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燕國國君燕昭王是個怎樣的人?揭祕他與樂毅的君臣關係

燕國國君燕昭王是個怎樣的人?揭祕他與樂毅的君臣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燕昭王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公元前280年,燕國王宮,這天又有人向燕昭王進讒言,說率領燕軍滅掉齊國的大將樂毅其實想背叛燕國,在齊國自立爲王,所以纔沒攻下最後兩座孤城。燕昭王這已經記不清這是這個月第幾波向他進讒言的人了,耳朵都要被這些話給磨出繭了。

燕國國君燕昭王是個怎樣的人?揭祕他與樂毅的君臣關係

(一)樂毅與太子的嫌隙

這時的燕昭王55歲,在那個年代已經是高齡的老人了,自打四年前從濟西前線回國之後,燕昭王小病不斷,到了這年病情越來越嚴重,經常休養,國務也只能交由太子負責,雖然經常生病,燕昭王的腦子還算清醒。而此時,除了齊國前線,他最擔憂的就是太子與樂毅之間的嫌隙。

太子出生時正趕上燕國發生子之之亂,自小跟着燕昭王寄人籬下、顛沛流離,直到燕回國即位才過上安穩日子,燕昭王是國君也是位父親,出於對兒子愧疚,自小就對太子寵愛有加,只要不是犯太離譜的錯誤,也不會太責怪他,太子也就越來越放肆起來,直到樂毅來到燕國。

樂毅在燕國主政之後,銳意改革、整頓吏治,太子的人在燕國驕縱慣了,自然免不了要被樂毅整治,起初太子還向樂毅求情。但樂毅是什麼人,剛毅果敢鐵面無私,該問責的問責該治罪的治罪,燕昭王爲了國內的改革也支持樂毅,太子再也不敢像以前那般放肆,但太子不是燕昭王沒有燕昭王那般的氣度,看樂毅也越看越不順眼,就想着等自己即位了收拾樂毅。

燕昭王洞察人性,太子的想法自己心裏跟明鏡一樣,想想自己越來越重的病情,於是今天,他要做一件事情表明自己的態度。

(二)殺雞儆猴

今天,這小哥說完樂毅壞話,史籍中沒有記載他的名字,就叫小哥甲吧,在殿中等候着燕昭王的斥責,按照以往,燕昭王斥責一頓就讓人哪來的回哪去。挨頓罵不掉肉,但齊國人送來的錢可是真金白銀,小哥甲心裏盤算着齊國人送來的錢該怎麼花,是買宅子呢還是再納個妾,想到此處,心裏美滋滋,幾乎忘了自己還在大殿之上,差點要笑出聲來。

燕昭王一反常態,並沒有當面斥責,而是下令,設宴,大宴羣臣。百官面面相覷,難道說大王要拿下樂毅?就在宴會準備期間,官員們私下激烈討論,是該挺樂毅還是倒樂毅。小哥甲心中更是竊喜,燕昭王不僅沒有斥責還要設宴款待,自己說的話應該是起作用了,自己要飛黃騰達了,這時候已經有人圍在小哥甲身邊拍馬屁了,小哥甲感覺自己人生就要到達了巔峯。

宴會一開始,燕昭王就讓小哥甲到面前來,小哥甲趨步到燕昭王面前,腳步比起往日都輕快了許多。燕昭王不等小哥甲問安,厲聲斥道:

“先王舉國以禮賢者,非貪土地以遺子孫也。遭所傳德薄,不能堪命,國人不順。齊爲無道,乘孤國之亂以害先王。寡人統位,痛之入骨,故廣延羣臣,外招賓客,以求報仇。其有成功者,尚欲與之同共燕國。今樂君親爲寡人破齊,夷其宗廟,報塞先仇,齊國固樂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樂君若能有齊,與燕併爲列國,結歡同好,以抗諸侯之難,燕國之福,寡人之願也。汝何敢言若此!”

——《資治通鑑·周紀》

不等小哥甲開口辯解,燕昭王下令,“拉出去,斬了”。《資治通鑑》的記載是“乃斬之”。衆臣皆愕然,小哥甲就這樣當了燕昭王的炮灰,自此燕昭王在位期間沒人再敢對樂毅說三道四。

燕國國君燕昭王是個怎樣的人?揭祕他與樂毅的君臣關係 第2張

(三)最後的成全

殺完“猴”,燕昭王知道這步棋能堵住悠悠衆口,但是堵不住太子與樂毅之間的嫌隙,越來越重的病情讓燕昭王不得不考慮未來的安排。

燕昭王決定在自己還有能力的時候盡力保全樂毅,於是派相國帶着諸侯的車馬儀仗前往齊國前線,立樂毅爲齊王,同時賜給樂毅夫人王后的服裝,賜給樂毅兒子公子的服裝。

好一招一石二鳥!這一手棋,燕昭王將其政治智慧發揮到了極致,我們分析下燕昭王這一步的精妙之處。

樂毅如果受封,燕國失去齊地,後果呢?沒有什麼後果,燕昭王並不會心疼,因爲濟西之戰燕昭王就已經完成夙願,燕昭王並沒有稱霸和一統天下的野心,現在擁有的齊地都是樂毅的傑作,對於燕昭王來說屬於意外地收穫。

況且齊地的人心所歸的不是燕國,也不是燕昭王,而是樂毅,也就是說燕國所佔領的齊國土地之所以能安居樂業平安無事,全是因爲樂毅在此地鎮守。

而太子與樂毅交惡,自己百年後,以燕昭王對太子的瞭解,太子年輕氣盛缺少磨鍊,很容易意氣用事,如果將樂毅撤職,齊境必定大亂,到時候肯定是保不住齊地的,而且動亂起來燕軍的損失會無限放大,不如現在以一種平和的方式失去齊地,以樂毅的威望齊地百姓也能接受。樂毅受封齊王,對燕國必然感激,自樂毅一世不會與燕國爲敵,如此,既能保全太子即位後燕國的安穩,也能保全樂毅。

樂毅如果不受封,但也會對燕昭王感恩戴德,終其一生都將效忠於燕國,同時也可以向太子證明樂毅沒有任何野心,讓太子知道樂毅是可以信任的,只要太子能夠領會到這一良苦用心,如此,也能保全燕國的安穩和樂毅。

樂毅選擇了後者,《資治通鑑》記載:

“樂毅惶恐不受,拜書,以死自誓。”

於是“齊人服其義,諸侯畏其信”,樂毅威望更高了。

(四)君星隕落

安排完這一切,燕昭王耳邊也算清淨了,可以安心養病,但是積勞成疾的燕昭王已經無力迴天。

公元前279年,燕國王宮無比嘈雜,大臣們跪在大殿外等候着燕昭王的消息。寢宮內,太子、王后和郭隗跪在燕昭王榻前,淚眼婆娑,醫者們還在盡最後的努力,燕昭王用盡餘力揮手讓太子來到榻前,從嘴中擠出此生的最後幾個字:“莫..要...辜負.......樂.....先生.....”言畢,昭王辭世。

消息傳到齊國前線,樂毅痛哭流涕,面向北方磕了三個響頭後,不顧前線,帶上親隨快馬加鞭趕回燕國,只想再送昭王一程。

後世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只因一時知遇之感,不覺爲之一哭。”董卓尚有蔡邕爲之一哭,何況昭王樂毅!

回顧燕昭王一世,顛沛流離,扶大廈將傾,銳意進取,知人善任,拓地千里,終於在濟水一戰完成了自己平生夙願,此生無悔,樂毅不負昭王重託,昭王用盡自己最後的餘暉成全樂毅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