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上真實的的華歆是什麼人?比小說中好得多

歷史上真實的的華歆是什麼人?比小說中好得多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淵清玉潔,有禮有法:真實歷史上的華歆,形象比小說中好得多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華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魚,平原高唐(今山東聊城高唐縣)人。漢末魏初名士,曹魏重臣。不過,在曹操時期人才濟濟的統治集團中,華歆因並無出衆的謀略和赫赫戰功,而往往被社會大衆漠視。相關勵志道德故事、小說和戲劇,卻又將他描繪成一個無恆心毅力、助紂爲虐的小人、奸賊,卻在社會大衆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祛除後世給他添加的種種虛構不實乃至污衊之辭,恢復其本真面目,我們會驚奇的發現:華歆固然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卻既堪稱世之道德楷模,也是國之良臣。

歷史上真實的的華歆是什麼人?比小說中好得多

一、華歆“被黑”的史源和表現形式

華歆“被黑”的典型材料,或許來源於《世說新語》、《三國演義》和許多在民間爲社會大衆喜聞樂見的戲劇。

《世說新語·德行》篇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這就是成語“割席絕交”的來源。在這個故事中,華歆被塑造成一個嗜財如命、愛湊熱鬧的小人的形象。這個故事,也往往成爲後人教育子弟要視錢財如糞土,學習或工作時要專心致志,不能心無旁騖的典型。

華歆“被黑”的另一則典型史料,也是後世諸多嘲罵華歆的戲文主要史據,則是大名鼎鼎的“四大名著”之一《三國演義》對華歆種種不堪的描寫。

《三國演義》第66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爲國捐生》記載:

漢獻帝與伏皇后密謀剷除曹操。謀泄,華歆奉曹操命,引甲士入後殿搜尋伏後。伏後藏匿牆壁中,華歆命甲士破壁,親自動手揪後頭髻拖出。華歆曾與邴原、管寧友善,時人稱三人爲一龍:華歆爲龍頭,邴原爲龍腹,管寧爲龍尾。管寧避居遼東,常戴白帽,坐臥一樓,足不履地,終身不肯仕魏;歆先事孫權,後歸曹操,至此乃有收捕伏皇后事。後人有詩嘆華歆曰:華歆當日逞兇謀,破壁生將母后收。助虐一朝添虎翼,罵名千載笑“龍頭”!

如果說華歆捕捉伏皇后事,尚在《曹瞞傳》一書中有記載爲據的話,那麼,下述二事,極有可能出於羅貫中的虛構了。一是第78回《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記載:曹操剛死,羣臣因無天子命曹丕繼位的詔命,正在爲難之際,華歆自許昌飛馬而至。歆曰:“今魏王薨逝,天下震動,何不早請世子嗣位?”衆官曰:“正因不及候詔命,方議欲以王后卞氏慈旨立世子爲王。”歆曰:“吾已於漢帝處索得詔命在此。”歆於懷中取出詔命開讀。原來華歆諂事魏,故草此詔,威逼獻帝降之;帝只得聽從。

歷史上真實的的華歆是什麼人?比小說中好得多 第2張

二是第80回《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更是將華歆逼迫漢獻帝“禪位”的無恥嘴臉,描畫的入骨三分:華歆上奏,望獻帝效堯、舜之道,禪皇位與魏王,免遭大禍。獻帝痛哭不從。歆曰:“陛下若不從衆議,恐旦夕蕭牆禍起。”帝曰:“誰敢弒朕耶?”歆厲聲曰:“天下之人,皆知陛下無人君之福,以致四方大亂!若非魏王在朝,弒陛下者,何止一人?陛下尚不知恩報德,直欲令天下人共伐陛下耶?”帝大驚,拂袖而起。王朗以目視華歆。歆縱步向前,扯住龍袍,變色而言曰:“許與不許,早發一言!”

