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帝繼位之後爲何沒能力挽狂瀾?真相是什麼

崇禎帝繼位之後爲何沒能力挽狂瀾?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則1683年10月3日徹底滅亡,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崇禎皇帝朱由檢,是明王朝的亡國之君,然而他卻與歷史上的其他亡國之君很不一樣。如果說像商紂王、陳後主、隋煬帝這樣的王國之君,在後世人眼裏是一個十足的混蛋的話,那麼,崇禎皇帝在後世人的眼裏真正算得上是一個好皇帝了。他的勤奮,他的努力在任何一個時代的皇帝裏面,都能夠排得上名號的。

但很不幸的是,他卻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亡國之君。那麼,如此勤奮的崇禎皇帝爲何還是會走上絕路呢?

從自己父親手裏接過皇帝的寶座,年輕的崇禎帝是很想要有一番作爲的。就連爲其修史的張廷玉也忍不住想要誇讚崇禎,說其“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臨朝浩嘆,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僨事。乃覆信任宦官,佈列要地,舉措失當,置制乖方。”

崇禎帝繼位之後爲何沒能力挽狂瀾?真相是什麼

文學家張漙在自己的《五人墓碑記》更將崇禎皇帝歌頌爲“聖人”,他這樣寫道“大閹(指魏忠賢)亦逡巡畏義,非常之謀,難於猝發,待聖人(指崇禎皇帝)之出,而投繯道路。”在處理魏忠賢這件事情上,崇禎帝的果敢決斷,讓張漙都忍不住拍案叫絕,稱其爲“聖人”。

諸如此類的說法,在歷史上還有很多。作爲一個亡國之君,崇禎皇帝能夠得到後世人如此的讚賞,殊爲不易,但是這不能夠掩蓋他作爲一個皇帝將明王朝推上絕路的現實。如果唯結果論的話,崇禎皇帝就是明王朝的罪人。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崇禎皇帝的經歷對於我們來說,或許能夠帶來許多的啓示。

崇禎亡國的深層次原因分析

第一個原因,命數已定

對於一個王朝來說,從開創、興盛到衰亡都會經歷一個完整的過程。即便是十分短暫的朝代如秦朝和隋朝,都是如此。自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創明朝,到崇禎帝接手明王朝皇帝寶座,已經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對於一個王朝來說,兩百多年的歷史已經足夠長了,有足夠的時間去積累各種矛盾。

羅貫中曾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崇禎接手明王朝就是處於這樣一個分崩離析的關口,因此,從命數上來說,就對崇禎很不利。在歷史上,想要逆天改命的人很多,可是最終成功的人卻一個都沒有。即便是英明神武如諸葛亮,也只能夠留下一段“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佳話而已,“恢復漢室”的宏願最終也沒能夠完成。

對於崇禎帝來說,當時的形勢比蜀漢時期還要兇險。在東北方向,有皇太極的領導八旗鐵騎,與明王朝的邊軍已經鏖戰了幾十年,敗多勝少。在中原地區,各地的起義軍此起彼伏,特別是李自成以及張獻忠的農民軍,已經深深地動搖了明王朝的統治基礎。

而在朝廷內部,先後經歷了萬曆皇帝二十年怠政以及天啓皇帝時期的閹黨專權,整個中樞系統已經淪爲徹底癱瘓的地步。崇禎帝面臨這樣的形勢,可謂是凶多吉少,只要走錯一步,就會踏入萬劫不復之深淵。

第二個原因:施政綱領的搖擺不定

如果說外部原因迫使崇禎帝不得不小心應對的話,那麼,崇禎在拯救明王朝的具體做法上,也是顯得搖擺不定,最終葬送了可能逆轉的大好局面。

崇禎帝繼位之後爲何沒能力挽狂瀾?真相是什麼 第2張

首先是對待宦官方面。我們知道,崇禎帝上臺之初,就對魏忠賢下手了,讓爲禍朝廷的閹黨掃除得一乾二淨。但是這裏有一個問題,沒有閹黨的存在,崇禎帝感到很不方便,於是,就培養了一批新的小太監,給予這些人很大的權力。結果造成了死了一個魏忠賢,卻迎來了更多的魏忠賢。相較於魏忠賢,這些新提拔上來的太監做法更爲兇狠,殺人、污衊朝臣以及將領,更是拿手好戲。崇禎帝活成了自己當初最討厭的樣子,他的很多政令都被有權有勢的太監扣下了,這纔是最可怕的事情。

其次是在對待官員方面。在崇禎帝剛剛繼位的時候,身邊還是有很多文臣武將的,這些人雖然沒有徐達常遇春的智慧和勇猛,但是使用得當,也能夠起到穩定超綱的作用。但是崇禎帝在官員以及將領的人事安排上,總是顯得很猶豫,不能夠徹底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樣做的結果就是導致政令前後不一,朝令夕改是常有的事情。

幾個回合折騰下來,明王朝的國力就更加羸弱了。如果崇禎帝能夠從一開始就確立自己的領導班子,堅定地相信一套系統,那麼他的很多決策就能夠堅決地執行下去,效果自然就好得多,說不定就能夠讓朝政轉危爲安。

最後在策略方面的失誤。面對內憂外患的形勢,崇禎帝顯得有些左右不支,到底是先解決邊患問題,還是解決國內的叛亂問題?崇禎在這個問題上面顯得很不冷靜和理智。如果能夠找到問題的關鍵,一個一個地去解決的話,那麼他的結局會好很多。

其實,這樣的機會並不是沒有。崇禎十年,宣大總督楊嗣昌出任兵部尚書走馬上任,向崇禎提出了“必先安內然後才能攘外”的策略,並制定了相應的計劃。在楊嗣昌的領導之下,國內的叛亂暫時被壓制住了,連李自成以及張獻忠都先後來降。

如果這個時候,崇禎帝能夠好好利用這樣的局面,一是安撫戰區的羣衆,二是將叛軍的編制打亂,派往邊疆駐守,三是懲治以李自成、張獻忠爲首的叛軍將領,那麼,整個內憂就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決。

但是崇禎帝偏不,眼見得李自成、張獻忠投降了,他就放任不管了,既沒有處理掉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也沒有將他們的軍隊派往邊疆等地,卻將之前鎮壓這些叛軍的朝廷軍隊派到了邊疆。這樣一來,叛軍復起,想要再次鎮壓下去的時候,已經力不從心了,崇禎帝也因此失去了解決內憂的最好時機。

崇禎帝繼位之後爲何沒能力挽狂瀾?真相是什麼 第3張

隨着朝廷將領死的死,逃的逃,明朝軍隊已經名存實亡,崇禎帝所在的北京城已經是危在旦夕,城破之日,指日可待。

崇禎自殺,王朝落幕

1644年的春天,北京城的天空格外昏暗,在被瘟疫折磨了數月之後,城內的明軍已經組織不起來像樣的抵抗。4月25日,李自成的大軍大搖大擺地開進了北京城。

崇禎帝在下令殺光了後宮的妃嬪之後,跟着太監王承恩逃亡至煤山,上吊自殺而死。從朱元璋1368年在南京立國開始,到崇禎帝朱由檢與1644年在北京自殺爲止,明王朝共存在了276年,漢民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就此終結,時代翻開了新的一頁。

而中華文明在接下來的200多年裏迎來了最爲黑暗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