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慈炯隱姓埋名64年最後爲何會被抓?康熙又爲何食言?

朱慈炯隱姓埋名64年最後爲何會被抓?康熙又爲何食言?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治隆唐宋,是清代對明太祖朱元璋統治時期國家綜合國力的評,乾隆六次南巡祭拜時更是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接下來小編就帶來歷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康熙此舉,既籠絡了漢族士子,又讓許多心向明朝之人大爲安慰。隨後,康熙表態:

敕訪明後,備古三恪之數,且舉元后蒙古之恩禮不替爲證,天下未嘗不聞而義之……

“三恪”是一西周時期的一種禮制,周朝立國時,封前代三王朝的子孫爲王侯,稱之爲“三恪”。這就類似於曹丕建立曹魏後,封漢獻帝爲山陽公,司馬炎篡魏後,封曹奐爲陳留王一樣,對前代王朝以示尊重。

康熙的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他要找到明朝皇室後裔,對他們行“三恪”之禮,封他們爵位。當時天下人聽聞康熙如此慷慨,都信以爲真。沒想到,9年後,當康熙抓到“朱三太子時”,他的做法讓人失望至極。康熙並沒對朱三太子行“三恪”之禮,而是違背了諾言,直接殺之而後快。可憐朱三太子,已經是75歲的老翁,毫無招架之力,只能引頸受戮。

朱慈炯隱姓埋名64年最後爲何會被抓?康熙又爲何食言?

一、天子守國門,皇子落江湖

朱三太子乃明思宗朱由檢(崇禎帝)之子,關於他的具體姓名,史學上略有爭議。根據《清實錄》記載,1644年明朝滅亡時,一共逃出去三位皇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但實際上,根據《清稗類鈔》的說法,朱慈炤已死,當時逃走的不是朱慈炤,而是五皇子朱慈煥。

因爲序齒方式不同,各類史書記載有許多矛盾之處。朱慈炯和朱慈煥都曾被民間稱作朱三太子。本文筆者採納《清稗類鈔》的說法,因爲在康熙朝,朱慈煥親口承認自己就是清廷尋找多年的“朱三太子”。

關於朱慈煥的命運,還要從明末說起。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二月,李自成攻入河北,明朝已經陷入危局。崇禎帝召集天下兵馬勤王,但響應者寥寥無幾。當時,左都御史李邦華懇請崇禎南遷,並且把太子朱慈烺送到南京,結果被崇禎帝果斷拒絕。

到了三月,北京城岌岌可危,李邦華再度懇請崇禎帝把太子送到南京,結果再一次被堅持“君王死社稷”的崇禎帝拒絕。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帝急忙命人將三位皇子送出皇宮,轉移到周奎、田弘遇家,並且寫下詔書,命成國公朱純臣輔佐太子朱慈烺。接下來,崇禎帝提劍來到後宮,賜死後妃和公主,然後到景山自縊而死。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立國以來,已歷16帝,國祚276年,崇禎自縊後,王朝自絕。

李自成入京後,第一時間捉住了三位皇子。待清軍入關後,李自成兵敗,三位皇子走失,從此下落不明。

後來,明朝宗室建立了南明,南明政權雖然打着明朝的大旗,但並不團結,爲了爭奪正朔,各派系大打出手,後來形成“四帝一監國”的局面,這也是南明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在各大派系鬥爭的同時,沒有人真正去尋找崇禎流落江湖的三位皇子。

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南明弘光元年發生的“南北太子案”,當時南方和北方各自出現一位“明朝太子”,都宣稱自己是朱慈烺。最後,南方的“太子”被南明弘光帝(朱由崧)所殺,因爲弘光帝稱南方的太子是假的,將其處死,爲此還引起軒然大波,有人認爲是弘光帝有意爭奪正朔皇權,故意殺了真太子。

而北方的那位“太子”,被多爾袞果斷殺死,因爲多爾袞不在乎他是真是假。

隨着南明式微,許多明朝舊臣爲了反抗清朝,紛紛以明朝皇子的名義扯大旗造反。這期間,朱三太子被“使用”的次數最多,多達20餘次,屢次都能攪動風雲,讓清帝惶恐不安。而被朱三太子困擾最久的,莫過於康熙帝。

