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雍正十三年不出皇宮一步,是因爲太勤政了嗎?

雍正十三年不出皇宮一步,是因爲太勤政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康熙和乾隆,是清朝歷史上最爲傑出的兩個帝王。他們在位期間,清朝一步步登上全盛時期,國力強盛,萬民樂業,無論治理國家還是對外戰爭,康熙與乾隆都頗多建樹,功業煌煌,堪稱古代歷史上的兩座高峯,即使與古代的聖主明君相比,也並不遜色多少。

然而,夾在康熙與乾隆中間的雍正皇帝,相比之下就要黯淡許多。康熙與乾隆就好比光芒萬丈的兩顆巨星,雍正幾乎完全被淹沒在巨星之下的陰影中。他在歷史上的真實地位與貢獻,幾乎少有人關注。恰恰相反,圍繞雍正的,都是一些充滿詭異與神祕色彩的野史逸聞,什麼篡改遺詔,什麼“血滴子”,什麼被女俠呂四娘刺殺等等,使得他成爲清朝一個標準的話題人物和爭議人物。

雍正十三年不出皇宮一步,是因爲太勤政了嗎?

雍正之所以引起後世如此大的爭議,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爲人行事喜歡特立獨行,與衆不同。清朝皇帝起家於關外遼東的女真人,入關之前一直以漁獵遊牧爲生,有着天生的好動不好靜的“基因”。明朝的皇帝,絕大部分人都喜歡待在皇宮裏,輕易不出門。而清朝皇帝則不然,熱衷於走出皇宮,到四面八方巡遊。

論起清朝皇帝的出行,可謂名目繁多,花樣百出。他們外出的活動範圍主要包括以下幾條路徑,一是“東巡”,到關外清朝崛起之地,拜謁盛京祖陵。二是“西巡”,到五臺山拜佛燒香。三是“南巡”,渡江南下到江南錦繡繁華之地視察遊玩。四是避暑,每年夏天到承德避暑山莊消夏。五是“行圍”,每年秋季到木蘭圍場舉行大規模圍獵活動,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雍正之父康熙,雍正之子乾隆,都是標準的戶外愛好者,康熙五次西巡五臺山,六下江南,乾隆則六上五臺山,六下江南。唯獨夾在中間的雍正,在位十三年,十三年不出皇宮一步,在紫禁城完整度過了他的皇帝生涯。

關於雍正不出宮的原因,網上有很多說法,有的說他怕有人趁機造反,有的說他是日理萬機太忙了。其實這些都沒有說道點子上,雍正不出宮的真實原因是兩個字,看了後讓人對他頓生好感。

《清世宗實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雍正八年,山東曲阜孔廟重修工程竣工。按照慣例,皇帝應該親臨現場,拜謁“大成至聖先師”孔聖人。但雍正再三思忖,覺得自己不便出面,但不去又不好,顯得對孔聖人不夠尊敬,於是就派遣皇五子弘晝代替他前去主持典禮。

弘晝動身之前,雍正多次下達上諭,對弘晝和隨行官員提出明確要求:“此次皇子等往來經過地方,凡一切應用車馬口糧食物芻牧等項,俱系遣官動用錢糧備辦,絲毫不取給於地方”,出行一切費用都由朝廷掏腰包,一分一釐不準向地方百姓攤派。

雍正還要求,“如地方官吏有借名科派、擾及民間,及隨從人員藉端需索、騷擾地方者,從重治罪!”儘管皇五子弘晝和隨行官員們紛紛表態絕不敢騷擾地方百姓,雍正還是不放心。

雍正十三年不出皇宮一步,是因爲太勤政了嗎? 第2張

弘晝一行出發後,雍正又安排兩個御史隨後跟進,“滿漢御史各一員,隨往稽查。有不遵諭上諭,或隨從人員、生事滋擾,或地方官員苛派累民者,著該御史即行稽參”,讓兩個御史明察暗訪,發現騷擾百姓者立即上奏。在雍正安排下,弘晝一行圓滿完成這次使命,雍正才鬆了一口氣。

由此可以看出,雍正不出宮,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擔心這2個字:“擾民”。雍正深知,皇帝一旦出巡,千乘萬騎,扈從如雲,隨行隊伍人員動輒數千上萬,車馬成百上千,必定會給沿途百姓造成一項沉重負擔。出巡隊伍的衣食住行、招待費用、後勤糧秣、修橋鋪路的勞役,只怕最後都會落到老百姓頭上,甚至會給貪官污吏留下藉機貪墨、勒索百姓的機會口實。這樣愛護百姓的皇帝,確實讓人對他頓生好感。

縱觀雍正一生,對待爲非作歹的朝廷大臣下手極狠,對待百姓卻愛民如子,他推行的攤丁入畝、官紳百姓一體當差一體納糧、解救“賤民”等舉動,都鮮明體現出關愛百姓這一點,因此避免“擾民”的考慮,應當是雍正不出宮的最爲合理的解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