛,四夷君長都遣子弟來長安學習。

天可汗李世民是怎樣一步一步開創的貞觀之治? 第3張

同時,太宗又注重編修書籍和歷史。他命令搜求民間死去學者的遺書。隋末,在洛陽的隋代藏書在運往長安途中都沉沒於黃河,剩餘的只有一萬四千部,約九萬卷,但到太宗成立弘文館,其中就藏書二十多萬卷;太宗又認爲南北朝時期經學分爲南北兩學,經學紛紜,於是命孔穎達加以整理,頒爲《五經定本》,是爲《五經正義》的稿本,爲科舉考試提供了基本。史學方面,太宗立國史館,編選南北朝及隋朝歷史,一方面以示唐室正統,另一方面從中汲取歷史教訓。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唐太宗將他撰寫的《帝範》十二篇頒賜給太子李治,並對其諄諄告誡說:“你應當以古代的聖哲賢王爲師,像我這樣,是絕對不能效法的。因爲如果取法於上,只能僅得其中,要是取法於中,就只能僅得其下了。我自從登極以來,所犯過失是很多的: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所有這些,都是我所犯的最大過失,千萬不要把我作榜樣去效法。”

太宗還在著《帝範》一書,其中總結了他一生的政治經驗,也對自己的功過進行了評述。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長孫無忌、褚遂良在其身後輔佐李治。李世民去世後,葬於昭陵。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