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納蘭明珠是什麼人?他最後得以善終靠的是什麼?

納蘭明珠是什麼人?他最後得以善終靠的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英明的君主之一,其在位期間大清帝國幾乎成爲世界上最強大、最富庶的國家。接下來小編給大家帶來相關的文章

歷史還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射出許許多多塵封往事,也能折射出形態各異、變幻莫測的人情冷暖。如,一幕幕君臣相隙、父子反目、手足相殘的歷史畫面,歷歷在目。

這裏單說古代君臣之間那些微妙的關係。在古代,這些開國元勳在新帝即位之後,很少能得以善終。仔細梳理不難發現,很少有新君不殺開國功臣的。劉邦誅殺異姓王;朱元璋時期四大案: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以及郭桓案,包括被稱爲一代明君的李世民,都有誅殺開國功臣的案例。

納蘭明珠是什麼人?他最後得以善終靠的是什麼?

不難想象,皇帝們爲了坐穩自己的江山,對昔日老臣痛下殺手,一方面怕他們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另一方面,怕他們居功自傲,對儲君產生威脅。總之,這些開國大臣難以得到善終。

但凡事都有例外,古代也有不殺開國功臣的皇帝,如“千古一帝”秦始皇。此外,清朝也有一位權臣得以善終,他的名字大家並不陌生,他便是清朝著名詞人納蘭性德的父親——納蘭明珠。

明珠能得善終,不僅僅是因爲皇帝仁慈,更重要的是因爲他這個人。事實上,納蘭明珠曾經還被排擠出權力核心之外,那麼他又是怎樣“逢凶化吉”笑到最後的呢?解開這些謎團,打開這扇屏風,讓我們一起走進納蘭明珠的前世今生。

納蘭明珠,葉赫那拉氏,字端範,建州葉赫(今吉林省四平市鐵東區葉赫鎮),隸屬滿洲正黃旗人。“根紅苗正”出身的明珠,僅次於頭旗鑲黃旗。

納蘭明珠不但出身好,而且跟皇帝是親戚,屬於皇親國戚。

明珠的祖姑母,是努爾哈赤的妃子、清太宗皇太極的生母。明珠的妻子,是努爾哈赤第十二個兒子英王阿濟格的女兒,即明珠是康熙的堂姑父。基於此,納蘭明珠與康熙帝有着千絲萬縷的關係。

有了這層錯綜複雜的關係,這就爲明珠贏得康熙的信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熟悉歷史我們知道,清朝時,八旗有着特殊升遷渠道,他們通過侍衛、筆帖式兩個職位踏入仕途,快速得到升遷。

而八旗中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則更有機會得到升遷。納蘭明珠以侍衛爲起點,在皇帝身邊工作。不難想象,這個職位最大的好處在於,可以有更多機會接觸皇帝。

受到皇帝倚重,納蘭明珠何以成爲佼佼者

在清朝的政治舞臺上面,納蘭明珠是個比較有名的人物,他是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最得力的大臣,長時間的擔任這首輔的位置。若康熙皇帝外出有事兒離開京城的時候,還曾經讓納蘭明珠擔任王子的首席顧問。可以看出,這對“忘年交”(明珠比康熙大19歲)的關係很近。

俗話說,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康熙欣賞明珠不是空穴來風。

納蘭明珠是什麼人?他最後得以善終靠的是什麼? 第2張

斷壘生新草,空城尚野花。翠華今日幸,谷口動鳴笳。

古老的葉赫河滋養了一個馬背上的民族,藍天白雲下,放眼望去,滿眼翠綠。葉赫部屬於明末海西女真扈倫四部之一,分佈於今吉林梨樹縣東南葉赫河流域。這片豐饒的水土,也哺育出了北方遊牧民族的豪放與豁達的青蔥少年。

納蘭明珠天資聰穎,從小就特別喜歡學習,小的時候就已經展現出了他的聰明才智。明珠可不是一個只會附庸風雅的人,他精通滿漢兩種語言。他的兒子納蘭性德也是清朝時非常有名的詞人。

