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最有資格成爲太子的朱高熾爲什麼不被朱棣重視?

最有資格成爲太子的朱高熾爲什麼不被朱棣重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朱高熾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朱棣奪位上臺後,當時爭奪皇位的戰爭雖然結束了,但爭奪下一個皇位繼承權的序幕卻剛剛拉開。朱棣當上皇帝后,從1402年的六月到永樂二年的四月,在前後長達近兩年的時間裏沒立太子。太子是皇帝的接班人,冊立太子是一個王朝維持統治的首要條件。朱元璋當上皇帝以後,首先冊立大兒子朱標做太子,所以朱棣上臺後不先立太子,本身就有些反常。

況且朱棣的長子朱高熾,這時已經二十多歲了,又是當年太祖朱元璋冊立的世子,就是燕王繼承人,按照明朝“立嫡以長”的傳統,朱高熾是太子的不二人選,完全應該順理成章地當上太子。朱棣登基後不但沒有立即冊立朱高熾爲太子,反而多次拒絕了大臣的有關建議。朱高熾是最有資格當太子的,可是幾乎卻被父皇踢出了局外。朱高熾作爲長子爲何不能順利當上太子呢?事情是這樣子的:

最有資格做太子的朱高熾被踢出局外,朱高煦是如何獲得朱棣青睞的?

原來朱棣有四個兒子: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和朱高燨。除第四子不知何人所生並且早死之外,其餘三個都是徐達的長女,就是後來的徐皇后生的,各有特點:其中老大朱高熾爲人內向,做事比較慢,身體肥胖,長得體態臃腫,行動笨拙,不善騎射;老二朱高煦爲人矯捷兇悍,據說腋下有幾塊癬,當時稱爲“若龍鱗數片”,長期受到朱棣軍事活動的的影響,身材高大,善於騎射;老三朱高燧爲人較爲精明,善於討好朱棣。三個兒子中朱棣最喜歡的是老三朱高燧,最爲器重的是老二朱高煦,最不喜歡的恰恰是老大朱高熾。

最有資格成爲太子的朱高熾爲什麼不被朱棣重視?

在朱棣爭奪皇位的“靖難之役”中,朱高煦作爲朱棣的得力助手,勇猛善戰,功勳卓著,爲朱棣“靖難”成功幫了大忙。高煦曾多次在朱棣戰敗之際,甚至差點被敵人追殺時,率騎兵部隊勇猛衝殺趕來救援,不僅救了朱棣一命,有時還使燕軍反敗爲勝。

當時戰役的規模比較大,雙方每次都有十幾萬、幾十萬兵力投入戰鬥,交戰的範圍可能達到方圓十幾裏甚至幾十裏,像朱高煦這樣的將領肯定會獨當一面,混戰之中可能與朱棣拉開較遠的距離,甚至會暫時失去聯繫,因此不可能隨時關注和了解朱棣的作戰情況,但高煦幾乎每次都是主動地率領一些機動騎兵部隊,在戰敗以後及時地出兵授救朱棣,事先並沒有準備。

從這些情況看,朱高煦這個人至少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意志堅強,善於打硬仗,並且很有毅力。常常是在打敗了以後還要頑強作戰,絕不輕易放棄,可以說朱高煦的這個特點幾乎就是他父親的翻版。朱棣就是這樣一個打仗異常勇猛、從不放棄的人。看來朱高煦是多多少少繼承了朱棣的特點,打仗勇猛,意志堅強。

二、朱高煦在燕軍裏具有較高的、很特殊的地位,可以指揮和調動機動騎兵部隊。騎兵部隊在冷兵器時代,是極其重要的兵種,而機動騎兵部隊相當於後備軍,打勝了不用,但是打敗了可就非常有用了,沒有主帥的命令,一般的將領是不可能輕易調動這支部隊的。而燕軍可以說是朱棣的私人部隊,是家兵,朱高煦作爲主帥的兒子,可以在沒有主帥命令的情況下,指揮和調動機動騎兵部隊,由此可見高煦在燕軍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號召力。

