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圍魏救趙是不是孫臏首創的 孫臏最後達到目的了嗎

圍魏救趙是不是孫臏首創的 孫臏最後達到目的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圍魏救趙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圍魏救趙的戰法真是孫臏首創的嗎?爲什麼卻不太成功呢?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將軍龐涓攻打趙國,包圍邯鄲。趙國向楚國求援,楚王派軍隊前往援救。

魏國大將龐涓和齊國的孫臏當年都是戰國奇人鬼谷子的學生,在今天河南省鶴壁市淇縣西邊的雲夢山鬼谷跟隨鬼谷子學習兵法。龐涓在學業未半、中途下山以肄業生的身份回魏國被官拜將軍。

龐涓在魏國運用在鬼谷子那裏學到一半的兵法,就帶領魏國軍隊四處征戰,把周邊的小國宋、衛、鄭、魯都挨個收拾了一遍,還攻擊過東方的齊國。可以說,這時的龐涓戰功赫赫,威名遠揚。

所以,不知楚國軍隊是攝於龐涓的威名還是魏軍確實強悍,不敢跟龐涓打還是打不過,總之,時間過了一年,怎麼說呢,就是“一頓操作猛如虎,仔細一看原地杵”,邯鄲之圍還是沒有被解除。

圍魏救趙是不是孫臏首創的 孫臏最後達到目的了嗎

第二年,情況萬分危急,趙國無奈又向齊國求援。這才引出一段龐涓、孫臏這對兒同門師兄弟之間的恩怨情仇和“手足相殘”,以及軍事史上一個“圍魏救趙”的典故。

接到趙國的告急文書,齊威王決定出兵救援。

齊威王派田忌做將軍,孫臏做軍師,讓他坐在運送物資的車中,出謀劃策。

孫臏爲什麼會坐在運送物質的貨車裏呢?

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當年龐涓這個半吊子寫信讓孫臏下山來協助自己,又嫉賢妒能,怕孫臏超過自己。最後設計陷害他,對他實施了臏足、黥臉之刑,也就是剜掉了他的膝蓋骨,不能走路;並在臉上刺字,還把他扔進豬圈裏。好在,孫臏逃回齊國,被齊威王拜爲軍師。

此次出征,孫臏就只能坐在貨車裏了。不過,因爲他是軍師、坐在貨車裏、還足智多謀。所以,《三國演義》裏本來好端端活蹦亂跳的諸葛孔明,也就被羅貫中老先生給硬生生變成了手拿鵝毛扇,坐在四輪小推車上指揮若定的諸葛軍師了。

話扯遠了,說正題。

圍魏救趙是不是孫臏首創的 孫臏最後達到目的了嗎 第2張

話說大軍出城,田忌想要直奔趙國跟龐涓對決。孫臏攔住他,說:“要解開雜亂事物糾纏的人,不可握拳擊之,要排解打鬥的人,不可持戟與人搏鬥。只要攻擊敵人的要害,使打鬥的受阻,雙方就自會解兵了。現在魏、趙二國互相攻伐,強兵勁卒必定傾國而出,留下老弱殘兵在國內;你不如派兵速往魏國首都,佔領街道馬路,趁現在空虛時加以攻擊,魏國必會停止攻打趙國,回來營救。這樣我們可以一舉解除趙國的圍困,又可以打擊魏國。”

田忌採納了他的建議,全軍掉轉方向,奔着魏國而去。

十月,邯鄲投降魏國。

龐涓接到魏國告急文書,得知都城被圍。急忙率領魏國軍隊回師,走到桂陵時被齊軍伏擊,魏軍大敗,龐涓被俘。

這就是這場戰鬥的經過,也是“圍魏救趙”這個計策的初始源頭。

問題是:“圍魏救趙”這個提法或想法,真的是孫臏首創的嗎?

而且,這一戰,孫臏的計策成功了嗎?目的達到了嗎?