二、太子接踵來,如假不包換

康熙元年,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永曆帝)被吳三桂處死,南明遺臣失去了主心骨,明朝皇子的作用便迅速顯現出來。當年,蘇北地區有人自稱“朱三太子”,他宣稱要帶領衆人光復明朝,一時間風雲驟起,許多心向明朝的人都以爲此人真是“朱三太子”,紛紛前來投奔。清廷更是恐慌,當時康熙年幼,四大輔臣連忙集中三路大軍,合計11萬征討“朱三太子”,結果“朱三太子”不堪一擊,最後被活捉,經過審問,此人名叫周稘,只是一位反清人士。

周稘被揭穿後,清廷大鬆一口氣,而民間也大鬆一口氣,因爲周稘是假的,就意味着真的朱三太子可能還活着。

第二年(康熙二年),在直隸真定又出現一位“朱三太子”,此人一看就早有預謀,不僅聲勢浩大,而且還大肆封賞爵位。鰲拜聽聞後,親自出兵鎮壓,最後的結果是,此人不姓朱,祖上只是一介商賈。

到了康熙十六年,福建永春縣出現了一位“朱三太子”,此人活動非常隱祕,還派人悄悄聯繫臺灣鄭氏。當時正值三藩之亂期間,康熙命康親王傑書把鎮壓“朱三太子”的事情放在第一位,這位“朱三太子”迅速被查獲。經嚴刑拷打,才知道此人名叫蔡寅。

真假假,康熙每次派兵鎮壓“朱三太子”,都希望對方是假的,但又希望他是真的,這種複雜心情,實難體會。

康熙時期,影響最大的“朱三太子”,莫過於楊起隆。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在雲南造反,清廷非常被動,一位叫楊起隆的僧人祕密來到北京,與黃吉、陳益等人祕密聯絡,他自稱是“朱三太子”。一開始大家不信,不料楊起隆拿出明朝皇子的印章和衣服,至此,大家才深信不疑。

朱慈炯隱姓埋名64年最後爲何會被抓?康熙又爲何食言? 第2張

《清史稿·鄂克遜傳》記載:

康熙十二年,吳三桂反,京師聞變,有楊起隆者,詐稱朱三太子,私改元廣德,號其徒爲“中興官兵”,裂布裹首以白,披身以赤,謀作亂。其徒黃吉、陳益等三十餘人,聚正黃旗周公直家,公直,承恩伯全斌子也,家鼓樓西街。

楊起隆是一位出色的“演員”,他利用“朱三太子”的身份,在兩年內籠絡了近兩萬人,所有追隨者對他的身份從未懷疑。後來,楊起隆稱帝,改元廣德,直接帶着衆人攻入清朝勳爵世家,聲勢浩大。最後被明珠、圖海合力鎮壓,楊起隆一路逃往陝西,身邊仍然有大批追隨者。楊起隆在清朝活躍了7年,直到康熙十九年,他在陝西鳳翔被捕時,他仍堅稱自己是“朱三太子”。後來清廷讓明朝皇宮的老嬤嬤來指認,這才知道他是冒充的。

原來,楊起隆的姑姑當年曾是宮中的侍女,在明末大亂時,帶走了皇子的印章和衣物。姑姑去世後,楊起隆覺得有利可圖,便詐稱是朱三太子。因此開啓了“轟轟烈烈”的事業。

雖然楊起隆是假的,但他徹底敲響了康熙的警鐘,因爲康熙知道,不找出真正的朱三太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還會出現更多的“楊起隆”。

因此,康熙三十八年,康熙在拜謁明孝陵的時候,向天下人宣佈尋找明朝皇室後裔,並且承諾用“三恪”之禮待之。康熙此舉,看似用心良苦,實則更像是騙局。

三、三次易其姓,輾轉苦飄零

康熙一直想抓朱三太子,真正的朱三太子在哪呢?這要重新開啓一個新故事。

康熙二十二年,蓬萊有個叫李力遠的讀書人,在一次宴會上遇到了一位姓張的書生。二人相見甚歡,張書生自稱是隔壁張員外家的西席(大戶人家爲孩子聘請的教書先生),李力遠不疑有他,見張書生言談風趣,學識淵博,便邀請他抽空到家裏做客,從此成爲好友。

