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三國時期關羽漢壽亭侯的封號是怎麼來的?是何意思?

三國時期關羽漢壽亭侯的封號是怎麼來的?是何意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關羽成爲衆多英雄中人氣指數最高的一位,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有載,“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曹公即表封羽爲漢壽亭侯”,這便是關羽這個“漢壽亭侯”爵位的由來。那麼,這個“漢壽亭侯”到底是指“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之亭侯”呢?我認爲後者的可能性更大。

到底是指“漢之壽亭侯”,還是“漢壽之亭侯”?

關於“漢壽亭侯”該如何理解,自古以來民間和文人普遍認爲應該稱之爲“漢之壽亭侯”,也就是說“漢”指代的是漢朝,“壽亭侯”纔是關羽的爵位。

三國時期關羽漢壽亭侯的封號是怎麼來的?是何意思?

例如《關帝志》中便記載,宋朝紹興年間,洞庭湖的一位漁夫曾經撈到過一枚印章,上書“壽亭侯印”,被當做關羽遺物供奉於荊門關廟內。南宋洪邁的《容齋四筆》也有類似記載,稱從土中挖出一枚大印,上有銘文“漢建安二十年 壽亭侯印”,且表明光是這枚“壽亭侯印”上的大環的直徑就達到了四寸,比一般的亭侯印要大好幾倍。

而在元雜劇《壽亭侯怒斬關平》、《壽亭侯五關六將》,關漢卿的《關大王單刀赴會》,明弘治版的《大明會典》,清朝宋牧仲的《筠廊偶筆》等元明清時期的各種文學作品中,大多將關羽直接稱爲“壽亭侯”。

明嘉靖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中更是直接指明,當時曹操送關羽“壽亭侯印”而被關羽拒絕,非要曹操在前面加一個“漢”字才肯接受。

似乎一直以來,古人都認爲“漢壽亭侯”中的“漢”字指的是朝代名,而“壽亭侯”纔是關羽的爵位封號。

但清朝的毛宗崗在修訂羅貫中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卻明確指出,“今人見關公爲漢壽亭侯,遂以爲漢爲國號,而直稱之曰壽亭侯,即博雅家亦時有此,實之誤也……漢壽亭侯,猶言漢壽之亭侯耳,豈可去漢字而以壽亭侯爲名耶?”

“漢壽之亭侯”無疑要比“漢之壽亭侯”更加準確一些

在瞭解了漢朝的封爵制度之後,我認爲“漢壽之亭侯”無疑要比“漢之壽亭侯”更加準確一些。

自商鞅變法制定了二十等爵位制度(一公士,二上造,三簪嫋,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後,秦漢兩朝均對此進行了沿用,漢朝只是增設了王爵。

在這種爵位制度中,侯爵共分兩類,即關內侯和徹侯(後改爲列侯),其中關內侯只有封號而無封地,徹侯卻是有封地(食邑)的。而徹侯又分三等,分別是食邑爲一縣或數縣的縣侯,食邑爲一鄉或數鄉的鄉侯和食邑爲一亭或數亭的亭侯。

曹仁的安平亭侯便是“地名+爵位等級”

三國時期關羽漢壽亭侯的封號是怎麼來的?是何意思? 第2張

而三國時期,基本沿用了漢朝的爵位制度,雖然由於天下大亂,此時的列侯和關內侯都沒有了封地,但在爵位封號上還是有着明顯區分的,列侯的封號均爲“地名+爵位等級”,而不會在地名 前再加朝代名。例如曹嵩的費亭侯、劉備的宜城亭侯、曹仁的安平亭侯、趙雲的永昌亭侯等等,這裏的費、宜城、安平、永昌都是地名,地名之前均無朝代名。

由此可見,關羽的“漢壽亭侯”應該指的就是“漢壽之亭侯”。而根據《中國歷史地名辭典》的記載,三國時期一共出現了兩個被稱爲“漢壽”的地名,一個是今天湖南省北部的漢壽縣,西漢時稱“索縣”,東漢時改爲“漢壽縣”,三國時則改爲“吳壽縣”。另一個則在今天四川廣元西南,秦惠文王時秦國兼併苴國建“葭萌縣”,三國時蜀漢改“葭萌縣”爲“漢壽縣”。

因關羽受封時蜀漢尚未建立,所以關羽“漢壽亭侯”中的“漢壽”指的應該是今天湖南省北部的漢壽縣。至於有人說關羽的封號指的可能是“漢朝壽地的亭侯”,這個顯然不大可能,如果沒記錯,古代根本沒有單獨稱“壽”的地方,我們說的“壽地”一般指的是古代的“壽春”(今壽縣),那麼關羽的封號便應該是“漢壽春亭侯”。

綜上所述,我認爲關於“漢壽亭侯”的解釋,“漢壽之亭侯”無疑要比“漢之壽亭侯”更加準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