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名臣于謙爲何會遭受排擠,最終落得慘死下場?

明朝名臣于謙爲何會遭受排擠,最終落得慘死下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謙(1398—1457),爲明朝續命的大功臣,被譽爲“救時宰相”。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于謙一生剛直不阿,從其走進官場到冤死皇帝之手,無不彰顯了一位正氣凌然的彪悍人生。然而,于謙身處的大明王朝,本身就是一個錯綜複雜的文臣武將相互傾軋的是非之地,所以他的清、廉和直,在那樣一個官場,已經註定被邊緣化甚至是陷入孤立無援之絕境,直至最後,在政治形勢所逼下,于謙被皇帝處死。在老百姓眼裏,于謙是冤死的好官,可在皇帝看來,他是一個必須得死的人。那麼于謙的存在,究竟尷尬了誰呢?

一、主持大局,于謙的高光時刻

(一)“兩袖清風”的于謙。

于謙,於明永樂19年(公元1421年)考取進士,走入仕途。後跟隨明宣宗朱瞻基平叛朱高煦有功,而被委任巡按江西,後被擢升爲兵部侍郎。

于謙的清廉,當時上至朝廷,下至黎民都廣爲流傳。正統年初(明英宗初期),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他們對於謙也特別敬重,當時朝堂可謂風清氣正,但當“三楊”去世以後,朝廷內閣由宦官王振把持。王振是出了名的貪污腐敗者,平日裏作威作福,文武百官無不懼怕且避而遠之。逢進京奏事者,必納紋銀百兩給王振,否則奏摺根本到不了皇帝的案頭。可每次於謙進京奏事,就不會阿諛奉承,不會拍王振的馬屁。

于謙《入京》:絹帕蘑菇及線香,本資民用反爲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要說于謙,不得不提“土木堡之變”和北京保衛戰。因爲這兩次歷史事件,于謙被推上了風口浪尖。他一生的大起大落,也正由此拉開序幕。

(二)土木堡之變,于謙主政朝綱。

公元1449年(明朝正統十四年),北方瓦剌部族在首領也先的帶領下,一路南下燒殺擄掠,大有奪取大明之勢。明英宗朱祁鎮當時親信宦官王振,加上張太皇后病逝,三楊或貶或死,所以王振更加肆無忌憚,把持朝政,在他的煽動下,明英宗準備親率前往。此時于謙等重臣勸言道:“力言六師不宜輕出”,但英宗偏聽偏信王振,親率大軍25萬,迎戰瓦剌。

由於王振的專斷,大戰指揮失當,明軍幾乎全軍覆沒,明英宗也被瓦剌俘獲。瓦剌爲了獲得更多既得利益,欲用英宗爲人質當誘餌,嚮明朝索要割地賠款。

明朝名臣于謙爲何會遭受排擠,最終落得慘死下場?

此時,主和投降派徐有貞爲了躲避戰禍,假借星象要遷都南京。爲了保住明朝江山基業,也爲了穩定內政,主戰派于謙力排衆議。

于謙:“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就這樣,遷都的建議被否定,然而我們知道,土木堡之變以後,在北京幾乎沒有重兵,剩下的都是老弱病殘,那麼于謙對於這場保衛戰,又有何把握呢,能力挽狂瀾嗎?

(三)北京保衛戰,于謙奮起反抗。

還原歷史我們知道,對於此次北京保衛戰的勝算,于謙根本沒有多大把握。土木堡之變以後,京師只剩下10萬的兵力不到。另外,國不可一日無君,就這樣,在太后的支持下,明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鈺被擁戴上位,是爲明代宗(景泰),在得到新晉皇帝的大力支持下,于謙從全國調集軍隊,力保京師。

在我們看來,一方面于謙主政朝廷安危,另一方面,他用自己的高瞻遠矚極力擁戴新君,所以在老百姓的眼裏,于謙就是一個顧大局、識大體的忠心爲國的臣子。相比之下,徐有貞等的求和、避讓就顯得相形見絀了。