按孫臏的說法:魏國圍攻趙國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不去援救趙國而是選擇進攻魏國都城,逼迫魏軍解圍、撤軍、回師,是想趕在魏軍攻破趙國首都邯鄲之前,迫使魏軍解圍回師。但現在魏國是撤軍回師了,(本來嘛,魏國是出兵攻打趙國,又不是去滅趙國,遲早要班師回朝)。可那是在攻下邯鄲之後的得勝之師,邯鄲城被魏軍給攻破了,只不過是魏軍急急忙忙趕回來,走到桂陵被以逸待勞的齊軍設伏給打敗了而已。

就是說,當初設想的逼迫魏軍解圍回師、保全趙國的戰略目的並沒有實現。也許是趙國實在抵擋不住,堅持不下去了。但無論如何,圍魏是做到了,打敗魏軍也做到了。只是,救趙嘛?似乎計劃落空了。但也許當初在孫臏設計之初,就希望魏、趙對拼,拼個你死我活、兩敗俱傷纔好,這對齊國並沒有任何損失反而是最大的收益,打了一場勝仗,同時削弱兩個國家,還落下個仁義的名聲。真的是有名有利,名利雙收,一箭雙鵰。

如果從孫臏對田忌的分析、判斷上來看,他的計策的確只實現了一半。而且,這個桂陵現在看起來也有點麻煩,因爲現在有兩個桂陵,一直以來就存有爭議,一個是在今天山東菏澤東北,一個是在今天河南長垣西北,都說自己是桂陵之戰的古戰場。現在如果有哪位軍事愛好者想在地圖上畫一條魏、齊兩軍的行軍穿插曲線圖,還是有點讓他傷腦筋的。

因爲“圍魏救趙”戰法的核心是“救趙”,趙國都城邯鄲都被魏軍給攻破了,這個計策還怎麼叫得響?但不管怎麼說,好在有桂陵的勝利給孫臏挽回了面子。否則,這個計策就不可能作爲一個兵家智謀典範流傳下來了。

圍魏救趙是不是孫臏首創的 孫臏最後達到目的了嗎 第3張

其實,早在孫臏“發明”“圍魏救趙”這一計策之前,春秋時期晉文公就使用過這一招,時間還提前了將近三百年。

公元前636年,楚國發兵進攻宋國。晉文公接到宋國求援後,出兵前去解圍。根據戰場態勢,晉文公決定此次作戰的行動計劃是:避開楚軍鋒芒,不在宋國與之決戰,而是先去攻擊曹、衛兩個小國。

因爲曹、衛兩國和楚國交好,是楚國的小兄弟和盟友。要是攻打他們,楚國一定要出兵相救。當時應該說是叫“調虎離山”之計,這也應該是“圍魏救趙”的雛形,哦,準確地說,應該叫“圍曹、衛救宋”。

這一方案,既可引誘楚師北上,又可以逸待勞。所以,這一又增加“退避三舍”成語的一戰,晉文公打敗楚國,成爲新的“春秋五霸”之一。

圍魏救趙是不是孫臏首創的 孫臏最後達到目的了嗎 第4張

因爲《左轉》只是記錄了這一次戰鬥而沒有總結、發明出一個可供後世借鑑、學習的謀略名詞,所以,“圍魏救趙”的美名就落到了孫臏的頭上。

其實,“圍魏救趙”這個詞語出現的很晚,最早是出現在《三國演義》第三十回《戰官渡本初敗績,劫烏巢孟德燒糧》之中。而且,在明末清初人編寫的戰爭故事書《三十六計》中,才正式確定有“圍魏救趙”這一計的。

最終,“圍魏救趙”的發明家這一光榮稱號,就落在了孫臏同學的頭上。

這裏我們可以總結出一個經驗:你只會低頭拉車、埋頭做事不行;你得會擡頭看路、得會宣傳、拔高、要會起一個吸引人眼球的名詞,切記:“標題黨”可不行。就像現在,很多“創新型”的企業擁有創新型的名詞和標誌,其實有很多都是前人、別人早已經做過的東西,經過“改良”、完善,再來個“新瓶裝老酒”,“創新型”的標籤就貼在他身上了,關鍵點是瓶子要新、要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