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與長城的故事:明朝爲什麼要修長城?

明朝與長城的故事:明朝爲什麼要修長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爲什麼要修長城?看到“長城”這兩個字,人們會習慣性地想起秦始皇與孟姜女這兩個人。修長城,勢必會增加國家的負擔,必然給人民帶來苦難。所以,因爲修長城,秦始皇被人罵了幾千年。

其實,今天人們看到的長城,基本上都是明朝修的,並不是秦長城。前車之鑑,明知要被後人罵,明朝的君臣爲什麼仍舊要修長城呢?這就要從長城的功用說起。

長城用於軍事防禦,這一點當然不會錯。但是,長城還有軍事目的之外的功用。

明朝與長城的故事:明朝爲什麼要修長城?

網絡配圖

實際上,長城最早修築於春秋時代。那時的“秦國”,最多算是中國的一個“二級機構”。中國的疆域非常特殊,處在南北分界線上。疆域之北,是北方遊牧民族,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衝突在所難免。所以,修一道長城等於築一道“籬笆”,戰爭狀態下防禦敵國進攻,和平狀態下防止遊牧侵害,對政治、經濟起到雙重保障——這就是長城的兩大功用。

明朝的立國,是建立在將蒙元趕跑到北方的基礎上的。長城是農耕與遊牧區的分界線,也是大明朝國土的北部邊界。長城內的漢地十三省,乃明帝國的根本,“興兵輕伐,我亦不祥,”明太祖不主張輕易對外用兵,但“有爲患於中國者,不可不討,”一旦外敵越過長城,踏入漢地十三省,那就必須直接開戰。明朝與長城的故事,戰爭與長城,是明朝的高頻詞。明朝開國以來,說邊界幾乎連年開打,山海關到大同一線尤甚,集中於大同、宣府、薊州,全部位於外長城之內。萬里長城,不過幾米的寬度,蒙元軍事勢力攻破長城,又可謂是輕而易舉。明朝國防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在這一帶修建內、外雙重長城,以護衛京師,這顯然又不是萬全之策。所以,明太祖與明成祖時代,持續對蒙元殘餘勢力實施重拳打擊。強大的軍事打擊,終令蒙元殘餘勢力不敢越長城一步,甚至長城外的五十里非軍事區,也很少出現敵人的影子。

長城阻斷了傳統的農、牧兩區,但農業經濟區需要畜牧業區提供畜力與物力,也需要向其出賣農副業及手工業產品等;而畜牧業經濟不僅需要農業經濟地區提供糧食、布匹等各種手工業品,自己的產品同樣需要對方的市場。長城南北存在着剛性需求,市場不能人爲割斷,長城兩邊的貿易交換,勢必會沿長城以不同的方式展開,長城需要用來做買賣。

明朝與長城的故事:明朝爲什麼要修長城? 第2張

網絡配圖

正常情況下,長城邊出現的是公平交易;不正常情況下,出來的便是拔刀搶掠。這種交易,存在一定的國家安全問題,明初採取嚴密的防範。洪武四年,准許在沿邊幾個地點實行“茶馬交易”,並非所有的長城關口都可以打開做買賣。巨大的利益衝突,必然導致長城一線的軍事衝突。

所以,修築長城對明朝來說比秦朝更爲突出。明朝前期,大明處於上升期,蒙元處於衰敗期,南北矛盾尚不太突出。 明朝成化年間,蒙元勢力重新崛起,蒙古韃靼部常常進犯陝北、甘肅一帶,皇帝召集大臣討論軍事防禦。大臣們算了一筆賬:如果徵集5萬勞工,用兩個月的時間修建長城,耗銀不過100萬兩。如果派出8萬大軍征討韃靼,每年糧草、運費摺合銀兩將近1000萬兩。10倍的成本,修長城成爲首選方案。

相反,北方遊牧民族的作戰成本則很低。遊牧民族用的是騎馬,來去如風,搶掠一次經濟收也大。而以農耕爲主的明朝,軍事行動的成本大,佔領遊牧民族的草原又無法耕種,甚至根本就沒有價值。軍事行動的高成本與低收益,修長城花再多的錢,明朝都要下決心幹!

明朝與長城的故事:明朝爲什麼要修長城? 第3張

網絡配圖

修築長城,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分散的放牧,長城擋着你過不來;大規模的軍事劫掠,先得在長城一線拼個你死我活。況且,明朝的軍事精銳——九邊重鎮,幾乎就分佈沿長城一線。

修築長城,哪裏是勞民傷財啊!話說回來,秦始皇當年修築長城,也不等於殘暴,而是精明——沒有更好,就是最好!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