好景不長,二人交往了半年時間,有一日,張書生忽然急匆匆來告辭,說妻兒生活困難,他在這裏做西席先生工資也不高,索性帶着妻兒回家另謀出路兒。李力遠聽完,表示理解,還十分慷慨地送了他不菲的路費。

在張書生離開蓬萊後,李力遠進京趕考,考中進士,從此十餘年,二人沒有聯繫。

過了13年,即丙子年(康熙三十五年),李力遠擔任饒陽縣令,忽然有一位姓張的朋友來訪,李力遠一看,原來是蓬萊認識的張書生,但因爲當時正值準噶爾叛亂,李力遠要爲朝廷籌措軍需,因此無暇和舊友談,只能算是匆匆一瞥。

又過了10年,到了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年),李力遠辭官回到蓬萊老家,張書生突然來訪。張書生說自己家鄉遭遇水災,因此前來投奔,懇求李力遠幫忙推薦一個學館來餬口。李力遠說:“正好我自己家的幾個孫子正是啓蒙的年齡,你不如留在我家中,權當是幫我忙了。”張書生大喜,因此留在李家,爲李力遠當了兩年的西席先生。

兩年後,即康熙四十七年,李力遠正和張書生下棋,突然一夥官兵衝入家中,二話不說就把二人五花大綁,押往省城受審。李力遠曾經當過縣令,實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事,他大呼冤枉。不曾想,從身後來了一位級別很高的將軍,將軍問李力遠:

“汝家塾師在南方姓王,山東姓張,汝不知乎?爾讀書爲官,當知理法,何窩藏朱某爲不軌事?”

意思是,你也是讀書做官的,熟讀律法,爲何窩藏朝廷要犯?你家的西席先生在南方姓王,在山東又姓張,你不知道嗎?

經過將軍的一番解釋,李力遠這才知道,他家裏的這位張書生,竟然另有身份。於是他便問身邊被捆起來的張書生:“你到底是何人?”

張書生見事已至此,隱瞞已經毫無意義,便和盤托出:

“吾乃先朝皇子朱慈煥,原封定王,事至今日,不得不說實情。”

朱慈炯隱姓埋名64年最後爲何會被抓?康熙又爲何食言? 第3張

李力遠聽完這句話,差點被嚇死,他知道,自己只要沾上這個人,怎麼都洗不清了。

四、75歲老翁,64年藏匿

朱慈煥生於崇禎年間,被抓當日,是康熙四十七年,此時的朱慈煥,已經75歲,垂垂老矣。

根據朱慈煥供述,李自成攻入京城後,他和哥哥們走散。

“崇禎末年,流賊圍京城,先皇將吾交王內官,匿民間。城破,王獻之闖賊,闖又交杜將軍。未幾,吳三桂與大兵殺敗流賊,各自奔逸,賊中有一毛將軍,攜吾至河南,棄馬買牛……”

當時,崇禎把朱慈煥交給了一名姓王的太監,王太監爲了邀功,把他交給了李自成。後來李自成兵敗,朱慈煥逃跑,遇到一位姓毛的將軍。毛將軍本是李自成陣營之人,得知朱慈煥的身份後,他帶着朱慈煥逃到河南,棄馬買牛,在河南隱姓埋名了一年多。

清軍入關後,加大了搜捕力度,毛將軍怕牽連自身,給朱慈煥留了一些銀子,便獨自逃跑了。朱慈煥當年只有13歲,他一路乞討,來到祖宗之地鳳陽,在鳳陽遇到明朝一位王御史。王御史見到朱慈煥,“執手悲泣,留於其家”,從此,朱慈煥改姓王,改名王士元,和王家的子弟一起讀書。大概過了五六年,王御史病故,王家長子不敢收留朱慈煥,便請他出門。朱慈煥當時已經是十八九歲,離開王家後,決定出家爲僧。

後遊浙,止一古剎,有餘姚人胡姓,亦宦裔,偶來寺,與我談經論文,大詫曰:“子才學如此,何爲流於空門?”乃延至其家,改易衣帽,勸蓄髮。

後來,朱慈煥雲遊到了浙江餘姚的一座寺廟,遇到一位姓胡的官員,他見朱慈煥才學淵博,一表人才,便勸他還俗,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他。不過,當時朱慈煥化名王士元,就連他妻子都不知道他是明朝的朱三太子。

