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崇禎不南遷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隨着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破北京,大勢已去之下,無奈的崇禎帝朱由檢在景山自縊以身殉國,明朝因此滅亡,享國276年。

歷朝歷代皆有亡國之君,但縱觀中國古代史,崇禎帝朱由檢這個亡國之君,可能是最讓人同情或者說惋惜的亡國之君。他不好女色,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很還是節儉,奈何腐朽的明朝已是積重難返,加之自身性格是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所以最後成爲了亡國之君,多少有些生不逢時的無奈。

今天說起明末那段歷史,說起崇禎帝朱由檢的末路,很多人都認爲崇禎帝最大的一步錯棋就是因爲找不到背鍋的大臣,或者說害怕再現唐玄宗舊事,派太子到南京,萬一太子稱帝了,自己被架空了,所以是猶猶豫豫的不定南遷之事,也不派太子前往南京,結果是被一鍋端,使明朝錯失最後的機會。

很多人認爲崇禎帝太糊塗,因爲好面子問題,找不到背鍋的,又自私的害怕被架空,所以是自己猶豫,也不派太子前往南京,等於是坐以待斃,所以最後落得一個自縊的淒涼下場。

其實認真來說,崇禎帝這個人雖然自身性格有很大缺陷,諸如生性多疑剛愎自用,但他並非是糊塗到找不到背鍋大臣,就猶猶豫豫的不南遷,就坐以待斃了,相反的是崇禎帝還採取了四大措施,雖然中規中矩,但是參考以往歷史來說是沒問題的,但他沒想到的是王朝末年已是人心渙散,所以這些措施都沒有起到作用,因此給人一種他是坐以待斃的感覺。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2張

那麼崇禎帝採取了哪些措施呢,今天小編來具體說說。

01想要依靠北京之地利,並號召天下勤王

崇禎帝之所以沒有南遷,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北京之前曾經多次被外敵兵臨城下,但都平安無事,所以他想借北京的地利之便,來渡過這次難關。

諸如遠的來說明世宗嘉靖帝在位時期的“庚戌之變”,當時韃靼土默特部領袖俺答率軍一度直逼北京城下,但並沒有攻破北京城,最後是撤兵而去。

近的來說,在崇禎帝朱由檢登基以後的崇禎二年,就發生了“己巳之變”,當時清太宗皇太極繞道入關,都打到了北京城下,結果也是有驚無險,最後皇太極撤軍。

正是因爲有着之前的成功例子,所以崇禎帝並沒有急匆匆的南遷,而是想要以北京之險來抵禦李自成的大軍。

當然崇禎帝也清楚,光是指望三大營抵禦李自成的大軍也不現實。更何況歷經二百多年的時間,曾經驍勇善戰的三大營也是腐朽不堪,不只是“武備積弛”,兵員也是嚴重不足,戰鬥力是極弱,所以崇禎帝還“詔天下勤王”。並且還親自點名吳三桂、左良玉、劉澤清等大將入衛京師。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3張

02派心腹太監監軍要害之地

在號召天下勤王之前,心細的崇禎帝還做了其他準備,那便是“遣內臣高起潛、杜勳等十人監視諸邊及近畿要害”。說白了就是不信任武將,派自己的心腹太監前往各個要害之地監軍。

說來也是有意思,崇禎帝在剛剛登基之初除掉了魏忠賢以後,其實對於宦官勢力是進行了一定的打壓。

但時間久了以後,崇禎帝發現沒有宦官勢力來監督制衡文官集團也不行,於是“乃覆信任宦官”,開始起用自己的心腹太監來監督文武百官,並且經常性派心腹太監去監軍。

但因崇禎帝識人不明,所用太監多是奸詐小人,並非可靠之人,所以效果並不是很好。諸如太監高起潛,就曾和大臣楊嗣昌聯手害死了明末名將盧象升。

03發佈罪己詔,以拉攏人心

崇禎帝朱由檢一生是六下罪己詔,在崇禎十七年,也就是生命的最後一年,頻率很高,共下了兩道罪己詔。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4張

在三月十八的罪己詔中,崇禎帝的言詞不可謂不謙卑,是說出了黎民的不幸,痛心疾首的檢討了自己的錯誤,諸如“使民罹難鋒鏑,蹈水火,堇量以壑,骸積成丘,皆朕之過也”。並且說道“赤子淪爲盜賊”,言有寬容之意。

而在誠心承認錯誤和懺悔之後,崇禎帝又想要御駕親征,說道:“朕將親率六師出討,留東官監國,國家重務,悉以付之。告爾臣民,有能奮發忠勇,或助糧草器械,騾馬舟車,悉詣軍前聽用,以殲醜類。分茅胙土之賞,決不食言”!

