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官渡之戰時許攸爲何會選擇投奔曹操 許攸和袁紹之間發生了什麼

官渡之戰時許攸爲何會選擇投奔曹操 許攸和袁紹之間發生了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4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許攸的故事,歡迎關注哦。官渡之戰的時候,許攸作爲袁紹的謀士,許攸爲什麼在關鍵時刻投奔曹操?

前言

許攸爲何在袁紹關鍵時刻選擇投奔了曹操,這是由於袁紹對待謀士的方式,並沒有像人們所想的那樣,禮賢下士,而是對於謀士不加重視,而且又在袁紹軍中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也是許攸之所以離開袁紹的重要原因。

官渡之戰時許攸爲何會選擇投奔曹操 許攸和袁紹之間發生了什麼

▲許攸影視劇照

一、袁紹對許攸一直不重視

袁紹自以爲自己是四世三公的背景,對於謀士的建議往往不是十分重視,而且爲人好大喜功,對於戰略全局把握沒有明確的態度,而且在官渡之戰中,袁紹在與曹操對決過程當中猶豫不決,雖然袁紹有絕對性的優勢,而且許攸一早就提醒過他要注意曹操夜襲糧倉,但是袁紹對此並沒有引起重視,而且他認爲只要在正面戰場上擊敗曹操就可以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在接連損失顏良文丑兩員大將之後,袁紹也是對於自己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袁紹隨即與曹操選擇速戰速決,但是他沒有想到的是正如許攸所說,在關鍵時刻曹操襲擊了元帥的糧倉,導致袁紹的後路被切斷,這也是袁紹之所以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而袁紹爲人好大喜功,手下謀士雖然衆多,但是對於很多意見他都不能夠採納,而且剛愎自用,自用總是,認爲自己能夠把握全局,這也是許攸最終選擇投奔曹操的根本原因,最終。最終曹操收穫了他的重要謀士,而袁紹則痛失愛將,也失去了自己最後的根據地,在官渡之戰中一敗塗地被曹操擊敗,四世三公的美名成爲泡影,也失去了自己的政治勢力。

二、許攸多次進言被排擠

許遊多次進言,但始終沒有融進袁紹集團的政治核心,袁紹集團是以他自己的河北新勢力爲代表,他只重用自己人,雖然袁紹而說他願意廣攬天下謀士爲己所用,但實際上袁紹對於其他外來勢力十分的排斥,對於很多謀士也只是製造一種假象,他希望通過這種假象來保證自己的政治勢力的穩固,同時也能夠讓別人看到他手下謀士如雲,一副禮賢下士的模樣。但是實際上袁紹對於外來勢力十分的排斥,他不希望自己的政治勢力核心當中摻雜任何的外來勢力,也不像任何外來勢力的謀士來給自己提出任何針對性的建議。

官渡之戰時許攸爲何會選擇投奔曹操 許攸和袁紹之間發生了什麼 第2張

▲許攸影視劇照

所以對於袁紹而言,許攸的作用顯然沒有那麼重要,而許攸所提出的很多建議他也並沒有採納,比如在戰役的早期就早就提醒過袁紹告訴袁紹要提防曹操對自己的侵擾,但是袁紹並沒有引起任何的重視,反而他認爲只要他有絕對性的碾壓性實力,就可以戰勝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袁紹輕敵,毛記一開始就採取正面決戰的方式,拋棄大後方,導致被曹操偷襲,最終在官渡之戰中一敗塗地,而許攸在投奔曹操之後,也給曹操提出了許多對付袁紹的辦法,加快了袁紹的滅亡,袁紹在官渡之戰中賠了夫人又折兵。

袁紹在戰略上的失誤,在這之前,許攸一再就提醒過,讓袁紹注意攻守兼備,以退爲進,右敵深入,步步爲贏,但是袁紹並沒有聽取許攸的意見,而是一意孤行,最終許攸認爲在袁紹這裏得不到重用,也沒有得到他的認可,最終選擇了投奔曹操,在關鍵時刻賦予了袁紹致命一擊。

