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宋太祖趙匡胤的治國方略分別有哪些?

宋太祖趙匡胤的治國方略分別有哪些?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宋太祖趙匡胤的治國方略分別有哪些?很多人熟知的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軍事制度改革的一個開始。之後,三項主要的改革措施相繼推出,下面小編就帶來詳細介紹。

第一,建立樞密院制度。樞密院長官爲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三衙掌握着禁軍,但是沒有調兵和發兵的 權力;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卻不能直接掌握軍隊。這樣就使得調 兵權與領兵權各自分離,相互制約,有利於皇權對軍隊的控制。

第二,內外相維。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爲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但京城駐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個地方,隨時可以平定外地叛亂。而外地的軍力聯合起來也足以抗衡京城駐軍,這就使得內外軍 隊互相制約,都不能發生變亂。

第三,兵將分離。採用“更戍法”,駐屯京城的禁軍和駐在外地的 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藉着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使將官無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當然也就不能率兵與朝廷對抗了。

宋太祖趙匡胤的治國方略分別有哪些?

爲了消除那種專制一方的藩鎮,宋太祖採用了強幹弱枝的方略,主要內容有:

第一,削奪其權。將節度使駐地以外兼領的州郡劃爲京師直屬,同時由中央派遣文官出任知州、知縣等地方官,直接對中央負責,向朝廷奏事,不聽令於節度使。對於那些一直盤踞一方的節度使,宋太祖同樣以“杯酒釋兵權”的辦法將其逐一罷免。

第二,制其錢穀。將地方財權收歸中央。宋初於各路設置轉運使,將一路所屬州縣財賦,除留少量應付日常經費外,其餘的錢帛全部上交中央政府。

第三,收其精兵。各州長官需把藩鎮所轄軍隊中驍勇善戰的人選送到京城補人禁軍,又在地方上招募強壯的民衆到京城當禁軍,這樣使得中央禁軍集中了全國精兵,地方上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殘,編成地方軍,已無軍事力量可以同中央抗衡了。

在官僚制度方面,削弱宰相權力。宋太祖即位後,宰相奏事仍然沿用舊制,坐在凳子上向皇帝陳述。一天早朝,他突然對宰相王溥、範質說:“我眼睛有些昏花,你們把奏疏送上前來。

”在範、王二人離開座位 的時候,侍衛悄悄地將他們的座位都搬下殿去。之後,宰相在皇帝面前也要像其他臣子一樣站着奏事了。宋太祖不僅從形式上降低宰相的地位, 而且將原屬於宰相的軍權交樞密院掌握,財權則交三司使掌握,宰相的權力僅限於民政。

在削弱相權的同時,在百官中推薦“官、職分離,互相牽制”的任官政策,如設立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爲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這樣就可以使各部門長官相互制約。宋代官制中,“官” 是品級,只是據此享受俸祿;“職”是殿閣、館閣學士一類的榮譽稱號, 同樣沒有實際權利。

宋太祖趙匡胤的治國方略分別有哪些? 第2張

只有由皇帝或書省“差遣”的臨時職務才能夠執行實際權力。任官時職、權分離,名、實混淆,可以使任何官員都沒有辦法將權力、榮譽和威望集於一身,權力大的不一定職高,職位高的卻可能沒有權力。

爲擴大統治基礎,宋太祖改革和推進了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製度。 宋初時對科舉考試的範圍大大放寬,不管家庭貧富,只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的人,都可以前往應舉。趙匡胤還規定了極爲嚴格的考試製度,以防止權貴子弟舞弊。

宋太祖還着力於改變重武輕文的社會風氣,他在即位之初,就下令修復孔廟,開闢儒館,延用名儒。針對五代時期文教不興,學校荒廢的情形,他下詔撥款增修國子監學舍,當國子監開學講書的那一天,他還專門派人送去美酒等以示祝賀。

宋太祖認爲,亂世用武,治世用文。隨着文教的振興和開科取士的增多,大批文人進入統治集團,原來只作爲裝點擺設的文臣開始逐步取代武將,在政治領域活躍起來。

由宋太祖主導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大加強了宋王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統一安定的政治局面,爲後世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宋太祖所創立的這一整套也成爲宋室世代奉爲圭臬的“祖宗家法”。

不過,太祖皇帝的這些防弊之政、立國之法,也有其不利的一面。 “杯酒釋兵權”使武職官員形同虛設,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雖然成功地 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官僚機構重疊,互相 牽制,造成“冗官”、“冗費”與日俱增,而辦事效率又極爲低下。到了北宋中後期,太祖皇帝的“祖宗家法”終於使這個國家陷入了積貧積弱的局勢之中。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