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乾隆在位60年,爲什麼沒培養出一個好接班人?

乾隆在位60年,爲什麼沒培養出一個好接班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乾隆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清朝皇室向來重視皇子的教育,嚴格要求皇子讀書。乾隆總結了皇父、皇祖兩代教育子女的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特別加強了對皇子們的管束,達到了近乎苛刻的嚴厲程度。在清朝帝王中,乾隆的做派絕對是強硬且傳統的。

其後即位的皇十五子永琰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他從6歲開始便跟隨師傅讀書。每天天剛矇矇亮,永琰就被保姆從睡夢中搖醒,隨着太監來到上書房接受嚴格的教育。永琰雖然不能算是一位有爲的皇帝,可就讀書而言,卻是難得的勤奮認真。

乾隆三十七年,年僅13歲的永琰便學通了許多儒生一輩子也讀不通的五經。乾隆見孺子可教,然後又命工部侍郎謝墉教他學習今體詩,命侍講學士朱珪授他古文和古體詩。這段刻苦努力的學習過程,爲他打下了較爲堅實的文化基礎。

在衆多皇子中,永琰以“克勤力學”著稱,他曾經在回憶他的這段學習經歷時說,自己“悟性遲鈍”,只有通過勤奮來彌補,笨鳥先飛,勤能補拙,這樣才能學到知識。年幼的永琰常常以不學爲戒,因此無論是數九寒冬,還是三伏酷暑,每每學到深更半夜,還手不釋卷,當然他讀的都是聖賢的典籍。

乾隆在位60年,爲什麼沒培養出一個好接班人?

長大後的永琰同樣強調“勤”,曾經說:“自天子以至庶民,如果都知道勤的重要性,那麼萬事就都能有條有理。如果不勤,那麼求學的人就會安於下流而不能進步。治理國家的人會惰於辦事而使政務荒廢,還怎麼能齊家治國平天下呢。”

永琰尚在年幼時,乾隆帝有一次見到他手上拿着一把摺扇,上面的題畫詩句落款有“兄鏡泉”三字,詢問之後知道是十一阿哥的手筆。“鏡泉”是十一阿哥爲自己取的別號。乾隆立即對小兄弟倆講了一番大道理:幹這種附庸風雅的事,實在不是適合皇子做的事情,皇子讀書,應該講求大義,使之有益自己立身,這些虛文都是讀書人的陋習,你們還在童年,應該加強修養纔是,怎能學這種浮僞的東西?

乾隆皇帝爲了防微杜漸,儘早地去掉他們這種尚在萌芽狀態中的不良習氣,特派人將這番話寫出來貼在皇子書房中的牆壁上,還讓他們“觸目儆心”,永遠不要忘記大清是以“國語騎射”爲本的。

這番教訓,給了永琰非常深刻的印象,以至於嘉慶九年二月,已經做了皇帝的永琰也頒佈了二道類似的上諭來告誡自己的子孫。他說:詞章之學,本屬末節,何況我朝家法世代相傳的是國語騎射。所以滿洲語言文字和騎馬射箭的武藝纔是你們最爲應該勤加練習的,如果以風雅自命,想與漢族文人學士比爭高下,那就是舍其本而務末了。永琰這段話多麼像他的父親乾隆當年教訓他時的口氣,可見他當時的學習有多認真、仔細,做到了“無所遺漏”和“學以致用”。

乾隆在位60年,爲什麼沒培養出一個好接班人? 第2張

經過這麼訓練而且自己又好學的永琰,在長大以後,品格端方,爲政勤勉,循規蹈矩,待人寬厚,而且能夠自我約束,他多少能體恤民生疾苦,一心想有所作爲,做個好皇帝。

然而,乾隆算是一位明君卻算不得是教子高手,在他的高壓之下永琰苦讀聖賢之書,卻變得因循守舊而又書呆子氣。當年大清還是盛世之時的乾隆皇帝自然沒有料到,在他晚年時王朝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官場腐敗成風、人口迅速增長加上土地兼併嚴重,社會矛盾一觸即發,時刻危及着江山社稷。

面對這樣的局勢,熟讀聖賢書而又恪守傳統禮教的永琰根本無法應對,從後來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而最終失敗的結果中可以看出,作爲皇帝,永琰沒有個性、生氣和雄才大略,他始終是一個勤勤懇懇但缺少才氣的儒雅仁愛之君。清朝的統治,不可避免地在永琰的手中繼續衰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