三、比較有全局觀念。每當朱棣打了敗仗、最需要授助的時候,並且是在事先無法預料的情況下,高煦幾乎每次都能及時地出兵救援。可見他很清楚,父親在什麼時候最需要他。當然,這裏面還有一層原因,所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父子關係以及朱高煦對父親的關心,也是他能及時救援朱棣的重要原因。總之一句話,沒有朱高煦的英勇善戰,朱棣的奪位之戰是否成功,恐怕還是個未知數。因此可以這樣說,朱高煦爲父親奪取皇位做出了巨大貢獻。

朱高熾的優勢與朱棣的顧慮

那麼朱棣的長子朱高熾除了身體臃腫、性格內向之外,是否還有一些優勢呢?同二弟相比,朱高熾雖然不是勇猛善戰;但卻擁有兩個別人無法忽視的優勢:

一、朱元璋冊立的燕王世子。朱高熾贏得了朱元璋的歡心,加深了對他朱高熾的好印象,覺得這個孫子善於辨別輕重緩急,做事有板有眼,又是燕王朱棣的長子,因此洪武十八年,朱元璋親自冊封朱高熾爲燕世子。

二、堅守北平的戰功。除了身份上的優勢之外,朱高熾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死守北平的戰功。當年朱棣起兵後,朱高熾曾率北平的老弱守軍萬餘人,打退了李景隆五十萬大軍的進攻。可以想象,一萬多人守北平,居然打退了近五十倍敵人的進攻,在當時許多人看來,也是一件了不起的戰功。

當時北平的一萬多名軍人都是老弱,朱高熾本人也沒打過仗,沒有守城的經驗,但他能虛心向城中有經驗的老兵和其他人請教,充分發揮這些人的作用。尤其是他的母親,也就是徐達的長女、後來的徐皇后,率領北平的婦女家屬積極支持朱高熾,加上朱棣選派的姚廣孝等人盡心輔佐,朱高熾率北平軍民在危急之時,多次擊退了敵方的進攻。那麼朱高熾都幹了哪些事呢?

最有資格成爲太子的朱高熾爲什麼不被朱棣重視? 第2張

偷襲敵營。朱高熾連續多次晚上派人偷襲敵營,攪得敵方几十萬人夜間不辨敵我,自相殘殺,到了天亮一看,才知道上當了。這樣一連多日敵方士兵夜裏都休息不好,白天打仗沒勁,敵方統帥李景隆沒辦法,只好退兵十幾裏

嚴加守備。朱高熾在北平守將的協助下,把守城的各項事務,都安排得非常到位,充分利用這一萬多名老弱軍人嚴加守備。有幾次敵方几乎要將北平幾個城門攻破了,但都被朱高熾指揮守軍打退了。

澆灌冰城。當時北平的氣候幾乎是滴水成冰。朱高熾就利用這個條件,下令全城軍民連夜打水澆灌城牆,一夜之間,北平的城牆都凍成了冰牆,又厚又滑,敵人根本無法攻城,梯子搭不上城頭,人也爬不上去;加上敵軍多爲南方人,經不起北平的嚴寒天氣,估計也沒有及時配備棉衣,因此凍死不少,手腳凍壞的更多了,戰鬥力大爲下降。後來朱棣的軍隊趕來,朱高熾就派城裏的部隊與父親裏外夾擊,終於打退了敵軍,保住了北平城。

其實那些善於幹事的人,自己不一定什麼都懂、什麼都會幹,只要能利用和發揮團隊的優勢,就能幹成別人辦不到的事。朱高熾守北平就是這樣,一個腿腳不好、不會打仗、不會守城的人,居然打了勝仗守住了城,可見朱高熾還是有些過人之處。

如果北平被攻陷,朱棣就失去了老巢,軍需、糧餉和所有的家眷都被一窩端了,那這個仗還怎麼打,“靖難”之戰必敗無疑,朱棣也不會當上皇帝。因此,戰後一些人甚至連朱棣本人也承認,高熾堅守北平的戰功幾乎無人可比,更是別人無法超越的一大優勢。

三、朱棣立老二朱高煦的想法受到親信阻撓

儘管朱高熾擁有這些優勢,不過其實大家都清楚,朱棣喜歡和器重的是老二朱高煦,一直都想立他當太子,這是明擺着的事。只是朱棣的想法運作起來並不順利,首先在他的親信那裏就遇到了阻力。隆平侯張信是朱棣的重要親信,他原來是朝廷派到北平監視朱棣的將領,“靖難之役”前建文帝曾有密詔給張信,命令他和其他將領控制朱棣,但張信卻暗中向朱棣通風報信,使朱棣逃過一劫。

