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司馬懿最後能夠篡奪曹魏大權,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司馬懿最後能夠篡奪曹魏大權,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高平陵之變改變了曹魏的命運,也讓司馬家成爲了三國最後的贏家。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着往下看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趁曹爽陪曹芳離洛陽至高平陵祭陵,起兵並控制京都洛陽。自此,曹魏的大權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變。對於高平陵之變來說,誠然是曹爽能力有限,並且貪生怕死,所以最終敗給了司馬懿。但是,在司馬懿以及司馬氏掌控曹魏大權期間,我們很難看到曹魏宗室力量的反抗,也即沒有曹魏的同姓王帶兵勤王。對此,在筆者看來,曹魏後期,司馬懿能夠篡奪大權,其實和曹丕制定和實施的兩項策略有關,這兩項策略不僅限制了曹魏同姓王的實力,還增強了司馬懿等世家大族的權力。

司馬懿最後能夠篡奪曹魏大權,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首先,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國譙縣 (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在曹丕即位稱帝,正式建立曹魏後,制定和實施了限制藩王的策略。根據《三國志》等史料的記載,魏文帝曹丕在位時,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對此,在筆者看來,沒有治權和兵權,意味着曹魏的這些同姓王,基本上沒有什麼權力,也即既不能管理封地內的百姓,也無法設立數量不等的軍隊。在此基礎上,曹魏的這些藩王,其一舉一動更是受到了曹丕的嚴格監視,形同囹圄。對此,在筆者看來,要說中國古代歷史上封建王朝對藩王的限制,曹魏可謂無人能及了。

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曹丕的這個策略,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比如七國之亂,在西漢時期,吳王劉濞就聯合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等劉姓宗室諸侯王,以“清君側”爲名發動叛亂。對於西漢時期的藩王,不僅擁兵自重,而且富可敵國,所以對西漢王朝形成了重要的威脅。基於此,曹丕對於藩王的限制,自然是吸取了漢朝的教訓。但是,過猶不及,這些藩王的存在,雖然會威脅到朝廷,但是,這些藩王畢竟和皇帝是一個家族的,如果有大臣想要篡權的話,自然會遭到大部分藩王的抵制,這和唐朝時期的藩鎮還是有所不同的。

所以,非常明顯的是,曹丕對於曹魏同姓王的打壓和限制,自然留下了隱患,導致曹魏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而這裏的外臣,就算沒有司馬懿,也會有其他世家大族來爭奪權力。至於曹丕的第二項策略,就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重要的選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採納吏部尚書陳羣的意見,於黃初元年(220年)命其制定的制度。九品中正制大體是指由各州郡分別推選大中正一人,所推舉大中正必爲在朝廷任職官員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產生小中正。由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九品中正制的制定和實施,無疑造成寒門子弟難以入朝爲官,而世家大族則基本上掌握了人才的上升渠道。

司馬懿最後能夠篡奪曹魏大權,到底是如何做到的? 第2張

最後,衆所周知,曹操生前,講究唯纔是舉,注重提拔和重用一些優秀的寒門子弟,以此平衡世家大族的權力。例如謀士郭嘉、戲志纔等人,都是潁川寒門出身;武將之中,于禁是被他從行伍之間提拔起來的。但是,對於曹丕來說,其實行的九品中正制,不僅無法限制司馬懿、陳羣等世家大族的勢力,反而還會讓壯大這些世家大族。就司馬懿來說,祖父司馬儁爲潁川(今河南禹州)太守,父親司馬防爲京兆尹。司馬防育有八子,也即司馬懿擁有兄弟八人。在此基礎上,藉着九品中正制帶來的便利,司馬懿可以將自己家族的人才安插到曹魏上下,從而爲自己發動兵變,篡奪曹魏大權提供支持。比如高平陵之變時,司馬懿的弟弟司馬孚,以及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因爲自身職務的緣故,得以協助司馬懿控制京城。綜上,曹魏後期,司馬懿能夠篡奪大權,只因曹丕實施的兩項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