所以,康熙年間多起“朱三太子”案,其實都和朱慈煥無關。

岳父去世後,餘姚一位叫張唸的老和尚以“朱三太子”的名義起義,朱慈煥大驚,怕朝廷順勢查到自己,這才向妻子和長子說明自己的身份,帶着全家躲到山東。這段時間,朱慈煥短暫的改姓胡,後來又改姓張。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和李力遠相識。

既然大家都不知道朱慈煥的身份,他又是如何暴露的呢?原來,在朱慈煥還俗之前,曾對一位廟裏的老和尚提及過自己的身世。後來老僧去世前,曾和自己的徒弟透露過,說朱三太子曾經在某寺廟裏爲僧。不曾想,他這位徒弟因爲犯事被朝廷抓獲,爲了將功贖罪,便將這條線索提供出來。由於朱慈煥兩次改姓,又遠走山東,官府雖然有線索,但前後卻花了20餘年,才找到朱慈煥本尊。此時的朱慈煥,從姓朱,改爲姓王,又短暫改姓胡,最後改姓張。他三易其姓,在民間藏匿了64年之久。若不是老僧嘴不嚴,他可能就此消失於史書之上。

朱慈煥被抓後,朝廷先後將近期以“朱三太子”名義謀反的多個頭目找來和他相互指認,他們都表示不認識朱慈煥。可見,朱慈煥雖然隱匿64年,的確沒有參與過“謀反”和“復國”。

五、行三恪之禮,何食言而肥?

面對審問,已過古稀之年的朱慈煥用悲愴的語氣說道:

況吾今年七十五歲,血氣已衰,鬚髮皆白,乃不反於三晉變亂之時,而反於清寧無事之日乎?且所謂謀反者,必佔據城池,積草屯糧,招軍買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於此乎?吾因年荒米貴,在山東教讀度日,居近通衢,密邇京師,尚敢有謀反之事乎?

朱慈炯隱姓埋名64年最後爲何會被抓?康熙又爲何食言? 第4張

朱慈煥的意思是說,我已經75歲了,哪有力氣謀反。要謀反,也需要佔領城池,囤積糧草,我家中無米,居無定所,哪一點符合造反的條件?

主審官被反駁得啞口無言。最後只得一路押往北京,等待康熙決定。哪知此人還沒到京城,康熙便下令處決朱慈煥。用康熙的話說:

朱某雖無謀反之事,未嘗無謀反之心,應擬大辟以息亂階。

康熙的意思是說:這個老頭雖然沒有參與謀反,但難免他有謀反之心,立即誅殺,以正視聽。

俗話說,殺人誅心,當沒有證據的時候,就要用誅心的手段了。這是上位者常用的伎倆,康熙也不能免俗。

而那個和朱慈煥交好的李力遠,因爲確實不知道朱慈煥的身份,康熙下了特旨,留他一條命,把他全家都發配三千里。

特別需要說明的是,朱慈煥被抓後,家中有一妻二子三女一媳,《清稗類鈔》雲:

聞事發被捕,皆投繯,六命俱盡。

六口人聽聞朱慈煥身份暴露後,全部自殺,以免受辱。這也算延續了朱門的血性。

九年前,康熙在明孝陵親自說出,如果找到明朝皇室後裔,要以“三恪”之禮待之,如今,朱三太子本尊出現,康熙急忙殺之而後快,似乎忘記了九年前自己說過的話。

巍巍天子,拉攏人心是一回事,爲皇權掃滅一切威脅又是一回事。雖然康熙是一位有作爲的帝王,但在江山和種族面前,寧肯被天下人謾罵,也要食言而肥。

難怪孟森先生曾評價康熙:

曹馬世稱篡竊之亂,猶能容前代之君如此。聖祖不能容明裔,亦胸中自由種族之見,唯恐人望之有歸!

意思是說,曹丕和司馬炎都被世人稱爲謀朝篡位的罪人,但漢獻帝和曹奐都能在他們手中得以存活。康熙自詡是聖明君主,但他不能容忍已經75歲的朱三太子。這不僅是康熙胸中有種族偏見,更顯示出他的心虛。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