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蜀漢滅亡時,劉禪的兒子女兒什麼結局?

蜀漢滅亡時,劉禪的兒子女兒什麼結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蜀漢滅亡時,劉禪的兒子女兒什麼結局?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解讀,接着往下看吧~

蜀漢最後的皇帝劉禪最後被封爲安樂公,了此殘生。其封號卻透露着無盡的屈辱,其子女的悲慘下場像是一個縮影,照進了一個政權的慘烈滅亡。

大勢已去,漢室傾覆

荊州失守,夷陵戰敗,這使得劉備元氣大傷,與東吳一戰又節節敗退,遂託孤白帝城。

建興元年,劉備病逝,後主劉禪繼位。

四方起兵,此時蜀漢的地盤已經一半都要反叛了。過了兩年,諸葛亮坐鎮平定叛亂,後又將伐魏提上日程,雙方皆有勝敗,終於在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於渭濱。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彼時的諸葛亮終於也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或許是命運,或許是歷史的必然,儘管他如何嘔心瀝血,也無法力挽狂瀾。

次年,劉禪獨立掌權,重用費禕、蔣琬、姜維等人。在一衆大臣的輔佐下,蜀國雖然不再似往日輝光,但好歹相父諸葛亮之前留有規劃,衆人按部就班,也無大的過錯。

然而到了景耀元年,劉禪開始放權給宦官黃皓。四年後,黃皓已經肆無忌憚地攝政,勢力盤根錯節。

儘管姜維等人上奏請求處死他,劉禪卻一意孤行,認爲一介宦官不足爲懼。

姜維也因懼怕朝中宵小而遠離京都。

蜀漢滅亡時,劉禪的兒子女兒什麼結局?

也許是多年活在諸葛亮的安排下,導致了劉禪的逆反心理極其嚴重,同時多多少少也有對相父獨掌大權的不滿,內心的孤獨使他迫切需要一個外來人來排解心中的愁緒。

而黃皓身爲宦官無疑是最好的人選,既迎合自己懶政的思想,又不會對皇權有威脅。

景耀六年,魏將鍾會屯兵於關中,處江湖之遠的姜維請奏劉禪,提醒他早做打算。

要不怎麼說蜀漢的滅亡是存在一定的天定成分呢?黃皓就是像臥底一樣,聲稱魏軍不會來犯。面對這樣的局面,但凡有點腦子的都會警惕起來。

然而劉禪卻聽信黃皓的話,也認爲魏軍不足掛齒,以至於魏軍進犯,姜維上奏的事情朝中大臣竟一無所知。

真是應了《出師表》的那句:“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由於這一“任性”,同年夏季,司馬昭調兵遣將,先前在關中屯兵的鐘會此時大舉進攻蜀國,劉禪這才反應過來,調用姜維等人抗敵。

但他們哪裏是魏軍的對手,在對抗前方的同時,後方成都被鄧艾佔領。

蜀漢滅亡時,劉禪的兒子女兒什麼結局? 第2張

大臣都請求背水一戰,誓不做亡國奴,但他卻聽信讒言,主張投降,甚至責令前方抗戰的姜維也歸順,所幸姜維是個有腦子的,佯裝投降,用計圖存。

可惜他沒有諸葛亮那樣的神機妙算,百密一疏,假意投降的計策被下屬揭祕,連帶着另一位將領張翼也被誅殺。自此,蜀漢再無可用之人,宣告滅亡。

樂不思蜀,其情可哀

魏國對於蜀漢王朝,倒也沒有趕盡殺絕,而是將劉禪封爲安樂公,遷居洛陽。

劉禪不僅活下來了,還能被允許帶着舊臣一起安居,這不得不說明一個問題:蜀漢是真的無人可用,無力迴天。不論是真的慈悲,還是誅心,都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翌日,司馬昭宴請羣臣,問劉禪是否思念蜀國,他隨即答道:“此間樂,不思蜀。”

有人說劉禪是有大智慧的人,知道蜀國大勢已去,軍師也沒了,光復漢室如癡人說夢,所以保存實力。

也有一部分人是大肆批判,說他的不作爲和爛泥扶不上牆。

司馬昭說:“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邪?”

