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盤點:三國裏那些文武兼備的武將有多少人?

盤點:三國裏那些文武兼備的武將有多少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孫子兵法 計篇》曰:“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說的是,爲將領應具備的能力。且把呂蒙、張遼、趙雲的戰鬥履歷做一對比,看看誰的綜合能力更勝一籌吧。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先說,呂蒙。

呂蒙出身行陣,後在東吳,官至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可見其綜合實力非同一般。

十五六歲時,爲擺脫貧賤,避着母親於姐夫鄧當軍中攻戰。後爲小將,以“鎧甲砸地”,每戰有功,受到孫權的賞識和拔擢。

演義中寫道:呂蒙見了,跳下小船,自舉櫓棹,直入船隊,放火燒船。陳就急待上岸,~蒙捨命趕到跟前,當胸一刀砍翻。

呂蒙的此番一手劃櫓,一手搏殺的勇勢,也就是素有“虎癡”之稱的許褚纔有。在吳主孫權的眼裏,呂蒙就是他的“一鶚”。

呂蒙擔任廬江太守不久,廬陵發生叛亂。東吳的許多將領都不能平息,孫權說:“鷙鳥一百,不如一鶚。”就命令呂蒙率兵討伐。《三國志 呂蒙》記載:“蒙至,誅其首惡,餘皆釋放,復爲平民。”

其實,呂蒙不光水戰一流,陸戰也很精通。多年來,他轉戰江西和武漢一帶,戰功頗多,僅《三國志》記載的“大勝”就有十多次,打的小勝仗不計其數。

盤點:三國裏那些文武兼備的武將有多少人?

呂蒙還在數次大戰抗擊曹操與同蜀漢爭奪荊州的戰鬥中,表現出了過人的謀略。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五月,呂蒙建議孫權襲取了皖城,讓曹操感到了東吳威脅,使東吳由周瑜去世後的戰略守勢逐步進入了攻勢防禦。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呂蒙白衣渡江襲取公安,伏殺關羽。這一年秋,呂蒙又逼退守襄陽的曹仁、徐晃,他比關羽強。使東吳奪取了全荊州,雄據整個長江防線。

可以說整個荊州是呂蒙籌劃得之,他比魯肅強。從攻城掠地來說,呂蒙的軍事才能僅次於周瑜。

後來孫權與陸遜論及周瑜、魯肅和呂蒙時說:“(呂蒙)策略奇至,可以次於公瑾(周瑜),但言議英發不及之耳。圖取關羽,勝於子敬(魯肅)”。

二、再說,張遼。

在《三國志 張遼傳》五虎大將傳中,張遼排名第一,其驍勇善戰流芳百世。

關羽曾對張飛說:“此人(張遼)武藝不在你我之下。”在演義中,張遼一生無敗績。且看演義六十八回與淩統的單挑。

淩統領命,引着三千人馬,離濡須塢。塵頭起處,曹兵早到。先鋒張遼與淩統交鋒,鬥五十合,不分勝負。孫權恐淩統有失,令呂蒙接應回營。

淩統作戰,咋不讓呂蒙上?可見呂蒙一對一對戰不如張遼。關羽所言不虛。

更難能可貴的是,張遼具備獨擋一面的能力。曹操派他鎮守合肥,張遼盡職盡責,與吳軍屢次交鋒未曾吃虧,使得東吳至亡不曾跨過合肥半步。張遼成了曹魏的東南屏障。

《三國志》記載,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陣,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衆不知所爲,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

要知道,孫權可也是縛虎的人,張遼身先士卒,“殺數十人,斬二將”,嚇得孫權不敢動彈。

孫權這次調集了10萬人馬,帶來了吳軍包括呂蒙、甘寧、淩統等所有能打之士。而張遼手裏只有7000人。面對東吳強敵,張遼根據曹操的安排,敢於主動出擊,戰場應變能力強,以不足十分之一的力量,打得孫權大敗而歸。

多少年後,張遼病重體衰。孫權勸誡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魏文帝曹丕曾說過:“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

三、再說,趙雲。

趙雲是三國裏的“常勝將軍”,曹操眼裏的“真虎將”。一九五八年,毛澤東都提及“一呂二趙三典韋”的看法。

趙雲的確是以一當十的勇將。有長阪救主的戰例。且看演義中趙雲的這一成名作。

這一場,趙雲懷抱後主,直透重圍,砍到大旗兩面,奪槊三條;前後槍刺劍砍,殺死曹營名將五十餘員。

趙雲的戰鬥能力,是無如倫比的。見諸於史料,趙雲的事能力實在是平常,所以無法得到劉備的重用。但漢水一戰,策應老將黃忠,其勇卻毫不遜色。

忠過期不還,雲將數十騎輕行出圍,迎視忠等。值曹公揚兵大出,云爲公前鋒所擊,方戰,其大衆至,勢逼,遂前突其陣,且戰且退。公軍敗,已複合,雲陷敵,還趣圍。

而就在此戰中,趙雲以“空營計”青史留名。即體現了趙雲的戰場應變能力,也體現了趙雲的智謀。

公追至圍,此時沔陽長張翼在雲圍,翼欲閉門拒守,而云入營,更大開門,偃旗息鼓。公疑雲有伏兵,引去。雲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後射公軍,公軍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

注意,此處的“公”是指曹操哦。這一戰後,劉備贊曰:“子龍一身都是膽也。”封趙雲爲虎威將軍。

閒將西話:爲將領,帥很重要。多謀善斷,還要勇敢堅定。若論起綜合能力,呂蒙和張遼不分伯仲,斬關奪隘是呂蒙的強項,而坐鎮一放非張遼不可。趙雲在與三人對比中,其綜合能力,要稍遜風騷。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