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衛鞅是怎麼唆使魏瑩稱王的?揭祕背後真相

衛鞅是怎麼唆使魏瑩稱王的?揭祕背後真相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衛鞅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俠之大者,爲國爲民。這是用來形容一些人,對於自己的需要保衛的國家,使出各種手段來拯救、保護。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是對於俠客的最高褒獎。但是這一條卻有點不符合戰國時期的諸侯國,因爲這個時候的人才都是自由遷徙,比如秦國的大功臣商鞅,本是衛國人,後來在魏國學習成長,但是最後卻讓魏國吃了很多苦頭。從秦國的角度來看,商鞅就是秦國的“俠之大者”,但是從其他的角度來看,還是有點腹黑的成分在裏面,只不過這樣的事情在戰國稀鬆平常,也被稱之爲謀略吧。

衛鞅是怎麼唆使魏瑩稱王的?揭祕背後真相

秦國在秦孝公時期,勵精圖治,爲了招攬中原的人才,秦孝公不惜開出了能夠開出的最優厚條件:裂土封國。在這樣的背景下,衛鞅來到秦國,成爲秦國的改革者,強力推行法令,依然治國,從嚴治國,鼓勵耕戰,一步一步的打造理想中的秦國。當然這樣的情況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而衛鞅也真實的做到了這一點,讓秦國展現出了不同以往的實力

衛鞅是怎麼唆使魏瑩稱王的?揭祕背後真相 第2張

魏國東征,秦國也變法了好一陣,趁着魏國西部空虛,佔領了大片領土,但是當魏國緩過神來,秦國依然不是大魏國的對手,被龐涓打得滿地找牙。秦魏停戰之後,秦魏邊境還是摩擦不斷,這個時候,還沒有稱王的魏瑩發怒了:你一個小小的秦國,我不打你,你還老是找我麻煩,活得不耐煩了吧!於是魏國集合了宋、衛、魯、韓四國征討秦國,爭取畢其功於一役,解決掉秦國這個麻煩。

秦孝公一聽,頓時就慌了,秦國實力增長了是不假,但是魏國畢竟是長期的戰國霸主,單單一個龐涓就能讓秦國傷筋動骨,現在加上其他幾國,這簡直就是秦國的滅頂之災。怎麼辦,必須想辦法,而首先要商量的人,就是自己的變法大臣衛鞅。衛鞅一聽,向秦孝公說:派我去魏國吧,我有辦法停止這場戰爭。秦孝公半信半疑,只能派衛鞅出使魏國。其實衛鞅的策略很簡單,就是慫恿魏瑩稱王,那麼一旦成功,齊國楚國還有其他諸侯就都會把矛頭對向魏國,秦國的危機也就解了。

衛鞅來到魏都,先是好好的誇獎了一番魏瑩:“大王之功大矣,令行於天下矣。今大王之所從十二諸侯,非宋、衛也,則鄒、魯、陳、蔡,此固大王之所以鞭箠使也,不足以王天下。大王不若北取燕,東伐齊,則趙必從矣;西取秦,南伐楚,則韓必從矣。大王有伐齊、楚心,而從天下之志,則王業見矣。大王不如先行王服,然後圖齊、楚。”一番話下來,把魏瑩誇的舒舒服服的,其中意思就一個:您要是不稱王,天理不容啊!

魏瑩本來就是一個喜歡聽好話的人,這一番誇獎下來,讓魏瑩自己都覺得要是不稱王簡直都對不起大魏國這樣的稱號,對不起自己的列祖列宗!於是魏瑩立即停止了對秦國的進攻,開始建造宮殿,準備禮儀用品去了,秦國這才逃過一劫。幾個月後,魏瑩自稱夏王,要求其他的諸侯前來參加觀禮。衛國、魯國、宋國等小國畏懼魏國的強大,紛紛前來參與觀禮,但是作爲戰國大國的齊國、楚國卻送來了敵對的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