94版《三國演義》華歆逼宮劇照

京劇及秦腔《白逼宮》、川劇《血帶詔》、湘劇《華歆逼宮》等,即系華歆捕殺伏皇后事;京劇《受禪臺》(又名《獻帝讓位》)中,也有華歆逼漢獻帝“禪位”的情節。

二、歷史上真實的華歆

歷史上真實的華歆,究竟是怎樣一個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對華歆有一較客觀、全面的認識。

(一)爲官之道

華歆年輕爲吏時,就小心謹慎,與人爲善。《三國志·華歆傳》:“休沐出府,則歸家闔門。議論持平,終不毀傷人。”他就任豫章太守後,“爲政清靜不煩”,深受吏民愛戴。《魏書》記載,他認爲臣子向皇帝陳事、諷諫,務必合乎聖賢之道;所陳所諫的話語,不宜在公開場合喧嚷顯露,以暴帝王之短,彰顯己能。因此,史書中少有華歆進諫的記載,以至於世人多誤以爲華歆尸位素餐,無所事事。

歷史上真實的的華歆是什麼人?比小說中好得多 第3張

(二)名利乃身外之物

前述《世說新語》所載管寧、華歆拋金、拾金的故事,容易使人認爲華歆極度貪戀財物。然史書所載,卻表明華歆並非嗜財如命者。《三國志·華歆傳》:“歆素清貧,祿賜以振施親戚故人,家無擔石之儲。”《華嶠譜敘》也記載:歆淡於財欲,前後寵賜,諸公莫及,然終不殖產業。華歆離開孫權至曹操處時,吳朋好友饋贈數百金。華歆雖都收下,但私下裏將各人所贈,都作標識。臨別時,華歆將各人錢物都一一歸還。華歆的清廉,得到了時人及後世普遍的讚譽。魏文帝、魏明帝時,華歆還多次辭職,請求將自己的職位,讓給管寧。

(三)一諾千金,言出必踐

《華嶠譜敘》記載華歆年輕時,爲躲避長安戰亂,與鄭泰等六七人結伴出武關(今陝西商南縣)東逃。途中,他們遇到一男子獨自趕路。爲安全起見,該男子哀求諸人,允許他和大夥一起走。鄭泰等準備答應。華歆勸阻說:目前危險重重,我們自然無論是禍福患害,以“義”相處。無故接受一個外人,又不知他品行如何,萬一有難,能丟棄他嗎?鄭泰等還是固執地收留了此男子。途中,該男子不慎墮入井中。鄭泰等準備棄之不顧,繼續趕緊趕路。華歆勸阻道:棄之不義。於是,大家合力,將該男子從井中救出來。

《世說新語·德行》篇也記載了一個類似的故事:華歆、王朗坐船逃難。有一人想搭他們的船,一起避難。華歆認爲不可。王朗則應允了。賊寇追近時,王朗想丟下搭船的人,華歆認爲這樣做不義,於是帶着那人繼續一起逃跑。

歷史上真實的的華歆是什麼人?比小說中好得多 第4張

(四)謀略長遠,爲國爲民

華歆年輕時,冀州刺史王芬與衆豪傑密謀廢黜昏庸的漢靈帝,立明君。他私下裏邀請華歆、陶丘洪參與大計。陶丘洪準備前往,華歆勸阻他,認爲王芬性疏不武,謀必失敗。後果如華歆所料。

孫權攻略江南,華歆自知不敵,遂主動投降,以保全境內百姓。太和四年(230年),魏明帝遣曹真伐蜀。華歆上奏諫阻。他提出:“千里運糧,非用兵之利;越險深入,無獨克之功。”況且因爲徵役無度,農業生產遭到嚴重影響,應注重農業生產,以安定百姓爲要務。

文史君說

由於《世說新語》、《三國演義》及衆多戲劇對華歆的嚴重“抹黑”,以至於在社會大衆的觀念中,華歆嗜財如命、心狠手辣、死心塌地的阿附篡逆奸賊、無忠君觀念的形象,可謂根深蒂固。然稽之史書,上述描寫,大多子虛烏有。真實的華歆,可謂有遠見謀略,以民爲重,深諳爲官之道,視名利爲身外之物,……雖然人性複雜,上述史書所載,雖亦難免管中窺豹之嫌,但從總體上來說,華歆可謂品德高尚的謙謙君子,曹魏國之柱石與棟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