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瞻基廢掉原配皇后的原因是什麼?

朱瞻基廢掉原配皇后的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瞻基廢掉原配皇后的原因是什麼?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這個問題從最近的熱劇《大明風華》可以瞭解少許情況,孫貴妃就是劇中的孫若薇,原配皇后就是女官胡善祥,當然這都是按照真實歷史改編而來,既然是改編姑且看個熱鬧即可,作不得準。

朱瞻基廢掉原配皇后的原因是什麼?

從根本而言,明宣宗朱瞻基廢胡後與立孫貴妃爲後其實是一碼事,且來慢慢分析。

朱瞻基兩任皇后之出身

劇中所演,胡善祥與孫若薇皆是建文朝御史大夫景清之後,但真實歷史絕非如此。景清此人因圖謀刺殺朱棣被實行了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瓜蔓抄”,即“赤其族,籍其鄉,轉相攀染,村裏爲墟”,那有可能兩個女兒逃出生天?明人曾記述了當時的慘狀。

“所居之地,在府城西隅碩鋪坊,一路無人煙。雨夜聞哀嚎聲,時見光怪。嘗有一猿,獨哀鳴徹夜。東西皆污池,黃茅白葦。少夜,人不敢行。”

這個過程進行了十年之久,就算景清真有後人當時逃脫,十年也足夠把她揪出來了,所以劇中所演是編撰的故事而已。

恭讓章皇后胡氏出身

胡善祥真實身份是錦衣衛百戶胡容之女,山東濟寧人,永樂十五年(1417年),朱棣命各宮推舉皇太孫妃人選。胡善祥大姐胡善圍當時是宮中女官,便推薦以賢惠聞名的三妹胡善祥入宮備選,太子妃張氏見其忠厚善良,舉止莊重,便選定其爲皇太孫妃。仁宗即位後,皇后張氏再次親點胡善祥爲太子妃,宣德元年(1426年),胡善祥被立爲皇后。

孝恭孫皇后的出身

孝恭皇后孫氏,山東鄒平人,其父爲永城縣主簿孫忠,當時正在明仁宗張皇后母親的家鄉爲官。孫氏少年時期就頗有美色,於是永樂八年(1410年)被張皇后母親送入宮中。與《大明風華》中演繹不同的是,孝恭皇后少年入宮,與劇中胡善祥角色反而相近。永樂十五年,胡善祥被朱棣立爲皇太孫正妃,而孫氏被封爲嬪。

宣德元年(1426年),朱瞻基即位後,被封爲貴妃。明宣宗更是對其大加讚揚:

“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

從以上可以看出,胡氏與所氏皆是清白人家出身,並非建文舊朝景清之後,再加上太祖皇帝爲了防止外戚專權擅政,規定皇子們選妃必須從民間家世清白之人中選起,故二人都是絕非劇中所演。

那麼爲何朱瞻基要廢胡後而立孫後呢?

這還是要從明宣宗朱瞻基與孫氏青梅竹馬的感情說起。說來奇怪,總管明朝,大多皇帝都專情的很,比如太祖馬皇后、成祖徐皇后、仁宗張皇后以及後面的錢皇后、萬貴妃等等,宣宗皇帝自然也有所愛之人,他對孫氏也是情有獨鍾。

宣宗皇帝在登基之初便不準備立胡善祥爲後,只不過在太后張氏的一再要求下不得已立刻胡氏爲後,孫氏爲貴妃,他一直在尋找一個機會讓孫氏上位。宣德二年(1427年),孫貴妃爲宣宗皇帝誕下長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朱祁鎮,這一來他終於找到機會,但又苦於皇后胡氏素來賢德無過,遂把衆大臣叫來商議廢后之事。

“朕有一大事與卿等議,固出不得已,然亦決矣。朕三十無子,而中宮屢身不得育,頃且病。日者言中宮祿命必無子,今貴妃有子,當立爲嗣。夫母以子貴,禮也。特何以處中宮。”

楊士奇答曰:“臣事帝后,猶子事父母也。寧有爲人子而言廢母者?”接着又說:“宋仁宗廢后,至今史冊尤譏之。”宣宗皇帝見說服不了衆臣,於是讓他們回去考慮好再說。出大殿之後,楊榮對衆大臣說:“皇帝廢后之志久矣,與其君臣失和,不如讓皇帝決定,此乃皇帝家事。”衆人皆稱善。

還是楊士奇最後拿了主意,既然說服不了皇帝廢后,那最起碼爲皇后爭取一些利益總是好的,於是第二天覲見宣宗皇帝曰:“願陛下待兩宮均等,無厚薄、無崇庳,終之始之。昔宋仁宗廢郭後而恩意彌篤,可監也。”這就定下了廢后的基調。宣德三年(1428年)二月,宣宗皇帝讓在病中的胡善祥上表辭後,退居長安宮,賜號靜慈仙師,而改冊孫貴妃爲皇后。

“皇后胡氏,自惟多疾,不能承祭養,重以無子,固懷謙退,上表請閒。朕念夫婦之義,拒之不從......貴妃孫氏,皇祖太宗選嬪於朕。十有餘年,德義之茂,冠於後宮。實生長子,已立爲皇太子。羣臣鹹謂《春秋》之義,母以子貴,宜正位中宮。今允所請,冊妃孫氏爲皇后。”

就這樣,胡善祥被廢后的同時,孫貴妃爲成功上位,終於坐上了皇后之位,這就是宣宗皇帝后來被人們詬病的“無過廢后”,終明一朝,廢后之事常有發生,就是源於宣宗皇帝,罪過大也!

再來說說大明奇女子孝恭孫皇后

孫皇后一生中歷經七朝六帝,在大明後妃中這是頭一份,歷史評價對其也多有褒貶不一,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爲孝恭孫皇后對大明有兩次再造之恩,委實功勞不淺,僅僅爭奪後位那些後宮齷齪是抹殺不了她對大明的功績。

首先是在土木堡之變後,她擯棄南渡主張,支持郕王朱祁鈺即位,並且“太后知于謙能任難,即以侍郎升本兵”,幾乎是以一人之力力挽狂瀾,可謂巾幗不讓鬚眉。其次,景泰末年(1457年),鑑於朱祁鈺病重,英宗被囚禁,國本不定時,“石亨謀奪門,密白於太后,許之”。然後歸政於英宗,避免了明朝的又一次動盪。再次,英宗之諡號得益於其廢止了殘酷的“人殉”制度,但其實真正提議廢止此制度的是太后孫氏。最後,太后孫氏有權而不擅權,問政但不幹政,體現了其良好的政治素養。

總之她並非一般女人,她具有開明且遠大的政治眼光,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孫後兩度救大明於水火已足以在歷史中的“賢后”中佔有一席之地。

結語

在殘酷的後宮爭鬥中,胡後終於還是敗下陣來,被孫氏取而代之,但不可否認的是,孫後在後來的表現遠超一般皇后。雖然明宣宗廢后成爲其污點,但從現代觀點看來,這又何嘗不是宣宗皇帝對愛情的執着追求和對傳統禮教的一種反抗呢?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