康熙皇帝初開經筵時,明珠就是16名講官之一。他主持制定了《大清會典》《大清律》《賦役全書》《滿漢品級考》《八旗綠旗兵制》《吏禮二部拴選取士法》等國家典章制度。

這些制度涵蓋了經濟、人文、軍事以及民生等各個方面,這對康熙執政、精準施策都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我們知道,清朝剛剛建立的時候,仍然保持着滿洲貴族的特權,這對於康熙“重滿用漢”的治國思想很對立,而恰恰是這些制度裏涵蓋了“滿漢一體”的思想,才讓民族矛盾得以緩解,民族融合進程得以加快。

所以,明珠的分憂,確實讓康熙寢食無憂。

選官用官,投其所好

事實上,康熙很在意“重滿用漢”、“滿漢一體”這個政策。

我們知道,清朝建立之初,滿洲貴族特權思想仍然盛行,六部尚書一概爲滿族官員。但多爾袞時期開始設置漢尚書,可實際權力仍然掌握在滿人的手中。順治時官缺分爲滿洲、蒙古、漢軍、漢員四種,漢族官員在統治階級中數量很少,地位很低,但是漢族人口卻佔全國人口的絕大多數,這種情況不利於清朝的統治。

對於龐大的漢族而言,如果全部都讓滿人當權,漢人又該如何自處呢,勢必引起民族間的對立,不利於民族融合。雄才大略的康熙帝顯然意識到了這一點,他曾經多次把這些滿族的權力盡量分散、拆解。

納蘭明珠知道康熙的意圖之後,在選官用官這個制度制定層面上把握得很好,甚至說是恰如其分,得到皇帝的垂青,自然會被主子高看一眼,這是康熙帝喜歡明珠的原因之一。

出謀劃策,猜透心思

對玄燁而言,納蘭明珠的出現,無疑是一個很大的幫助。康熙繼位後,朝廷中有鰲拜,地方上有三藩勢力,外患也有不少,即便是臣服的國家,同樣“暗流涌動”。如朝鮮在康熙繼位初期,就認爲他沒什麼文化,喜好遊玩等。這種負面評價,正是朝鮮國內反清思潮的涌動。

如果說沒有一個得力的助手,康熙的位子也坐不久,毫不誇張地說,納蘭明珠猶如康熙的左膀右臂。尤其在是否撤“三藩”問題上,明珠猜透了康熙的心思,拿捏得十分精當,當然事情處理的也非常完滿。

清初投降清廷的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統兵入關,南進中原後分鎮滇、粵、閩,造成與清廷抗衡的局面。裁撤三藩,已經成爲擺在康熙面前的重大政治問題。

納蘭明珠是什麼人?他最後得以善終靠的是什麼? 第3張

在這個問題上,康熙肯定要徵求堂下諸臣的意見。但很多人不願表態,選擇沉默。或者認爲不應撤藩,因爲他們害怕惹惱吳三桂等人,認爲應該招降而不是鎮壓。也有大臣認爲,應該把那些主張撤藩的人都殺掉。這種意見在三藩之亂徹底爆發後,佔據主流。

要說納蘭明珠簡直是康熙皇帝肚子裏的“蛔蟲”。對康熙皇帝的心思一抓一個準。於康熙而言,他是主張撤藩的,並且認爲應當儘早撤藩。因爲康熙認爲,無論如何,撤藩一定會引發動亂,早亂比晚亂好,避免三藩積蓄更多力量,引爆清朝。明珠緊緊跟隨康熙,對康熙的意見表示擁護,並且謀劃合適的解決辦法。

另外,明珠受重用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康熙想利用納蘭明珠牽制當朝另外一個權臣——索額圖。索額圖也是重要的皇親國戚,他的侄女嫁給了康熙皇帝。在“三藩”叛亂爆發後,以索額圖爲首的反對撤藩一派,企圖迫使康熙追究責任,歸罪明珠,上疏請誅明珠等人,以謝三藩。但康熙怎麼會這麼糊塗呢,太小看這個皇帝了。

被擠出權力核心之外,看納蘭明珠如何打好“組合拳”

納蘭明珠的《墓誌銘》上有這樣的記載:

