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唐睿宗李旦爲什麼要提前禪位?真相是什麼

唐睿宗李旦爲什麼要提前禪位?真相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每當一提起唐睿宗李旦總會想起電視裏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唐景雲三年(公元712年)七月,唐睿宗李旦突然下詔,將皇位傳給太子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這位唐朝的第六位皇帝,僅僅坐了三年的皇位,就匆匆將皇帝的寶座讓了出來。

《資治通鑑》將這一場景描寫得非常溫馨感人:太子李隆基得知皇上打算將皇位提前傳給自己時,急急忙忙進宮覲見,跪在父親面前淚流滿面,情真意切地說,“我僅僅立了一丁點的功勞,卻因此被立了皇位的繼承人,當太子都擔心自己做不好,怎麼有能力做皇上呢?請父皇收回成命!” 睿宗李旦則更是情深意長,“大唐的社稷、祖宗的江山,能夠保全和延續,我能夠再次登上皇位,都是你的功勞。我如何今將皇位禪讓給你,有什麼可懷疑的呢?”李隆基長跪不起,拒不受命。李旦繼續溫情脈脈地勸說道,“你是一個孝子,父親心裏明白,爲什麼一定要站在我的靈柩前繼承皇位呢?”見父親心意已決,太子李隆基流着眼淚出了宮。多麼感人的一幕啊!事實果真如此嗎?唐睿宗提前禪讓皇位,到底是心甘情願還是情非得已呢?

唐睿宗李旦爲什麼要提前禪位?真相是什麼

皇帝與太子,歷來就關係微妙。一個是皇帝,一個未來的皇帝,一個擔心自己還沒死,繼承人就會提前搶位子,另一個則擔心煮熟的鴨子什麼就莫名其妙地飛了。唐睿宗李旦與後來的唐玄宗李隆基,這對皇帝與太子的關係則更加微妙。這皇位是太子李隆基發動政變,從他人手中奪來的,皇上李旦算是坐享其成。根據當時的形勢,唐睿宗李旦如果可以安安心心做幾年過渡的太平天子,然後平平安安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則是皆大歡喜。但是,心性淡泊、性格軟弱的唐睿宗李旦,會真心這麼想嗎?

景雲元年(公元710年),唐睿宗李旦登上皇位後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冊立皇太子。李旦共爲五個成年的兒子,李隆基排在第三。按照常理,皇太子的位置是嫡長子李成器的。但由於皇三子李隆基的特殊功績,李旦在這個問題上,遲疑不決。身爲嫡長子的宋王李成器,面對太子之位時,再三辭讓,連續幾日在睿宗面前痛哭流淚,堅決要求自己不願做太子。以劉幽求爲代表的唐隆政變功臣派,也堅決請求立平王李隆基爲太子。在這樣的情況下,李旦才下詔立李隆基爲皇太子。從整個事件的決策過程,就很能發現李旦的真實意圖。他從內心來講,是不希望讓能力強、威望高的李隆基成爲皇太子的,只是李成器一再辭讓,劉幽求等功臣派代表又態度堅決,李旦只能不得已而爲之。

唐睿宗李旦爲什麼要提前禪位?真相是什麼 第2張

李隆基成爲皇太子之後,其在朝中的實力無疑會進一步提升,皇帝李旦如果再想公開打壓,難度會增加很多。李隆基除了太子的身份,還是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既是宰相也是禁軍統領。唐朝當時的宮中禁衛力量是左右羽林軍,其中戰鬥力最強、離皇帝最近的衛隊,則是“萬騎衛”。這支精銳部隊的各級軍官,在“唐隆政變”中與李隆基並肩戰鬥,結下了深厚的情誼。更重要的是政變成功之後,羽林軍中韋氏的親信被全部斬殺,換上的都是李隆基的嫡系,這支部隊已經完全掌握在李隆基的手中。在軍事政變頻繁的唐朝,誰掌握了禁軍,誰就掌握了最終的話語權。

還有一個更讓李旦憂心的是,朝中的一大批忠心於李唐皇室的純臣、諍臣,如宋璟、姚崇等人,都堅定地支持李隆基。這些人不屬於任何派別,沒有個人的政治圖謀,能力強、威信高,而且還不是幾個人,而是一個羣體,代表的是整個朝廷的民意人心,是身爲皇帝的李旦必須依靠的力量,也是無法打壓的力量。所以,李旦在回過神來之後,在他的心裏已經非常清楚了,太子李隆基的地位已經無法撼動了,他要做的,就是努力維護各方力量的平衡,保障自身的安全。所以,朝廷中的軍國大事,都要派宰相事先與太子商議,李隆基認可的才決定實施。

