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大北窯清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墓的位置

大北窯清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墓的位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墓位於朝陽區國貿橋西北,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大廈的位置。

朝陽區人民政府網站《第三十編文物》(發佈於2009年,大約是朝陽志的一部分)記載:

位於大北窯的豫王墳有兩座,墓主分別爲豫通親王多鐸和第二輩豫王多尼。1985年拆除多鐸墓興建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多尼墓遺址建有光華路第一小學。看有資料介紹,1947年,國民黨十三軍某部來到墓地,將照應墳地戶住房拆毀,構築工事碉堡,燒掉了部分樹木。1950年,老百姓在這裏重新蓋房。1953年,人民機器廠十幾個人來到墳地的東西朝房籌建工廠,許多老住戶參加了工作。1958年年底,人民政府進行文物普查,對豫王墳的地面建築做了測量登記,責成金屬結構廠保管。1966年,該廠將享殿和地宮拆毀,磚瓦石片、條石木料被一車一車拉走。在地宮發現青花瓷骨灰罐和石靴等。1983年,金屬結構廠來搞測量,當時有宮門三間,東西寬十四米,進深十米,爲計量室使用,保護尚好。宮門西側有牆一段,六七米長,上邊的琉璃瓦還在。宮門東有殘牆一段,呈直角形。東配殿三間,爲供應科使用。宮門外西朝房三間在1982年夏天由朝陽區王四營公社農民拆除,磚瓦運走,木料由廠方留用。東朝房三間,頂子已換成洋灰瓦,爲半成品庫使用。1985年,經市規劃局批准,在此興建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大廈,經與北京市文物局洽商,同意拆除,磚瓦石片贈給了平谷縣。愛新覺羅·多鐸(1614 -1649年)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五子,母親爲大福晉烏拉那拉氏。阿濟格、多爾袞同母弟,鑲白旗主,時人通稱十王。清太宗皇太極時,屢有戰功。崇德元年(明崇禎九年,1636年)四月,封爲和碩豫親王。先後掌管過禮部和兵部。順治元年(1644),隨清軍入關。十月,南下河南、西進陝西鎮壓李自成農民軍。二年正月,攻入潼關、取西安。二月,移師攻南明,四月陷揚州,殺史可法。五月入南京,俘福王朱由崧。六月佔浙江,十月還京師。進封和碩德豫親王。三年五月,征伐北投喀爾喀蒙古蘇尼特部的騰機思、騰機特等,敗之。四年七月,冊封爲輔政叔德豫親王。六年三月十八日病痘死。九年,因多爾袞案株連,降爲多羅郡王。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高宗爲多爾袞平反的同時追復多鐸豫親王及封號。

中國網北京新聞引2007年1月18日北京青年報《豫王墳與CBD中央商務區》摘錄:

畢竟爲皇家墓地,當年豫親王多鐸的墓地,單佔地面積就一百五十畝。在兩道大牆內還住着馬、徐等姓十戶人家照應着多鐸豫親王的墳地。這十戶人家每戶住房三間,並“配給”養身地二十畝。以“看墳人”的身份,能有如此的“待遇”,以及“十戶”人家之多,可謂皇家墓地的“等級”。而當年豫王墳的建築風貌,則更加顯示出了皇家墓地的規模和氣派。據資料記載:在墳地兩道大牆內,是一道子牆,南邊有一座碑樓,碑樓裏面立有一方馱龍碑。碑樓旁邊是東西朝房各三間。碑樓北邊是宮門三間。近宮門正對着享殿五間,旁邊是東西配殿各三間。享殿內有一暖閣,暖閣下一條隧道直通地宮。在清朝晚期光緒年前,王爺們祭祀還需進地宮行禮。在這些建築的周圍,還種植了幾排以紅黃柏爲主的松樹,其中最粗壯的紅松,竟是三人合抱都不能圍過來。雖是區區百餘文字,卻足以讓今天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人們想象出三百多年前豫王墳的風貌。多鐸墓地雖然很氣派,但文字上卻有“享殿後未見寶頂”之說,後人分析是多爾袞死後追加論罪時,已葬入墳墓的多鐸亦受到牽連,致使其降爲郡王,墳地工程也是“未完工,未再建。”多鐸去世後,葬在當時北京城的東郊苗家地,即現在的朝陽區建國門外大北窯。按現在的地理位置應該是北到關東店,東邊緊鄰東三環馬路,南邊緊鄰建外大街北側,西側就是現在的光華里。即現在被人們稱爲“豫王墳”的那趟街。也就是說,真正埋葬豫親王多鐸墓地的準確地點,應該在後來的光華東里,即現在的國貿中心。要是追溯起來,這個地點纔是“正宗”的豫王墳。按照有關資料上的記載,豫王墳主要是豫親王多鐸,和第二輩豫親王多尼的墓地。後來還葬入了多鐸豫親王的後代諸輩王爺,一些福晉、阿哥等。當然列爲首位的也是地面建築規模最大的,還是多鐸豫親王的墳墓。多鐸生於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是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個兒子。與當朝攝政王多爾袞、英親王阿濟格爲同母胞兄。多鐸從小即得其父努爾哈赤的鐘愛。攝政王多爾袞,對他也是厚愛有加。由於清朝開國初期連年戰事不斷,大多數王爺都是親臨戰場殺敵。身爲努爾哈赤十五皇子的多鐸,長大成人後也是身經百戰。多年的戎馬生活,讓多鐸不僅經受了殘酷戰爭的考驗,也因爲作戰英勇、屢立奇功而被連連加封。順治元年(1644),被授爲定國大將軍的多鐸,率領軍馬轉戰南北,直取陝西,又平定江南。論戰功可謂清朝開國諸王之首,遂於順治四年(1647)又被加封輔政叔德豫親王。豫親王多鐸雖然戰績累累,卻在36歲那年染天花去世。時順治六年(1649)三月十八日。其兄攝政王多爾袞當時正在山西作戰,當他聽到多鐸染病出痘的消息時,就立刻停下戰事,班師趕往京城。沒想到還是沒有趕上親兄弟的“活口”。剛到居庸關時,即聞多鐸已去世。多爾袞立刻“卸下盔甲,換上素服,號哭奔往京城。”足見多爾袞、多鐸同母胞兄弟之手足情深。隨着清王朝的覆滅,當年的皇家墓地,也就日漸沒有了昔日的“風水”。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最後一代豫親王端鎮爲了更好地保存和守護祖先墳墓,在他母親的主持之下,將諸輩的王爺福晉阿哥等墳靈,移遷到老墳苗家地和第二輩豫王墳墓地。但終歸還是沒有保住皇家的“風水”。一九四七年,一撥兒國民黨軍隊闖進了多鐸豫親王墓地。他們把照應墳地的幾家住戶的房子拆毀,構築了碉堡工事,還燒燬了不少墳地的松柏樹。鑑於此情,末代豫親王端鎮,遂將墓地中成材的約二百棵松柏樹放掉運走。所以,在一九八五年前殘留的豫親王多鐸墓地東側,即東三環小馬路邊,過往的行人看到的就只是一些沒有長大成材的小松樹了。第二輩豫親王多尼墓地,也遭到了和多鐸豫親王墓地幾乎同樣的命運。一九四八年,又一支國民黨軍隊開進了墓地。他們在牆外四周築起了碉堡工事。雖沒有放火焚燒樹木,卻將樹木砍掉蓋碉堡,賣了劈柴。到這個時候,作爲皇家墓地的豫王墳,已經是風光殆盡,一派破舊不堪的殘敗風貌了。據五十年代居住在這裏的老住戶回憶,他們曾聽當時還健在的馬姓看墳老人說過,早在日僞時期,豫親王多鐸的墳墓就已經挖開被盜。而第二輩豫親王多尼的墳墓,則是在新中國剛剛建成不久,遭到了挖掘被盜,和以前不同的是,這個盜墓賊受到了人民政府的制裁。很多皇家墓地一樣,豫王墳最終仍然是沒能逃離盜墓賊之手。墓內所有殉葬品也是幾乎被洗劫一空。解放後,國家建設這一帶徵地時,找到端鎮,問他有什麼要求,比較“識時務”的末代豫親王端鎮,將墳地貢獻給了國家。

大北窯清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墓的位置

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墓位置

大北窯清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墓的位置 第2張

中國國際貿易中心大廈

大北窯清豫通親王愛新覺羅·多鐸墓的位置 第3張

建國門外大街,多鐸墓位置南側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