崇禎帝的這份罪己詔,主要有兩個意思,一是承認錯誤,言有安撫人心之意,意在爭取人心。二是想在承認錯誤和懺悔以後,再順勢拉攏人心,並且進行御駕親征,想着絕地反擊。

但現實是殘酷的,在大廈將傾之際,不論誠心與否,沒人會聽他的懺悔,沒人會在乎他承認的錯誤。更何況他說的再好,也比不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均田免賦”的口號,這個口號一出,是將當時底層百姓都紛紛拉攏過去,畢竟你說的再好,也沒有具體承諾什麼實際好處,對於底層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而相比於這份罪己詔,崇禎帝在自縊之際,留下的遺詔,也可以說是最後一份罪己詔,卻是廣爲人知,並且更能讓人感受到他的無奈和對於“赤子”最後關懷:“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勿傷百姓一人”。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5張

04派李建泰督師出征

在李自成大軍壓境之時,崇禎帝曾無奈的想要督師親征,但大臣紛紛阻止,最後是派李建泰督師出征。

李建泰是曲沃人,當時向崇禎帝提出“願出私財餉軍”,也就是說不要朝廷的錢,我用自己的家財招兵買馬,來對抗李自成的大軍,當時苦於國庫空虛的崇禎帝自然大喜,爲李建泰舉行了隆重的出師禮儀,賜尚方寶劍,並且是手敕曰“代朕親征”,對其可謂是寄予厚望。

李建泰離京時“所攜止五百人”,崇禎帝期待他創造一個奇蹟,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李建泰一出京就“聞曲沃已破,家貲盡沒”,直接是嚇得“驚怛而病”。

出師不利的李建泰是“日行三十里,士卒多道亡。至定興,城門閉不納。留三日,攻破之,笞其長吏”,後來見到李自成的大軍勢如破竹,連決戰的勇氣都沒有了,一仗都沒有打過,最後是“賊鋒已逼,不敢前,入屯城中,已而城陷,爲賊將劉方亮所執,送賊所”。

可以說這次出征是一次徹頭徹尾的失敗,在當時連一朵浪花都沒有掀起,崇禎帝寄予厚望的希望,並沒有改變當時一點點局勢,簡直是諷刺。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6張

最後總結來說,平心而論,崇禎帝的這一系列措施,其實並沒有什麼太大漏洞,以借北京之地利,並且號召天下勤王來看,他這個操作並沒有什麼問題,但他忽略了一個最大的人心問題,如果面對外敵,面對北方邊患,這個措施肯定沒問題,到時候肯定援軍不斷,北京難破,明朝內部是萬衆一心。

但他這次面對的是內部崛起的李自成,李自成能崛起到當時如此地步,不只是意味着大明已經人心渙散,更是意味着當時大部分人已經將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政權視爲下一個大一統朝代,面對外敵,他們肯定牴觸,但內部崛起的勢力,認同感自然高,自然是不一樣,所以李自成從西北進軍北京,一路上是勢如破竹,也就是寧武關之戰,遇到了明將周遇吉的殊死抵抗。

再加上明末因爲內憂外患,對於軍隊的控制力已經明顯下降,地方將領擁兵自重,已有軍閥化情況,還有崇禎帝這個人生性多疑,導致忠心耿耿的大將諸如孫傳庭和盧象升死的很是憋屈,所以在明朝大廈將傾之際,這羣將領自然是出於私心而坐壁上觀,也就是來了唐通帶領的八千人。

當然還有一個吳三桂也是聽從崇禎帝的詔令率兵入京,但還沒到北京,明朝便滅亡了。這裏存在一個爭議,有人認爲吳三桂是出於私心,故意拖延時間,以靜觀其變。有人認爲身在寧遠的吳三桂入京,需要帶領大量百姓入關,所以拖延了進軍速度,因此並沒有及時趕到北京。關於這點小編個人傾向於前一種觀點,當然具體如何,需要進一步詳細的深挖和分析當時史料,才能做出明確判斷。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7張

再以派太監監軍來看,其實這在明朝也屬於是正常操作。

因爲自明成祖朱棣登基,並且重用太監以後,明朝就慢慢發展成爲監(司禮監)、閣(內閣)共理國政的模式,也就是是明朝的政治格局是宦官與文臣相互制衡和監督,他們共同掌握大權,替皇帝處理大部分政務,而皇帝居中調節不至於大權旁落。

宦官勢力不只是在朝廷上,在軍隊方面,皇帝也經常派心腹太監監軍。因爲較之不常見的文武百官,皇帝自然是相信與自己朝夕相處的太監,而太監監軍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成祖朱棣時期。

可以說崇禎帝朱由檢派太監監軍,是個正常操作,按照慣例做的這個決定是沒錯的,但派的具體執行人就有問題了,結果是除了個別忠心耿耿的太監,到了最後大部分太監面對李自成的大軍是望風而降。諸如負責鎮守居庸關的杜之秩,在李自成大軍到來之際,並沒有抵抗,而是直接投降。

至於爲什麼會這樣呢,這其中固然有着明朝大廈將傾,所以樹倒猢猻散的原因。但更與崇禎帝識人不明有關係,他在位十七年,忠臣沒有好下場,奸臣總是受到重用或者不受懲罰,用人方面可以說很失敗,對於身邊的太監自然也是看不清楚,所以重用了一批薄情寡義的太監,因此最後被背叛。

崇禎不南遷真的坐以待斃嗎 崇禎都採取了哪些措施 第8張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