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始皇滅六國時名將那麼多 最後爲什麼只剩下章邯打項羽

秦始皇滅六國時名將那麼多 最後爲什麼只剩下章邯打項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秦滅六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秦始皇滅六國的以後,將領那麼多,秦始皇死後的三年時間裏,爲什麼只剩下章邯能打項羽?

秦滅六國之時,秦國涌現出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奇才,白起、王翦、蒙恬等人以無敵的姿態橫掃六國,奠定了秦王朝的不世基業,白起和王翦也因此得以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可爲何在秦始皇去世僅僅3年之後,秦朝的名將就彷彿一夜之間消失了一般,竟然只能靠章邯這位替皇帝管理財政收支、負責安排君王生活的少府來撐門面,那些名將哪兒去了?

我總結起來主要有四點原因:年老退休、戰死沙場、死於趙高的政變,以及被趙高打壓免職。

接下來,我就來詳細舉例說明一下。

一、年老退休;

在秦國一統天下的過程中,白起、王翦、王賁、蒙恬、蒙驁、蒙武、尉繚、桓齮、內史騰、楊端和、趙佗、李信等人,都是貢獻比較明顯的人。

這些人的命運各有不同,其中王翦和內史騰,就屬於年老之後,遠離戰場,過安定的好日子去的類型,王翦的退休時還在秦國上演了一出轟轟烈烈的故事呢。

那是公元前226年的某天,當時秦始皇正召集大臣們商量如何滅楚,少壯派將領的代表李信說:“只需要二十萬大軍足矣。”

始皇帝聞言,又轉頭諮詢王翦的想法,王翦開口說:“要滅楚,非六十萬大軍不可。”

李信要二十萬大軍,而王翦要六十萬大軍,一經對比,差異立刻就體現了出來,秦始皇有些失望地對王翦說道:“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也。”

王翦一看秦始皇不聽自己的勸告,他便以自己年紀大了身體多病爲由請求辭官歸鄉,讓他回老家頻陽東鄉養老。(《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秦始皇滅六國時名將那麼多 最後爲什麼只剩下章邯打項羽

後來李信吃了敗仗,秦始皇回想起王翦的話,才瞭解自己確實輕敵了,他連忙驅車趕到王翦家當面道歉請罪:“老將軍,我悔不聽你的話,李信果然失敗了,現在還是要請老將軍出馬力挽狂瀾,還請老將軍不要拋棄寡人!”

王翦拒絕道:“大王,老臣年歲已高,這幾年還一直生着病,還請大王另擇良將吧。”

秦始皇一聽王翦的話,就瞭解他還在怪罪自己,忙說道:“老將軍啊,這種事只有將軍您出面才能解決問題了。”

王翦看到秦始皇態度這麼好,也不再鬧脾氣,他說道:“大王讓老臣領兵,是信任老臣,但老臣有幾個要求希望大王能夠滿足我,首先攻打楚國必須按我說的給我六十萬大軍,然後我要很多良田宅園留給子孫後代。”

秦始皇聽到王翦提出的條件大喜道:“依老將軍話,寡人都答應老將軍!”

出關之前,王翦又五次派人告訴秦始皇:“大王不要忘記答應我的美田啊!”

王翦的部下擔憂地提醒說:“將軍這樣,恐怕會招來禍患啊。”

王翦笑着對他說:“秦王多疑,如今他把秦國的大軍都給了我指揮,如果我不多要些封賞,他纔要懷疑我有不臣之心呢。”

秦始皇滅六國時名將那麼多 最後爲什麼只剩下章邯打項羽 第2張

薑還是老的辣,王翦出馬,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就平定了楚國,這位老將軍在立下赫赫戰功之後,立刻急流勇退,選擇了回家養老。

他正是因爲這種見好就收的性格,也讓他成爲戰國四大名將中結局最好的人。

二、戰死沙場;

戰爭是殘酷的,刀劍無眼,無論是將軍,還是士兵,一旦上了戰場,沒人能保證自己一定能安全走到最後。

秦始皇手下的諸多將領中,桓齮便是一位殞命在沙場上的名將。

在秦國對趙國的戰爭中,桓齮是一位立下了很大功勳的將領:“十三年,桓齮攻趙平陽,殺趙將扈輒,斬首十萬。”、“十四年,攻趙軍於平陽,取宜安,破之,殺其將軍。桓齮定平陽、武城。”

但戰場並不是誰功勞大,誰就能笑到最後,因爲誰也不瞭解自己的下一位對手是誰,在真正的戰場上,哪怕是武功蓋世的大將軍也可能死在無名小兵的手中,更何況桓齮遇到的對手不是別人,正是趙國最後一位定國支柱——李牧。

秦始皇滅六國時名將那麼多 最後爲什麼只剩下章邯打項羽 第3張

李牧,正是與王翦齊名的戰國四大名將之一,趙軍在他的領導下,幾次擊退秦軍的進攻,連王翦都只能和他打僵持戰,桓齮便是在這個過程中,戰死在了秦國對李牧大軍發起的攻勢當中。