後來朱棣奪位成功,非常感激張信,稱他是自己的恩人,並且認爲張信通風報信的功勞不在“靖難”諸將之下,因此慷慨地把張信封爲隆平侯。就連諸王兄弟有什麼隱私,朱棣都派張信去暗中調查,可見對他非常信任。朱棣曾經私下徵求張信的意見,要立高煦當太子,但張信不同意,還不高興地隨口頂撞朱棣。

四、朱棣有顧慮,必須爭取文臣勢力的支持

其實朱棣顧慮的原因很簡單,他在奪位之後,必須爭取得到文臣以及各方勢力的支持。朱元璋是打天下的開國皇帝,所以明初洪武時期武將的作用大、地位高;但是打天下的任務完成以後,治理天下的文臣的地位和作用有所提高,所以武將的作用和地位自然下降。建文帝上臺後,以和平爲主,調整了明初的許多東西,後人稱爲“建文新政”。新政的執行者,也就是文臣的地位和作用都比洪武時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朱棣奪位稱帝后,雖然名義上指責建文新政,也推翻了建文帝的許多做法,但整個社會的局勢畢竟已是和平時期,文臣集團尤其是前朝遺留下來的上層精英羣體,就成爲朱棣必須依靠的力量。如果朱棣非要頂着壓力強行冊立老二,勢必會得罪這幫文臣,非常不利於將來的統治。況且朱棣是靠暴力奪取皇位的,屬於非正常渠道,名不正言不順。

朱棣必須考慮如何爭取各種文臣的支持,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當務之急就是收買人心,穩定政局,不能在立太子的問題上一意孤行,再同這些人鬧僵,因此朱棣必須徵求這些人尤其是建文舊臣的意見。而其中大部分人都主張冊立老大朱高熾,只有少部分武將主張立老二朱高煦。

最有資格成爲太子的朱高熾爲什麼不被朱棣重視? 第3張

朱高熾的支持勢力大,選立太子出現僵局

一、老大朱高熾的支持者實力相對雄厚

老二朱高煦的支持者主要是一批武將,其中代表人物是邱福。這個人是朱棣起兵奪位的主要將領,朱棣上臺後封他爲第一武臣,封號是淇國公。他和一批武將多次勸說朱棣立老二當太子。這些人同朱高煦在奪位之戰中可謂患難與共,是一同拼殺出來的生死兄弟,因此當然希望老二朱高煦當太子,這對他們日後的發展極有好處。

但武將集團並非全部擁立朱高煦,其中成國公朱能就沒有明顯的傾向,“靖難之戰”的另一大將張玉之子張輔,也沒有擁立朱高煦,並且有些瞧不起他。因此,高煦支持者不多,並且重量級的人物極少,羣衆基礎不是很雄厚。相比之下,老大朱高熾的支持者,卻佔大多數,主要來自文臣集團,並且有許多重量級人物,如金忠、解縉、黃淮等人。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文臣們的意見非常統一,佔有優勢,並且態度很堅決。

二、文臣主張冊立老大的原因與“遊戲規則”

那麼,文臣爲什麼會堅決主張冊立老大呢?概括起來主要有幾點:

其一,對朱高熾長子身份的普遍認同。儘管當時多數文臣與高熾並沒有更深的私人交情,但他們認爲,“長嫡承統,萬世正法"。朱高熾是皇帝的嫡長子,他才最具有當時明帝國公認的合法性與正統性,也最符合“立嫡以長”的傳統禮法,老大才是正牌。

其二,對朱高熾文人形象的認同與推崇。他們認爲高熾是個較爲理想的文人型君主,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與文臣合作的基礎與優勢,並且仁孝之名在社會上早有傳揚,更適合在和平時代做一名守成的君主。

其三,對武將勢力的排斥與防範。朱棣即位後儘管朝中文臣的勢力較大但有一大批武將,是跟隨朱棣和朱高煦起兵奪位的,如果朱高煦即位,這些人的勢力至少會得到保護。文臣集團當然不希望看到,奪位起家的北方武將勢力坐大,從而對自己的地位構成威脅。

