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安祿山,一個胡人是如何掌控唐朝大半精銳的?關隴貴族爲何不來拯救唐朝?

安祿山,一個胡人是如何掌控唐朝大半精銳的?關隴貴族爲何不來拯救唐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開元盛世是的唐朝軍事力量,雖然比起建立早期是有所退步了,但依然保持不錯的水準。但在安史之亂開始後,僅僅擁有三鎮兵馬的安祿山就很快佔領了都城長安。很多人都說這是因爲安祿山麾下有大量胡人兵馬,戰鬥力較強。但唐朝在安西等地也還擁有足夠的野戰力量,其中自然包括不少外族精銳。可他們還是迅速的丟掉了關中,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安祿山,一個胡人是如何掌控唐朝大半精銳的?關隴貴族爲何不來拯救唐朝?

安祿山在當時已經控制了唐軍一半以上的精銳

安祿山雖然只有整個唐帝國的三鎮兵馬,卻幾乎作用了唐朝能戰精銳的一半以上。這些三鎮兵馬,從來源成分、士兵構成與供養體系上來說,都是唐朝最成功的實驗結果。所以,他們能在短期內大敗唐朝內地軍隊,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

唐朝在立國初期,實行的是北朝時候留下的府兵制度。這種制度其實也是源自中亞和草原地區的部落、城邦動員制度。更是唐朝早期,軍隊戰鬥力非常強的一個原因。大量北朝遺留下來的關隴貴族和胡化的軍戶,不僅自己尚武善戰,而且非常善於學習。唐朝也因此在立國不久後,就擊敗了同樣壯大中的突厥勢力。

安祿山,一個胡人是如何掌控唐朝大半精銳的?關隴貴族爲何不來拯救唐朝? 第2張

原本的關隴貴族集團在安史之亂時已經不再具有戰鬥力

在這種基調下,隨着北方軍戶資源的流失,唐朝開始實行募兵制度。募兵制度下最理想的兵源,不會是內地的農民而是西域和草原上的部落武士。關隴貴族的胡化風氣,也讓他們心安理得的從突厥人中招募兵士。

帝國版圖擴大後,軍令有所不受的地方大將勢必獲得自行募兵權。他們也適時的將各族突厥人、契丹人、高句麗殘餘、西域人和中亞人,都招募進部隊。這些部隊又大量集中在邊區,也就成爲了安祿山的武力源泉。被徵調來剿滅他們的唐軍,其實也有很多這樣的外族成分構成。

父系血統來自中亞粟特人的安祿山,自己就有一支來自索格狄亞那地區的粟特近衛隊。母系來自突厥的他,軍隊裏也多有突厥人。他最主要的副將史思明就是一個突厥人。在從軍之前,他是唐軍的翻譯官,又與邊疆的契丹人和奚族非常親密。這些在武則天朝大敗唐軍的蠻族,也成爲了優質兵源。

最後就是北方邊地的漢軍,也在長期與胡人作戰和交流中漸漸胡化。這樣的軍隊不僅戰鬥力更強,對將領的認可也超過中央的皇帝。

所以,在安史之亂的大部分時間裏,叛軍都對唐軍保持戰鬥力優勢。即便後期,叛軍內部因不同文化集團與利益關係而發生內訌,唐軍的反擊效果也來的很慢。

安祿山,一個胡人是如何掌控唐朝大半精銳的?關隴貴族爲何不來拯救唐朝? 第3張

安史之亂讓唐玄宗被迫處死楊國忠並犧牲掉自己心愛的楊玉環

當然,偌大的一個唐帝國,不會只有三鎮兵馬享受招募外族戰士的便利。另一個番將雲集的地方,就是西域的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但這些地方的自然環境限制很大,能夠被用來駐紮軍隊的耕地有限。所以,兩個都護府的兵馬無法比肩安祿山手中的三鎮精銳。後者地盤所在的區域,正好是成熟的農耕與遊牧經濟混合地帶。突厥和粟特商人從這裏進入內地貿易,也比單純的走西域和河西走廊要便捷。

這也是爲什麼在安史之亂初期,撤回西域兵馬,依然難以有效阻擋的原因。在很多戰鬥中,唐王朝害怕軍隊數量不足,大量從城市和鄉村人口中招募炮灰力量。結果,這些炮灰不僅沒有發揮作用,反而也拖累了從西域返回的精銳部隊。

安祿山,一個胡人是如何掌控唐朝大半精銳的?關隴貴族爲何不來拯救唐朝? 第4張

回鶻人的崛起同安史之亂也有巨大關係

當然,最後幫助唐朝消滅安史集團的主力,依然是西域部隊爲主的軍事力量。除了一個經常吃敗仗的郭子儀,其餘將領也紛紛來自西域的突厥和東伊朗系居民。爲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唐朝還不遠萬里的找來西南的南邵部隊和北方的回鶻人助戰。這才最終依靠總體體量優勢與對手的策略失誤,一點點的反推回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