三、在秦二世和趙高發起的清算活動中,死於內耗;

將軍保家衛國、開疆拓土,是一把好手,但在朝堂之上,卻未必是文人手中那支筆的對手。

對於將軍而言,恐怕最委屈的結局,就是死在那些玩弄陰謀詭計的小人手中,昔年秦國靠收買趙王身邊的佞臣郭開害死了李牧,致使一代名將含冤而死。

在秦始皇死後,通過奪權登基的胡亥爲了穩固自己的勢力,他在趙高的指使下首先做的事情就是用武力殺害和自己政見相反的人。

趙高僞造詔書,命使者傳給公子扶蘇和邊將蒙恬,要求他們交出手中的大軍,主動自殺。

蒙恬對使者說:“我家三代爲帝國效忠,如今我統領着三十萬大軍,即便我身在牢籠,我在軍中的勢力也足以反叛。只是我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蒙恬這樣一位威震匈奴,“卻匈奴七百餘里”,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的名將就這樣屈死於權力鬥爭之中。

在陳勝吳廣掀起反秦的大旗時,將軍馮劫和右丞相馮去疾曾聯名向秦二世進言,希望胡亥能夠暫停修建阿房宮,給民衆減負,結果秦二世一怒之下,就下旨把他倆打入大牢,交由官吏審判,兩人最後不堪其辱,選擇了自盡。

四、趙高嫉賢妒能,打壓能臣,一批和他意見不合的將領被免職。

秦二世和趙高掀起的這次清洗運動,讓秦朝上層的權力中心,出現了一片真空地帶,一大批很有才華的文臣、武將被殺害貶職。

我們把秦朝看作一臺精良的機器,那些被殺害的大臣就是讓秦朝這臺機器運轉的樞紐,千金易得,一將難求,如今支撐起秦帝國各個部門的人才們都被趙高他們除掉,安排上了自己的親信,這些新上位的人無論能力、威望和經驗都遠不如自己的前輩,趙高給秦帝國的這次換血帶來的隱患肉眼可見。

秦始皇滅六國時名將那麼多 最後爲什麼只剩下章邯打項羽 第4張

趙高在外敵四起的時候,不考慮如何穩定局勢,竟然還玩了一出指鹿爲馬篩選政敵的操作。他在大殿之上命人牽來了一頭鹿,然後當着羣臣的面對胡亥說:“陛下,我給您獻上一匹寶馬。”

胡亥笑道:“丞相,錯了,錯了,這分明是一頭鹿嘛!”

趙高望着大臣們說道:“我獻給了陛下一匹馬,陛下卻說是鹿,你們說這是馬還是鹿呢?”

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人說是馬,有人說是鹿,趙高把那些說是鹿的人名字牢牢記住,私下裏便使絆子要麼把他們貶官,要麼就除掉他們,一時間,朝堂上盡剩下阿諛奉承之輩。

對於趙高的助攻,六國的貴族們心裏是很高興的:“老鐵好人啊,6666。”

劉邦:“就靠你做內應了,事成之後,你做秦王,我做漢王!”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沛公將數萬人已屠武關,使人私於高,高恐二世怒,誅及其身,乃謝病不朝見。

秦始皇滅六國時名將那麼多 最後爲什麼只剩下章邯打項羽 第5張

胡亥看到敵人兵臨城下,這時候他才瞭解着急,胡亥沒想到的是趙高這個罪魁禍首,已經私下和劉邦他們聯繫,打算以除掉胡亥爲條件,來保全自己的富貴。

章邯此時的內心肯定相當複雜:外敵當前,隊友卻吵起了架來,胡亥一言不合還回宮中掛機,這樣的對局怎麼打?在線等,挺急的。

細細品來,劉邦、項羽在跟章邯對陣的時候,最應該感謝的就是趙高和胡亥他們了,沒有這幾人在,他們根本不足以撼動秦始皇時期秦國的軍事力量。

看到其他秦朝老將軍的命運,才瞭解王翦這樣熟知兵法、懂人心的大將是多麼有先見之明,孫武在他所著的《孫子兵法》中提到:“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大意是說,這帶兵打仗,一定要靈活多變,活用各種戰術去擊敗敵人。敵人實力比我方強大時,就要暫避鋒芒,想辦法找到他們的弱點,再趁其不備擊敗他們。

舉個例子,老闆讓我們去和一位很難相處的客戶談生意時,這時先不要慌,我們可以先調查對方的喜好,比如他喜好吃什麼、平時有什麼興趣愛好、對工作有哪些要求之類,只要事先做好準備,便很容易在客戶心中留下一個好印象,從而談成這筆生意。

誠如孫子所言,這是他克敵制勝的經驗,活學活用,這些思路同樣可以運用於學習和工作之中,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上面的鏈接,購買這套學海《孫子兵法》,爲自己充實一下老祖先的智慧。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