聖天子廟算宏遠,指授閩外,戰勝攻取,不爽毫髮。公密勿左右,當有祕計奇策,深契上心者,而公謹默不自言,人亦莫能知也。”

可見明珠不僅僅是主張撤藩者,而且是平定三藩戰爭總指揮的參與者。在平定三藩叛亂這件事上,明珠由於站在皇帝一邊,而免遭其害,並因此被授以武英殿大學士,與王熙同掌兵部。不得不說,在朝廷用人上,康熙還是很有遠見卓識的。

明珠的發跡史我們已經明晰了,索額圖作爲和明珠平分秋色的朝廷要員,在廟堂內外同樣可以呼風喚雨。索額圖最大的功績莫過於幫助康熙皇帝除了心腹大患鰲拜,在鰲拜及其龐大的黨羽被翦除之後,索額圖從此平步青雲,其勢頭日盛,對王朝造成威脅。

爲了牽制索額圖,康熙帝選擇了身份和功績與索額圖相當並且更加值得信任的納蘭明珠。納蘭明珠深知康熙皇帝的心思,按照康熙帝的意思,他不斷拉攏朝臣,朝廷儼然形成了兩大黨派。兩大黨派互相攻擊制衡,便不會有某一勢力甚囂塵上,爲康熙皇帝省了不少事。

但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就是這個朝廷重臣,最後也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圈之外,甚至差點丟了慼慼性命。這主要是因爲明珠的一大致命“嗜好”——斂財。沒錯,就是貪污受賄。

在封建王朝,官員貪點小財無可厚非,但是“賣官鬻爵”則會極大地威脅到皇權統治,長此以往,“賣官者”會牢牢掌握官僚體系,這對於皇帝而言,可是寢食難安的案頭大事。康熙帝認爲納蘭明珠的勢力太猛了,務必除掉,否則可能會威脅到他的統治。

納蘭明珠是什麼人?他最後得以善終靠的是什麼? 第4張

既然“師出有名”,康熙帝要出招,那麼明珠又要如何接招、拆招呢?說來你也許不信,明珠以攻爲守,欲給自己加上一個罪名:“謀逆”之罪。

“謀逆”之罪可是株連九族的大罪,明珠瘋了嗎,給自己扣“屎盆子”?其實不然。納蘭明珠沒有瘋,以他幾十年的官場經營,他有一大批黨派,而且他是當朝唯一一個能與索額圖相抗衡的朝臣。如果明珠“謀逆”大罪成立,勢必要將納蘭明珠的勢力連根拔起,屆時滿朝大臣將會大洗牌,而給予索額圖極大的便利,沒有與索額圖相抗衡的勢力,索額圖勢必做大,這是令康熙帝無法接受的。

明珠的一波“騷操作”之後,奇蹟出現了。明珠“謀逆罪”豁免不說,斂財的罪責也被忽略不計了。不禁爲明珠“以攻爲守”的做法叫絕。

作爲朝中權臣,一個決策中樞,一言興邦,一言喪邦,納蘭明珠慣於謀劃佈局,頗具計謀。無論是裁撤三藩,或者是抵抗沙俄,包括收復臺灣,明珠都能給出極好的建議。

平定三藩之後,統一臺灣被康熙提上日程。要不要出兵收復臺灣,朝廷也有爭議。康熙力排衆議,決意出師,明珠此時輔協大政,對康熙的決策有很大的影響力。當施琅提出進軍臺灣時,總督姚啓聖也請求一同前去。

明珠上奏說:“一人專兵,其志得行。督、提並將,彼此掣肘,懼無功。”於是,明珠的建議得以採納,最後施琅得以專任,臺灣也得以平定。

能穩坐皇位61年,足見康熙不是一個平庸的君王,但若跟自己叫板或是耍小心眼的弄臣,康熙還是難以接受的。明珠給自己安上“謀逆”罪名一事,康熙始終耿耿於懷,雖然官復原職,但此後20多年裏,明珠一直被排擠,直至他去世。

古往今來,殿上君王堂下臣,皇權不容挑釁、“逆鱗”也不容觸犯。要說明珠最終能善始善終並能安享晚年,也是他最好的結局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