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元璋爲什麼要殺掉進獻的蘇坦妹?他是什麼用意

朱元璋爲什麼要殺掉進獻的蘇坦妹?他是什麼用意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朱元璋爲什麼要殺掉進獻的蘇坦妹,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元末明初英雄輩出,這種小事件小人物不會有人着重筆墨記錄,況且依據現有文史資料對比發現,99%的內容都是經過填充“優化”的,目的就是抹黑老朱唄,炮轟功德樓都能編出來,這故事也就不算個啥了。

藉着這題,幫老朱洗一洗。

據說,元末明初時期江浙一帶有個文化界的“海天盛筵”,文人們的高端詩會“蘭溪會”,用現在的話說,蘭溪會爲不同地域人士的文化交流與進步做出了突出的貢獻,他們談論的內容並不固定,從侃大山到吟詩作對以文會友都不被限制,到了兵荒馬亂的年月,話題自然就偏向於國事和時局的討論。

朱元璋爲什麼要殺掉進獻的蘇坦妹?他是什麼用意

誰是發起人呢?本人的主人公蘇坦妹和楚方玉,當時被合稱爲“江南蘇楚”,文化界的女性標杆式人物,男同學有誰呢?大名鼎鼎的劉基也就是被傳成半人半仙的劉伯溫、老朱欽點“開國第一文臣”,學者稱之爲“太史公”的宋濂、同是御史中丞待遇比劉伯溫還好的章溢、本該官運亨通卻不幸死於叛亂的葉琛。

劇情很簡單,老朱剛拿下婺州城,張貼了安民告示,當時的文盲率我往低說也都得90%,尋常百姓看不懂,蘇坦妹正好路過就爲百姓講解告示內容。

老朱的侄子朱文正恰巧巡街看到這幅場景,或者說他注意的不是場景,而是蘇坦妹這個人,朱文正完全被她的美貌所折服,馬上找個由頭就把蘇坦妹抓了,並轉手孝敬給了老朱,見到蘇坦妹的美貌,老朱也被驚呆了,誇讚蘇坦妹的美貌可以打動任何一個鐵石心腸的男子,老朱除外哈,老朱的心已經百鍊成鋼了,殺剮存留從不猶豫。

這是壞在誰身上了呢?胡德濟,胡大海的兒子,當初他和朱文正一同巡街,見識過蘇坦妹的美貌,蘇坦妹被送給老朱,胡德濟邪火難消直接搶了青樓女子回家逍遙,他又不缺錢,幹嘛要搶呢,真不知道怎麼想的,反正這事老朱知道了。

老朱對軍紀比較重視,要將胡德濟正法,胡德濟說了,你侄子朱文正還說送你美女呢,這怎麼算?抗辯無效,老朱可不管那套,直接把胡德濟和一衆青樓女子都殺了。

看來才情高的人,腦子也未必好使,智商感人的蘇坦妹閃亮登場。

朱元璋爲什麼要殺掉進獻的蘇坦妹?他是什麼用意 第2張

你就直接說---我是被朱文正搶來的,我又打不過他,送到你府上我跑又跑不掉,你要我怎樣,這是強搶民女知道不。

可蘇坦妹是怎麼做的呢?

一通冷笑---冷笑五分鐘以後蘇坦妹對老朱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你這個樣子做事能得天下麼?!

一通臭罵---“原以爲你軍紀嚴明,沒想到也是個土匪。”

一通臭美---“美麗你都害怕,美麗是罪過麼?”

再有我就不說了,意義不大,這種事現實中會發生麼?肯定不會。

朱文正根本沒有通敵,也不是所謂的鬱鬱而終,他是被老朱親手用鐵鞭打死的,原因就是朱文正怒懟老朱,極其看重親情的老朱對自己親侄子都這樣,何況一個不沾親帶故的女子,敢罵一句就碎剮了。

朱元璋爲什麼要殺掉進獻的蘇坦妹?他是什麼用意 第3張

當初貼出的佈告不僅是安民,還是要徵召“浙東四先生”,鼎鼎大名的劉伯溫聽了這是就拒不奉“詔”了,老朱爲了拉攏人才所以寫下罪己詔,於是劉伯溫就美滋滋的加入老朱陣營了,這也與史實不符。

其實史料只有一句話而已,“劇情”出自《國初事蹟》,作者劉辰,這人是否靠譜呢?

劉辰官至江西布政司參政,大明官方《太祖實錄》的編纂人之一。

多謀善斷,李文忠的幕僚,成功阻止了李文忠內鬥,這事雖然李文忠佔理,但對袍澤發兵動武肯定是不妥的,畢竟對方不是造反,只是濫用民力而已。

做官清正廉明,兩袖清風,愛護百姓,善於變通,從史料上來看,這人有才能,有修史的官方資歷,人品高潔,所以他的筆記有相當高的可信性。

劉辰的《國初事蹟》記錄:老朱打下婺州,朱文正獻給老朱一個女人,二十歲上下,還能作詩,老朱說,我這般逐鹿天下人物,怎麼會看重、貪戀女色呢?最終女人被殺,老朱表姿態的意思就是,今後官員們要斷除這種“孝敬”。

其中並沒有寫這個女人是誰,只說20歲,能作詩而已。

朱元璋爲什麼要殺掉進獻的蘇坦妹?他是什麼用意 第4張

如果這是真事,以蘇坦妹的名氣,同是婺州人的劉辰又怎麼會不知道,怎麼會不記錄呢?

中國人口衆多,這對文化分類研究來說自然是好事,事無鉅細都有人做成專項,資料可說一應俱全。

事發地蘭溪,現建有蘭溪文化館,民間傳說研究者童曦軍先生聽了這個故事以後當時就笑了,不可能,原因很簡單,就是傳說中都沒有什麼蘇坦妹的存在,就更不用提歷史了。

這故事描述的太詳細了,一舉一動一句不落的記述下來,蘇坦妹是什麼人物能獲得如此超國民待遇。

所以這只是影視作品中的一個段子而已,現實歷史中根本沒有發生過這件事。

諸多答案中,竟然有那麼多人在做歷史總結······還有人說出自《明史·劉基傳》······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