其四,對朱棣嚴厲的、開創性政策的變相對抗。朱棣上臺後,實行了一系列嚴厲的、開創性政策。老二朱高煦同朱棣本人極爲相像,他如果上臺,永樂時期的這種政策就可能得到延續,這是文臣集團不願意接受的;相反他們對建文時代較爲懷念,希望實行文治,因此,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把自己的理想寄託在老大朱高熾身上,來變相對抗朱棣的政策。

老大朱高熾勝出的原因

一、兄弟各有優勢,高熾略佔上風

最終在苦苦等待了近兩年之後,朱高熾終於登上了皇太子的寶座。在這場歷時兩年的激烈鬥爭中,老大朱高熾勝出了。我們來分析一下,兄弟二人的太子之爭,老大爲什麼能最後勝出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需要通盤分析一下兩人的綜合實力。在當太子這個問題上,誰的優勢更大:

先說老二朱高煦,他的優勢主要有三條:其一是“靖難”奪位的顯赫戰功,其二是部分武將勢力的支持,其三是朱棣本人的許諾。

而老大朱高熾的優勢呢?其一是長子的身份。這裏包括兩個含義立嫡以長的傳統禮法;另一個是當年太祖朱元璋冊立的燕王世子的身份,二者加在一起,朱高熾的長子身份就成爲冊立太子時必須考慮的第一個因素;其二是朱高熾堅守北平的戰功。前面講了,這個戰功也是其他人無法替代的,並且對於朱棣奪位成功的作用至關重要;其三是文臣集團的擁戴。當時文臣集團的地位和影響都超過武將勢力,這是朱棣奪位之後要想穩定統治就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其四是皇長孫朱瞻基的因素,也就是要傳位給朱棣喜愛的長孫就必須先傳位給長子,還包括一些徐皇后的因素等等。

最有資格成爲太子的朱高熾爲什麼不被朱棣重視? 第4張

兩個人的優勢的一對比,問題就清楚了,朱高煦是三條,朱高熾是四條。並且朱高煦的三條中,真正起作用的只有兩條,即顯赫的戰功和部分武將的支持;而朱棣許諾這一條呢,本來就有一時衝動、忽悠的成分,可以忽略不計,因爲領導人的許諾往往隨着時過境遷而改變,甚至完全作廢了。相比之下老大朱高熾的情況就不同了,四大優勢的每一條都很起作用,都是朱棣繞不過去的,或者說是朱棣惹不起的。

二、代價沉重加上情況變化,朱棣只能立老大朱高熾爲太子

這裏不妨做個假設,朱棣立老大朱高熾當太子,其結果是隻得罪兩批人,一是老二朱高煦及其家人;二是部分武將,而武將的作用有限,並且這些人也不可能因爲立了老大朱高熾,就同朱棣決裂或是造反。因此,立老大當太子的結果並不嚴重,或者說代價不大,是朱棣完全可以接受的。相反,假如冊立老二朱高煦當太子,直接後果和代價可就不那麼簡單了,爲什麼這樣講呢?

其一是這麼幹等於否定了傳統禮法。不是立嫡以長,而是隨便冊立,想立誰就立誰,這樣做的後果,勢必會引起後代皇子對皇位的激烈爭奪,因爲只要是皇帝的兒子,就都有資格繼承皇位,那樣爭起來可就亂套了。這樣一來,不僅朝中政局不穩,甚至可能會長期動盪。

其二是否定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權威。太祖已經冊立朱高熾爲世子,到你朱棣這裏居然作廢了,並且沒什麼道理,那麼你朱棣本人的權威必然大受損害。

其三是得罪了朝中勢力最大的文臣集團。不僅會使朱棣失去這一集團的有力支持,甚至會威脅到朱明王朝的統治,因爲朱高煦與文臣集團的矛盾,將來可能逐步升級並且激化。

其四是不能傳位給自己非常喜歡的長孫朱瞻基。朱棣自己也不滿,還會引起徐皇后等后妃的反對。

這幾點還只是眼前的直接結果,長遠間接的後果很可能不堪設想,代價太大,這恐怕不僅是朱棣本人,甚至整個統治集團都無法接受的。從這件事也可以看出,一個高明的決策者,必須綜合考慮多種複雜的因素,從中選出一個最爲有利、代價最小的方案。而在這個方案中各種人物的不同命運,同樣也是由於這些複雜因素決定的,關鍵是這個人背後的綜合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