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康熙之後的清朝皇帝爲什麼都住在養心殿了?

康熙之後的清朝皇帝爲什麼都住在養心殿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養心殿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它在清代被詳細描述,是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一位叫做張誠的法國傳教士寫道:“它(養心殿)包括當中的正殿和兩翼的配殿。正殿朝南,有一大廳和兩大間耳房,一邊一間。正廳前留有約十五寬的走廊,僅有粗大木柱承頂,木工精細,雕樑畫棟……”後面張誠筆鋒一轉,“我們進入左手一間,看見裏面滿是畫匠、雕刻匠、油漆匠”。最後張誠描述道:“一部分屋宇是供工匠們使用的,專作紙紮玩器,其製作之精巧令人驚奇不已。”

此時的養心殿,不但不是皇帝的正寢,反而是宮廷造辦處所在地。

除了人來人往的造辦處,張誠的日記還記錄:1690年1月到4月間,他曾7次在養心殿與康熙皇帝交流數學、哲學、醫學和機械製造的問題。不單是他,徐日、安多、白晉等西方傳教士都是這裏的常客。

康熙之後的清朝皇帝爲什麼都住在養心殿了?

雖然張誠提到“(養心殿)另一間耳房是皇上臨幸此殿時晏息之處”,但此時,康熙皇帝的正式住所顯然是一街之隔的乾清宮。

如果將養心殿與乾清宮比較,就會發現它似乎先天就不具備帝王正寢的樣子

養心殿遠離中軸線,前部也沒有像樣的廣場,主要入口是個朝東的偏門。進入宮院,除了被附屬用房包圍的外院,就是一個擠得滿當當的內院。正殿看似9個開間,其實是用三開間再分隔的。宮殿雖然有兩進,距離卻近得要命,穿堂兩側的空間還沒老百姓家的院子寬敞。

但1722年冬天,康熙皇帝駕崩,養心殿卻展開了逆襲。

先是新皇帝雍正將它作爲服喪的地方,而且在喪期結束後,繼續“賴”在其中,遲遲不肯搬入正寢乾清宮。

對於這個變化,雍正皇帝的解釋是:“……朕持服二十七日後,應居乾清宮。朕思乾清宮乃皇考六十餘年所御,朕即居住,心實不忍。朕意欲居於月華門外養心殿,著將殿內略爲葺理,務令素樸。朕居養心殿內,守孝二十七月,以盡朕心。”

康熙之後的清朝皇帝爲什麼都住在養心殿了? 第2張

如此看來,“於心不忍”“務令素樸”似乎是主因,但這一住可不止27個月而是雍正的整個餘生。他之後,所有的清朝皇帝都不約而同選擇在養心殿常住,成爲定製。

爲什麼是養心殿?這僅僅是雍正皇帝偶然決策的結果麼?

天子居住在乾清宮,是明朝的規矩,但並非每個皇帝都遵守。比如嘉靖皇帝就在1542年一次未遂的宮廷刺殺後逃離了乾清宮,躲到西苑度過餘生。明清易代,乾清宮被毀,第一位住進紫禁城的順治皇帝,其實長住在位育宮(今保和殿)。所以算起來常住乾清宮的清代皇帝只有康熙一位,還談不到嚴格的定製。

此外,在雍正猶豫是否入住乾清宮之前,那裏已經停放過順治、康熙兩位皇帝的遺體。深受漢文化影響的雍正皇帝顯然對此事有一定心結。

當然,最重要的理由是:養心殿比起乾清宮來,實在方便太多。

養心殿位於內廷區南緣西側,北與西六宮相連,南側緊鄰御膳房、庫房,東面隔街就是通往乾清宮的月華門,向南出內右門就是橫貫紫禁城東西的乾清門外橫街。與前朝、慈寧宮和後來建設的寧壽宮緊密聯通,來去方便。而且雍正還把掌管樞密要政的軍機處設在養心殿南側的內右門外,商討軍國事務近在咫尺。

但最重要的,是養心殿的院落佈局足夠緊湊。

跨入養心殿東南的遵義門,很難感受到這是一片5000多平方米的院落。兩組院落東西長,南北窄,進出流線都簡短。除了外院的侍從值房、內院東西對稱的兩組佛堂外,皇帝日常生活的工字殿和圍房緊密的佈置在宮院的北側,穿行其中,顯然比乾清宮那用於典禮的大院方便許多。

對於工作強度遠高於明代皇帝的清代皇帝來說,養心殿的生活的確高效許多。乾清宮做正寢的時代,皇帝起居在大殿中,日常活動還要和廊院中的諸多房間發生聯繫。而養心殿時代,這一切都在這座別墅大小的工字殿內解決了。

清朝皇帝將寢宮從乾清宮遷往養心殿,與其說是臨時起意,不如說是新的宮廷生活方式將他們逼出了大而無當的乾清宮。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