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朱儁:東漢末年名將,揭祕其生平經歷

朱儁:東漢末年名將,揭祕其生平經歷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儁的故事大家喜歡嗎?今天小編就爲大家詳細解讀一下~

朱儁,跟皇甫嵩一樣,都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將領,也是當時劉漢天下僅剩僅有的幾個忠臣良將中的兩個,以至《後漢書》中不得不把這兩人合爲一篇列傳,第七十一卷,列傳六十一。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卷五》中,朱儁位列其中。甚至在《資治通鑑》、《續後漢書》也有記載朱儁的事蹟。朱儁曾以刺史身份平定交趾叛亂後,卻入朝爲官,被任命爲諫議大夫。諫議大夫專掌議論,大多由郡守級以上官員遷轉而來,爲散官,作爲任官的過渡,亦是安排閒散、無用之官,其品秩只是高於議郎,卻低於太中大夫。而朱儁本是州刺史,可比郡守級高很多,打贏勝仗後,卻被朝延調回京師降職使用,當個散官。

早在圍剿黃巾軍動亂之時,初出茅廬不久的劉備就一直跟在朱儁身邊,參與平定了多地的黃巾叛亂。而在征討趙弘、韓忠、孫仲黃巾餘黨,圍攻宛城時,韓忠使人出城投降,朱儁不允許韓忠投降而劉備卻認爲應該接受投降。在兩人意見不統一的情況下,朱儁和劉備就有一段經典的對話,這段話可以看出朱儁簡直是政治白癡,不諳人事,由裏到外只知道帶兵打仗,爲君爲國征戰沙場,開疆闢土。

兩人這段談話在《三國演義》有很詳細地記載,即劉備說了兩句話,全是建議性的言語。而朱儁只說了一句話,是對劉備第一句話的反駁(最後實施時,朱儁卻採用劉備的建議)。

朱儁:東漢末年名將,揭祕其生平經歷

劉備的原話是“昔高祖之得天下,蓋爲能招降納順;公何拒韓忠耶?”和“不容寇降是矣。今四面圍如鐵桶,賊乞降不得,必然死戰。萬人一心,尚不可當,況城中有數萬死命之人乎?不若撤去東南,獨攻西北。賊必棄城而走,無心戀戰,可即擒也。”

而朱儁反駁的原話是這樣:“彼一時,此一時也。昔秦項之際,天下大亂,民無定主,故招降賞附,以勸來耳。今海內一統,惟黃巾造反;若容其降,無以勸善。使賊得利恣意劫掠,失利便投降:此長寇之志,非良策也。”

雖古話有言:殺人一萬,自損三千。朱儁久經沙場,作戰勇敢,用兵如神,打了很多勝仗。可朱儁在對侍韓忠投降這一事上,居然比不上劉備這等新兵蛋,要對欲投降的黃巾軍斬盡殺絕,實在是見識短淺,與名將這個稱號不相當,與當年的“人屠”白起無異。

朱儁:東漢末年名將,揭祕其生平經歷 第2張

朱儁之所以會對黃巾軍的手段過於血腥,是因爲如下三個原因。

其一,見識短淺,缺乏政治高度。

朱儁雖久經沙場久浸官場卻未能參透時事看清時勢,朝政日非,官逼民反。朱儁只知帶兵平叛,眼光只侷限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未能站在時代的高度,一味地苛求他人,盲目地認爲反抗東漢朝廷的,務必斬盡殺絕,不留活口;

其二,不諳世事,缺少基層經驗。

朱儁從政從軍後,就脫離老百姓,未體會過黎民之苦。老百姓之所以鋌而走險,加入叛軍,是因爲衣不遮體,食不果腹。朱儁不分青紅皁白,一味斬殺,實爲不智之舉;

其三,不容置疑,有失將帥風範。

朱儁是常勝將軍,鮮花、讚美聲時時環繞於周圍,把自己慣成聽不進更有建設性的意見。劉備的意見很中肯,面對投降,理應歡迎。一旦投降無望,必將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反會造成更大的傷亡,得不償失。

朱儁鎮壓黃巾,手段過於殘忍,比起曹操將青州投降的黃巾軍收編爲已用,可見朱儁肚量之小,難容於人,格局差之甚遠。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