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清朝名將楊遇春,他一生經歷上百場戰役,爲何沒有負傷?

清朝名將楊遇春,他一生經歷上百場戰役,爲何沒有負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楊遇春身上爲何沒有傷痕,以上問題小編將在下文爲大家一一揭曉。

古時候打仗和現在不同,由於科學技術還未得到發展,根本就沒有現代戰爭中的槍、炮等熱武器。那個時期,都是以砍刀、長矛爲主要作戰工具,基本都是近距離貼身肉搏戰,中遠距離的武器也就只有箭和弩弓等。

正是因爲這種情況,古時候將士們進行一場戰爭,人員的損耗要遠遠大於今天。現代戰爭中,可能狂轟濫炸之後無一人傷亡,但在古時候,雙方仇敵都已經到了面前,那麼結果就只有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古代戰爭中,將士們身上掛彩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清朝名將楊遇春,他一生經歷上百場戰役,爲何沒有負傷?

不只是士兵,很多將軍也都是如此。

以威震四方的唐朝開國大將秦瓊爲例,他年老之後就一直體弱多病,這在武將之中是非常罕見的。而他自己對此的解釋則是因爲年輕的時候打仗太過勇猛,前後身經兩百多場戰役,總是身先士卒,所以經常身受重傷,從身體中流出的血都能裝得下數斛,身體其實早就不堪重負,因此纔會像今天這副模樣。

同樣的還有宋朝大將秦翰。他與秦瓊相同,一生征戰沙場數十年,身體所受的傷,被正史記載的就已經有四十九次之多。

以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發現,在古代戰場之上,越是驍勇善戰、勇猛無敵的將士,身上所負的傷就越多,甚至有很多大將在殺敵興起之時,還會赤膊上陣,繼續衝鋒陷陣,所受的傷,自然會更多。

而那些膽小鼠輩,不敢衝鋒陷陣的,上場殺敵首先以保住自己性命爲主的人,由於本身就沒怎麼與敵人拼殺過,自然就很少會負傷了。

所以,戰將身上因負傷而留下的傷疤,完全可以當作軍功章,用以代表戰將是否足夠英勇,以及作戰能力如何。

這雖然可以看作是定律,但是,凡事都有例外。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無奇不有,還真就有一位立下赫赫戰功的大將,上陣身先士卒殺敵幾十年,身體卻沒有留下一道疤痕。

他就是清朝年間的虎將、陝甘地區的總督楊遇春。

一看到"遇春"二字,很多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明朝的開國大將,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臣常遇春。的確,常遇春的威名直到今天也是如雷貫耳,當年朱元璋能夠奪得天下,與常遇春做出的貢獻密不可分。

清朝名將楊遇春,他一生經歷上百場戰役,爲何沒有負傷? 第2張

不過,這個楊遇春雖然並沒有常遇春知名,但在領兵作戰方面的能力並不輸給常遇春,只能說是生不逢時,沒有常遇春那個年代的機遇。

楊遇春原是四川普通人家一員,自小就學習武藝,長大後走上了考取武舉的道路。這武舉,是當年武則天一統天下時創立的,因爲給了更多民間人才機遇,而被後世保留了下來。而楊遇春,就是受益於武舉的一位武學家。

楊遇春通過武舉,一舉奪得功名,進入中央軍隊效力,開始了爲期五十八年的軍旅生活,直到七十七歲高齡因病去世,把一輩子都奉獻在了軍隊裏。

而在這五十八年的軍旅生活中,楊遇春打了數百場大大小小的戰役,且每次都是身先士卒的衝進敵軍隊伍中斬殺敵人,卻不曾受過一次傷。

按理來說,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因爲無論一個人的武藝多高強,面對成百上千的敵人時,他都無法做到完全防禦,身上負傷是在所難免的事。但是,楊遇春就是做到了。

而且,楊遇春也不是像李淵那種坐鎮後方,讓手下士兵上陣殺敵的人。他也沒有什麼背後靠山,這麼多年,楊遇春就是靠着自己衝鋒陷陣,一步一步從底層官員爬到總督,是靠着自己的刀槍拼出來的。

楊遇春能夠在冷兵器刀劍相爭的年代,不負一點傷,的確讓人感到匪夷所思,就連皇帝都忍不住問及此事,還連連誇讚他。

口說無憑,有史書記載爲證據,可以佐證楊遇春是一個從不退縮在手下身後的將領。

清朝名將楊遇春,他一生經歷上百場戰役,爲何沒有負傷? 第3張

《清史稿》中有很多關於楊遇春的戰役記錄,以其中一場戰役爲例。

李文成造反事件,就是由楊遇春前往平定的。不過在楊遇春帶領小隊偵查敵情的時候,被李文成的千人部隊埋伏,場面一度非常危急。

但楊遇春並沒有投降,而是帶領僅有八十人的小隊與敵軍廝殺,結果卻是楊遇春的小隊僅死傷兩人,而李文成的千人部隊命隕兩百多。

原本已經撤退的楊遇春部隊因爲少了兩人,又折返回去將他們的屍體搶了出來,才繼續撤退。

楊遇春的祕訣就在於此,他非常愛惜士兵,待他們如手足,換來的是士兵們的拼死保護,所以纔會經歷上百場戰役而不負傷。

總結成一句話:馭下有恩,得其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