作者羅貫中說:“魏兵數萬入川來,後主偷生失自裁。黃皓終存欺國意,姜維空負濟時才。全忠義士心何烈,守節王孫志可哀。昭烈經營良不易,一朝功業頓成灰。”

在那樣的環境下,保存實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爲一個合格的君王,除了要任用賢臣以外,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爲子民謀福祉。回報這天下的供養。

但是縱觀他的投降,並不是爲了休養生息,臥薪嚐膽,更是一種責任的逃避,否則,奈何自己的子女都不得善終?

七子兩女,無一倖免

劉禪共育有七子兩女,一說有三女,尚不可考。

長子劉璿十四歲入主東宮,爲人良善,體恤臣下,是個不可多得的賢人。姜維假意投降後,魏軍怒不可遏,折軍成都,燒殺搶掠,而這位可憐的太子也在這場戰亂中不幸身亡。

次子劉瑤,其並沒有在史書上留下太多身影,是個妥妥的小透明。隨他那不爭氣的父親遷居洛陽後,死於“永嘉之亂”。

插補一段“永嘉之亂”,西晉年間,爆發“八王之亂”,致使國內經濟蕭條,政權不穩。匈奴就像個狗皮膏藥一樣,這麼多年,仍抱着狼子野心,企圖問鼎中原。

永嘉五年,匈奴大舉來犯,攻陷洛陽。那幫蠻人在城中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此後的幾年,更是不斷來犯,導致了西晉的滅亡。劉禪的次子劉瑤、四子劉瓚、六子劉恂、七子劉虔皆慘死於此。

三子劉琮被封爲西河王,在蜀漢滅亡的前一年病逝。生年不詳;有無子嗣不詳;諡號不詳。按理王孫貴族,不論善惡都不會是這般的“三不”人員,到底是不受重視還是抹去了歷史痕跡此時已不得知了。

五子劉諶最爲剛烈,在譙周那個奸臣說投降的時候,他力舉背水一戰,誓不做亡國奴,然而劉禪全然不顧兒子的勸諫,死活要投降。

劉諶不堪此舉,跑到劉備的靈位前痛哭,後帶上妻子兒子自盡,以身殉國。

夫爲妻綱,其妻也許並不想死,帶着兒子隱姓埋名,安穩一生。可偏偏嫁了劉諶這樣的剛正之人,以自己的性命成全他的殺身成仁。可悲的是,她的那位公公並沒有幡然醒悟,國家還是沒了。

劉禪的兩個女兒並無有力的文獻記載具體名字。長女嫁給了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算是青梅竹馬,育有三子。其長子在對抗鄧艾的進攻中,與父親同捐軀綿陽。

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是亙古的悲劇啊。次子做了晉朝刺史,然而晉朝也是個動亂荒淫的朝代,日子怕是也沒有過得很舒坦。

次女嫁給了關羽的孫子關統,未記載有子嗣。早些年間由於關羽殺掉了龐德,遂他的兒子龐會誓要血債血償,滅關家滿門。而她作爲主母,死於龐家刀下也在情理之中。

蜀漢的亡國慘烈從他們的下場中由此可見一斑了,王朝更迭,不知道他們有沒有在某一刻遺恨自己爲什麼不是生在黔首之家。

歷史回溯,沒有如果

都說父母的一個決定,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子女,特別是在那個孔教三綱的年代裏。行之踏錯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劇。劉禪的幾個子女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試想,即使劉禪做不到其父劉備的籠絡人心,有那樣一羣忠心不二臣在旁輔佐,積極進取,按照諸葛亮的規劃,也不會導致亡國。退一步說,但凡有點出息,諸葛亮也不會積勞成疾,還可以再幫若干。

諸葛既逝,本該低調謀劃,勵精圖治,給將養他的臣民一個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

敵人打上門來,不是沒有人願意拼死一搏;不是沒有人會誓死效忠;不是沒有人會一心護主,只不過這些他都拒絕了。他選擇了安逸;選擇了妥協;選擇了放棄這多年來之不易的家業……

如若蜀漢沒有亡國,那子女的命運也是會大不一樣的吧。至少,善終者有餘。

然世上終究是沒有如果可言。

誰也擋不住歷史的進程,也許是漢朝氣數已盡,歷史最終要進入到合久必分的規律中來,才讓劉禪這樣的人穩坐江山,隨着蜀漢一同消失在史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