但,隨着另一個人的心態變化和私慾膨脹,讓李旦這種小心翼翼的局面維持,舉步維艱。這個人就是李旦的親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女兒,爲人沉着機敏,很有權變謀略,頗有幾分武則天的風采。在神龍政變和唐隆政變兩次事關李唐皇室前途命運的重大關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是有大功於李唐皇室。唐中宗李顯繼位時,加封太平公主爲鎮國太平公主,唐睿宗李旦繼位,更是對太平公主寵信有加,經常與她商討軍國事,朝廷許多重大決策事項,都要事前徵詢她的意見。

唐睿宗李旦爲什麼要提前禪位?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同時,太平公主充分利用皇帝對自己的信任,積極插手朝中事務,經營朝中勢力。太平公主想做的事,李旦沒有不答應的,自宰相以下官員任命,都是她一句話就決定了,由她推薦而平步青雲擔任要職的人數不勝其數。因此,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勢力,甚至朝中的宰相有一半以上都是太平公主的人。

更爲嚴重的是,太平公主不再安心做一個權勢熏天的公主,而是積極在運作謀求拿下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推舉一位軟弱容易控制的人當太子,將來繼承皇位,更加方便自己專權干政,甚至覬覦帝位。如此一來,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的矛盾日益尖銳和公開化,已經到達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李旦本來就性格軟弱,沒有決斷大事的魄力和手段。因此,深受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矛盾的困擾。剛剛繼位時,利用自己皇帝的身份,努力地穩定朝廷局面,竭盡全力地平衡中太子與公主之間的勢力。三年之後,到景雲三年(公元712年)時,李旦越來越感覺,這種平衡已經無法維持下去。太平公主是他唯一在世的妹妹,而且爲他登基上位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實在是不忍心對她痛下殺手。而太子李隆基,由於在唐隆政變中的突出貢獻,以及本身的足智多謀,其執政的班底已經形成,實力強大,李旦已經沒有能力撼動其太子之位了。站在爲李唐皇室責任的角度,李旦也深信大唐帝國的未來,一定屬於自己的兒子李隆基,李隆基也一定有能力將祖宗留下的江山社稷推向新的輝煌。因此,到後期,保障李隆基太子之位的安全,也成了李旦的政治底線。

更讓李旦憂心重重的是,他擔心太子與太平公主的矛盾無法調和時,最終有一方會以軍事政變的形式來解決問題,到那時自己的安全也難以保障。大唐從“神龍政變”以來的短短十餘年間,已經連續發生了三次軍事政變了,李旦絕不願看到親人之間的流血殺戮在自己的眼前再次發生。

唐睿宗李旦爲什麼要提前禪位?真相是什麼 第4張

在這樣艱難複雜的心理狀態下,唐睿宗李旦選擇於景雲三年(公元712年)七月二十五日,突然下詔,將皇位提前傳給太子李隆基,自己退位爲太上皇。但是,爲了保證自己與妹妹太平公主的安全,朝廷三品以上官員的任命,以及一切重大刑獄有關的政務,仍由太上皇一手決斷。也就是說,關鍵重要人物的升遷,以及關定人員生死的事情,仍然是自己說了算,雖然退位但最核心最關鍵的東西仍然緊緊抓在自己手中。

李旦希望通過自己的讓位,讓大唐帝國形成以兒子李隆基爲中心的領導班子,以合法的形勢保證了兒子的安全和帝國的未來。同時,也是希望以自己的退位,來告誡妹妹太平公主,在干政弄權的道路上要有所收手,退而求其次來保證自身的安全,也像自己一樣,做一個清心寡慾的富貴公主,自己也會盡其所能,保障她的人生安全。

但是,李旦的美好願望,最終卻因爲太平公主的不收手而沒有實現。公元713年七月三日,李隆基再次以鐵血的手段,帶領禁軍將太平公主的死黨一網打盡,之後賜予太平公主三尺白綾。權傾一時的太平公主,被賜死謝幕!大唐帝國,正式進入了屬於唐玄宗李隆基的時代,一個萬衆矚目的盛世即將開啓。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