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的海瑞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年事已高最後病死在任上

歷史上的海瑞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年事已高最後病死在任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歷史上的海瑞最後的結局是什麼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作爲社會管理環節中最爲關鍵的因素,官吏在歷史上的作用實在太大了。

然而,人吃五穀、生百病,都是一枚肉身,不可能完美無缺。老百姓評價皇帝,有明、昏、暴之說。老百姓評價各級官吏,當然也會根據每個人的表現、作爲、成就,區分出清、廉、貪等等。

要說歷史上有名的貪官,和珅、劉瑾、蔡京等人絕對上榜了。他們以權謀私、富可敵國,老百姓恨得牙根癢癢,想把他們剁成肉泥。

而歷史上同樣有很多清正廉潔、兩袖清風的好官員,老百姓恨不得把他們頂在頭上。

歷史上的海瑞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年事已高最後病死在任上

要說到歷史上的著名清官,“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名臣于謙;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的包拯;被康熙帝譽爲“今時清官第一”的于成龍等等,都留下了感人肺腑的佳話。

當然,海瑞也是一個讓我們不得不仰視的好官員。因其剛直和對貪污腐敗的痛恨,海瑞被世人譽爲“海青天”。

他在任期間一心奉公、政績卓著。那麼,歷史上的海瑞最後是什麼結局呢?

海瑞的先祖原本居住在福建,後來遷居廣東,之後又南下來到海南島,在此安家落戶。正德八年(1514年),海瑞出生於海南瓊山,也就是今天的海口市一帶。海瑞的曾祖父曾擔任廣州衛指揮,官居正四品;祖父則在福建的松溪縣當了知縣;他的叔叔曾是四川道監察御史;他父親雖然是沒有官職的“廩生”(地方政府提供膳食的生員,相當於後備官員吧),但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雖不是名門望族,但海瑞多少算得上是官員世家了。

海瑞出生不久,父親便撒手人寰。在母親的呵護下,海瑞度過了童年時光。母親堅強的性格、勤勞的品質、真善的作風深深影響着海瑞,他從小養成了勤學善思、剛正不阿的性格。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鄉試中有一道治理海南社會的命題。海瑞思路清晰,剖析入理,建議得當,因此考中舉人。

然而,此後的兩次會試,海瑞均告失敗。

再考功名失敗,海瑞被安排到福建南平縣當了一名老師。

歷史上的海瑞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年事已高最後病死在任上 第2張

從教八年之後,命運給海瑞打開了另外一扇門。他提拔爲浙江淳安縣的知縣。“布袍脫粟,令老僕藝蔬自給。”在知縣任上,海瑞的生活十分簡樸。

嘉靖皇帝是一位很有意思的人物,他執政後期二十多年不上朝,崇信道教,迷信方術,主張無爲而治,並將大把大把的時間用來“修仙”。他還大興土木,營造宮苑,耗費大量民力財力。

當時,許多大臣看在眼裏、急在心頭。但有人敢上書直諫,嘉靖必然重罰。進士楊爵就因爲皇帝不上朝理政而上疏極諫,結果被投入詔獄長達八年;直臣楊最因爲批評皇帝不理朝政,結果被亂棍打死。

自然沒有人敢向皇帝提意見了。

耿直是人的本性,忠誠是人的品質。海瑞覺得人有錯就得改,包括君王。他更覺得爲官要說實話,即使身死也不能對皇帝的過錯視而不見。他準備給嘉靖直言進諫。

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海瑞呈上《治安疏》,對嘉靖帝的行爲及其危害做了深刻批判。

又來了一個駁皇帝面子的,嘉靖大怒,拍案而起,下令馬上捉拿海瑞,不要讓他逃跑。

人的霸道總和柔弱相伴而生。皇帝氣急敗壞,太監黃錦出來說話了。

因爲正直,海瑞一向被人們視作愚鈍之人。我聽說他上書之前,就已經料到自己的結局。他提前給自己準備好了棺材,和妻子道別,將僮僕遣散。他應該是不會逃跑的。

舌頭是一把刀子,它可以殺人。舌頭是一根稻草,它也可以救人。太監黃錦的這一番話救了海瑞一命。嘉靖帝心有所動。“少頃復取讀之,日再三,爲感動太息,留中者數月。”

海瑞的命留下了,但是等待他的還是牢獄之災。嘉靖帝還是將海瑞關進詔獄。就連替他求情的戶部司務何以也被抓進詔獄,施以一百杖刑。

歷史上的海瑞最後的結局是什麼 年事已高最後病死在任上 第3張

好人總能得到別人的幫助。這時候,重臣徐階等人又力保海瑞,他的性命得以延續。

不久,嘉靖去世,兒子朱載坖(隆慶)繼位。海瑞獲釋,並官復原職。

隆慶三年(1570年),因爲海瑞清正廉潔,被任命爲正四品右僉都御史。所謂僉都御史,就是“職責糾劾百官,辯明冤枉,提督各道,爲天子耳目風紀之司”。海瑞上任後的主要任務,便是巡查江南。一時間,地方不少貪官因爲畏懼海瑞,紛紛請辭。

然而,隆慶英年早逝,繼位的萬曆皇帝年幼。萬曆的老師張居正主持朝政,他不喜歡海瑞。海瑞因此被邊緣化。

張居正去世後,萬曆帝想用海瑞。但海瑞年事已高,終於在萬曆十五年(1587年)病逝在任上。

海瑞無子,僉都御史王用汲負責辦理喪事。看見海瑞破爛的生活用具,他禁不住淚如雨下。聽說海瑞死了,金陵的百姓停市哀悼。海瑞魂歸故里時,穿着白色喪服的送葬者擁滿了兩岸,而哭者百里不絕。

一個好人走了,他的名聲卻永遠留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