在於謙等大臣的殊死抵抗下,瓦剌軍被打敗了,于謙最終取得京師保衛戰的大捷。戰爭的勝利,保住了京師,更保住了大明王朝,在全國上下,都對於謙的做法表示欽佩,也增加了于謙在人們心目中的分量。

二、英宗復辟,“第一國士”之死

很難想象,就是這樣一位國之重臣,爲何最終會死於廟堂呢。于謙的死不是偶然,也不是僅僅因爲後來英宗的復辟而帶來的報復,于謙的死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格局都有很大的關係

(一)明朝初期的政治生態。

明朝初期,歷經朱元璋和朱棣之後,藩王的勢力已經大大地被削弱,此時的大明官場也被重新洗牌。隨着洪武之治和永樂盛世,此時的明朝相對來說,比較重文輕武、安於樂道,包括當時的錦衣衛和諸如王振太監勢力都略顯遜色。所以于謙,作爲文官的代表,得到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二)于謙的登場,是時代產物。

明朝名臣于謙爲何會遭受排擠,最終落得慘死下場? 第2張

正是由於文官集團勢力的龐大,所以廟堂之上的這一支隊伍就佔據了絕對的優勢,也往往會得到皇帝的青睞。土木堡之變,由於英宗的盲目出戰,導致大明全軍覆沒。而此時,于謙士大夫集團的鮮明主張,就顯得極爲精當,也得到了很多階層和老百姓的認同,所以他們的存在感十足。所以于謙的光環更加熠熠生輝。

(三)英宗復辟,于謙最終被歷史拋棄。

由於大明天下已經易主,瓦剌爲了自保,又爲了能在大明獲得更大利益,此時對於瓦剌來說,明英宗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所以,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將英宗歸還大明。然而,令瓦剌沒有想到的是,大明沒有大開城門迎接,反而將朱祁鎮拒之門外。

後來隨着局勢的轉變,明朝與瓦剌議和,瓦剌最終將這個燙手山芋送還了明朝。明朝易主、氣象已變。明英宗回到大明朝以後,等來的不是龍椅寶座,而是被弟弟朱祁鈺軟禁在南宮頤養天年。堂堂一個太上皇,卻被堂而皇之地打入冷宮,朱祁鎮本無心思復辟,然而,面對弟弟的步步緊逼,朱祁鎮只是在等待一個機會罷了。

最終,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老臣的幫助下成功復辟。我們知道,朱祁鎮本來和于謙並無恩怨,只是礙於石亨、徐有貞等緣故,爲了顧及這些擁戴有功之臣,所以朱祁鎮對他們可謂言聽計從,就這樣,于謙成了衆矢之的。

三、皇權至上,于謙的存在又尷尬了誰

正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于謙最終被所謂的謀逆罪,而遭到朱祁鎮的誅殺。就這樣,一位千古功臣死於不白之冤。

于謙之死,不是偶爾事件,也不是某些人有意而爲之。與其說是那些結黨私營者的別有用心,倒不如說是于謙與當時的政治背景和政治生態格格不入。

于謙本是有功之臣,但最終卻落得悲慘冤死的境地,不得不說是于謙自掘墳墓,把自己時刻置於衆生不度的深淵裏。

明朝名臣于謙爲何會遭受排擠,最終落得慘死下場? 第3張

結語:于謙的死,是大明的損失,也是一朝天子的損失。然而,還是那句老話,一朝天子一朝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在那樣一個特殊的政治環境裏,不善權術和不懂得官場暗黑經營的于謙,即便不是朱祁鎮復辟,恐怕也會有第二個朱祁鎮會要了他的慼慼小命。藏心於不露聲色,方爲那個時代官場保命之第一要義,那麼于謙真的不懂嗎?還是真有其他隱情呢?不禁爲于謙感到悲哀和惋惜。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