三、從許攸看謀士和君主的關係

從許攸的一事中可以看出謀士和君主的關係,謀士和君主其實可以相處得非常融洽,但是在三國時期,由於許多君主的不作爲和君主對於人性的把握,自以爲是,而導致謀士叛逃事件也是層出不窮,這並不是因爲說謀士沒有作用。而是君主對他的下屬不夠重視,而是因爲在很多的事例眼中,對於自己的核心圈層,他寧願選擇用自己人。

相較於其他集團的人來說,他們認爲自己人才是重要的,因爲只有自己人才能夠幫助他們取得戰略上的勝利,正所謂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這也就是爲什麼袁紹始終提防其他實力的重要原因。

對於一個君主來說,他希望的是自己的直系的勢力能夠幫助他,並且對他忠心耿耿,這是任何一個勢力都做不到的,但是同樣的一個卓越的君主,如果可以駕馭其他的勢力也是可以做到遊刃有餘,是很多君主往往做不到這一點,與此同時很多君主在與自己的下屬交流的過程當中,發現自己的下屬有很多其他的目的就會產生提防心理,在他們的眼裏,他們認爲如果一個下屬不能對自己忠心耿耿,不能完全執行自己的命令,說明這個下屬對於他的決定是有質疑權的,而且在某種程度上很多的下屬都會反叛自己的君主反覆無常,這也是君主最爲懼怕的。

官渡之戰時許攸爲何會選擇投奔曹操 許攸和袁紹之間發生了什麼 第3張

▲許攸影視劇照

對袁紹而言,他的所有的智囊團都必須是他自己最直系的核心勢力,因爲這些核心勢力是爲他服務的,而且能夠做到對他忠心耿耿,但是智囊團以外的後來投奔的人,那就不可能做到如他的屬下一樣,因爲對於他們而言,袁紹只是一個實現政治圖謀的工具,也是他們實現自我政治抱負的跳板,而且對於袁紹來說,袁紹也沒有控制他們的能力,所以這也就是爲什麼袁紹如此排斥外來謀士的重要原因。

但是很多人總以爲袁紹好大喜功,袁紹好大喜功是有一定原因的,袁紹的家族勢力決定了袁紹亦在起初的時候沒有遇到任何的妨礙,在平定董卓叛亂之後,袁紹一躍成爲北方第一大勢力,袁紹有望一統北方,而且當時聲勢如日中天,正處於興盛時期,很多人也是慕名而來,就連當時的劉備也在袁紹帳下。沒有人會對袁紹的號召力和軍事實力產生任何的懷疑,這也讓袁紹產生了盲目自信,他在整個戰役的一開始就選擇了戰略性的決戰,並沒有考慮任何的後顧之憂。

他單純地認爲只要在正面戰場擊潰敵軍,就可以取得戰爭的勝利,因爲他有實力也有相應的外來支持。是基本上所有的諸侯都支持袁紹,袁紹在整個政治環境當中處於優勢地位,也正是由於很多人的支持,在許攸提出一系列質疑主張之後,也是受到了袁紹的猜忌,袁紹認爲你既然不能爲我提供殺敵的良策,那你的用處就是一無是處,許攸在這裏鬱郁不得志,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們的君臣關係。

官渡之戰時許攸爲何會選擇投奔曹操 許攸和袁紹之間發生了什麼 第4張

▲曹操影視劇照

實際上君主與下屬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君主在這過程當中學會識人用人的,三國時期能夠做到這一點的,唯有曹操和劉備這兩個人對於自己的下屬的才能能夠做到充分性的發揮,把他們放在正確的崗位上,這是其他人所不能及的很多人都認爲曹操爲什麼能夠成功,就是因爲曹操能夠禮賢下士。

