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漢末時期的屯田制是什麼樣的?百姓的生活有何影響?

漢末時期的屯田制是什麼樣的?百姓的生活有何影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不論是現代戰爭還是古代戰爭,後勤都是極其重要的戰爭物質保障。讓本站小編帶大家撥開歷史的迷霧,回到那刀光劍影的年代

歷來一提起曹操屯田,人們基本上都是讚不絕口,一方面屯田幫助曹操“強兵足食”,爲他征戰四方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屯田有助於恢復社會生產,讓流離失所的百姓安定下來。然而,曹操屯田制下的老百姓卻很慘,基本上和農奴一樣。

賦稅太高

漢末時期的屯田制是什麼樣的?百姓的生活有何影響?

曹魏屯田有民屯和軍屯兩種,軍屯不必多說,我們主要說說民屯。曹魏民屯每50人爲1屯,屯置司馬,其上置典農都尉、典農校尉、典農中郎將,不隸郡縣。收成與國家分成:使用官牛者,官6民4;使用私牛者,官民對分。參加曹操民屯的百姓們,需要上交的是收成的十之五六,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收穫了1000斤糧食,需要上交500或者600斤給曹操。

這個剝削量實在有點高,我們知道西漢時期稅率最早是十五稅一,後來又改成三十稅一。1/15,1/30的賦稅比例和屯田的十之五六相比,一目瞭然,參加屯田的百姓,負擔太重。參加屯田的百姓,往往都是拖家帶口,家中有妻子、父母需要供養,如此高的租賦對於參加屯田的百姓實在過於殘酷。

刑罰苛刻

一開始曹操組織屯田還是以招募流民爲主,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屯田的規模越來越大,所以到後期基本上是強徵百姓屯田。據《三國志·袁渙傳》記載當時剛剛招募百姓去開墾荒地,百姓都不願意,紛紛逃離(民不樂,多逃亡)。袁渙對曹操說:“百姓安於鄉土,不願輕易遷移,應該順着他們的心意,願意去墾荒的就讓他們去,不願意去的不應勉強。”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百姓非常高興。

爲了防止屯田百姓逃走,曹魏制定了嚴苛的刑罰:被徵參加屯田的百姓,如果逃跑了,即使回來自首也捕殺無赦,由此可以想見在典農中郎將軍事管制下屯田百姓的地位。被強徵參加屯田的百姓,一旦開始屯田,子孫後代也要繼續屯田,永遠被束縛在那片土地上。

漢末時期的屯田制是什麼樣的?百姓的生活有何影響? 第2張

正因爲如此,每次曹操準備遷徙百姓,等待曹操的就是一場大逃亡。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曹操南征孫權,由於擔心江濱郡縣被孫權偷襲、抄掠,曹操下令將淮南的民衆內遷。結果江淮十餘萬百姓因爲受驚嚇逃到東吳境內,把這些人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後來曹操遷漢中的百姓,也是基於這種考量。

曹操推行的屯田制,客觀上確實組織了生產,穩定了社會秩序,同時爲曹操提供了堅實的糧草後盾。但是曹魏對於參與屯田百姓,租賦太高,而且刑罰太過於嚴苛,把百姓限制在了土地上,相當於一種變相的“農奴制”。當然,在漢末三國這種亂世,諸葛亮、孫權也分別在蜀國、吳國推行過屯田,老百姓肯定也是受剝削的。

要感嘆只能感嘆生不逢時吧,生活在三國亂世中的普通老百姓,肯定不會像後世的我們一樣,只關注於英雄人物的鬥智鬥勇,各種戰爭。老百姓想的就是能有口飯吃,有好日子過,但三國好像並不是一個理想的時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