雖然別人瞭解曹操是在利用他,但是還是願意爲他工作,這就是曹操的魅力所在,而其他人所不能做到的也正是基於這一點,而我們也能夠看到的是在很多時候,正是因爲曹操能夠做到與謀士站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思考問題,以利他原則和自己的下屬建立利益關係,這也讓下屬越來越擁戴他的主公,這也是爲什麼曹操會成功的重要原因,往往一個勢力雖然手下猛將如雲,但是對待自己的勢力的劃分不清楚,同時不能夠選擇平衡外來勢力和核心勢力的關係,最後就會導致自己的失敗,而袁紹也正是這一失敗案例的典型代表。

如果袁紹在當時能夠聽從許攸的建議,或許袁紹會真正一統北方擊敗曹操建立新的王朝,而且袁紹也將成爲第一個一統北方的諸侯,後來的三國時代,歷史也會被徹底改寫,但是歷史沒有假設,也正是因爲一個君主剛愎自用和對於下屬的不信任,最終導致了下屬叛變,則投奔敵方,對於袁紹而言,他沒有獲得他想要的歷史地位,對於許多而言他也沒有獲得他想要的尊重,兩個人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兩個人也最終分道揚鑣,而袁紹也在這場戰役中失去了他的所有。

就是因爲袁紹的這一錯誤性的決策,也最終導致了他在戰略上的失敗,一個模式,或許不能對戰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是一個模式也可以幫助他在戰爭中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他們沒有選擇通過他的謀士去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也就是爲什麼,他失敗的重要原因,他的失敗也導致了北方權力真空,在這一時期曹操迅速壯大併成爲北方第一大實力,這也是袁紹所始料未及的,如果袁紹在這階段把握機會也就不會有曹操後來的三分天下袁紹能夠一統北方是有一定的基礎的,首先他有相應的軍事實力,而且能夠受到各路諸侯的支持,同時袁紹根正苗紅具有一定的政治基礎,這也就是爲什麼說袁紹能夠一統北方的重要原因。

官渡之戰時許攸爲何會選擇投奔曹操 許攸和袁紹之間發生了什麼 第5張

▲曹操影視劇照

綜上所述,一個君主如果不能對自己的下屬有所信任,並賦予他發揮才幹的舞臺,下屬就有可能叛變,下屬叛變也正是基於自己的君主,不信任自己,一個郡主在這過程當中要賦予自己的下屬充分的信任,讓自己的下屬能夠發揮自己的才能,這纔是最重要的。知人善任,物盡其用,這纔是馭人之道,顯然袁紹不懂得這一點,同時對於任何的決策首先要去採納,即使下屬的決定你有所懷疑,但應該先去採納,在採納之後進行推演,推演決定最後是否使用下屬的計謀,下屬在某種程度上是爲政治服務的,也是爲軍事服務的。

官渡之戰時許攸爲何會選擇投奔曹操 許攸和袁紹之間發生了什麼 第6張

▲曹操影視劇照

他會根據當前的形勢去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且願意去爲自己所服務的政治勢力獻計獻策。是如果一個君主在這過程當中沒有和屬下達成一致,並且站在屬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暑假就會在這個階段選擇投奔另一個君主,因爲他了解他需要的是一個能夠讓自己大展宏圖的舞臺,曹操給了舞臺,而袁紹沒有曹操是非常聰明的,他懂得禮賢下士,在開始賦予許攸應有的待遇,他認爲自己遇到了英主,而這也正是曹操高明的地方,曹操懂得網羅人心,人心往往最難被收買,但是一旦被收服之後就會死心塌地,這也就是爲什麼曹操最終能夠一統北方的重要原因,曹操懂得網絡人心同時也能夠駕馭人才,讓人才物盡其用,雖然分屬於不同勢力,也能夠做到政治勢力的平衡,這是袁紹所不能做到的。而袁紹也僅僅是因爲有先天性的優勢,所以才能在初期站穩腳跟,兩個人的差距也最終決定了兩個人不同的命運。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